張滙希透過不同渠道推廣其品牌,包括在社交平台Instagram(IG)展示作品,獲得大集團賞識,成功達成合作協議;並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DesignInspire創意設計博覽,拓展機遇。
樹脂可塑性高 可製仿玻璃透明效果
攻讀室內及建築設計、在建築師樓工作的張滙希,原本有兩次機會踏進大學專修藝術,但都未能成事,因而在2017年萌生自創品牌的念頭。「最初我選用運輸卡板的木頭來做凳,用了樹脂修補隙縫,發現這種物料可塑性甚高,可以造出仿似玻璃的透明效果,也可以加入顏料調至實色,所以決定使用它來創作。」
張滙希將自己第一批的時鐘作品放在市集展出,但銷情不算理想,「試過好幾次呆了整天都零收入。也有些朋友欣賞我的作品,推介我去展覽,但都是沒有錢的。」正當他在為錢發愁時,一個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機會就在眼前。
IG貼作品連關鍵字 獲大集團發掘合作
「那是第一次與大集團合作,第一次有六位數字的收入。」原來有一家地產商找張滙希在售樓處,以樹脂製作一個大型的人工湖裝置,令他感到十分鼓舞,除了備受賞識外,由設計出身的他亦希望作品能與空間和人有所連繫。他說,那位地產商職員是在IG看到他的作品,「可能我做對了的事,就是在帖文加上適當的關鍵字如 #resinart,在機緣之下被發掘到。」
樹脂是新興工業材料,近年在外國愈來愈受藝術和設計界注意,因為設計者可在流質的物料凝固前進行創作,令作品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可以是優點,亦可以是困難之處,因為你將信心給予沒有體驗過樹脂藝術的客戶,成品會與他們的計劃有一些差距。」張滙希說,與地產商的合作,溝通是最艱巨的一環,「最初經常被他們罵,但幸好最終都令他們滿意。」張滙希原本從事設計工作,習慣細緻地了解客戶的要求,並需要在對方的期望和自己的藝術表達之間取得平衡。
參展推廣贏機會 辦工作坊增收入
參與過數個大客戶的項目後,張滙希的機會漸漸增多。除了在網上推廣外,他亦會參加展覽,包括香港貿發局在每年12月舉辦的DesignInspire。他說,參展令他的品牌在目標客戶之間傳播,因而獲得大型裝置藝術的合作機會。不過,由於設計收入未算穩定,因此張滙希透過開辦工作坊增加收入來源,最近亦推出自己動手做(DIY)的樹脂手作套裝,贏得「香港智營設計大賞」的獎項。他指,教學和產品銷售可提供穩定收入,並形容各項業務形成一個生態系統,環環緊扣又互為推動。
事業尚在起步階段,張滙希已計劃未來發展方向:「這個品牌目前只得我一人運作,若要繼續做大,必須找一個合作夥伴幫助,例如發展工作坊,設計產品方向等,但恐怕這人要達到很高要求,既要對設計有一定造詣,又要有生意頭腦,並和我想法相近,當中更要有不同觀點,才能擦出火花。」張滙希表示會物色合適人才。
草創毋須過分仔細 在低潮作好準備
對於希望自立門戶的藝術工作者,張滙希建議,首先要考慮自己性格是否適合創業,在草擬創作時避免計劃得過份仔細,最重要是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他以自己為例指:「如果我計劃『要儲夠錢並租下為期兩年的工作室』才開始事業,可能到現在仍未開始創業。」
他又指,創業者在低潮時也別懶下來,應該為自己作好準備,迎接機會。「我在創立品牌之初,雖然委約不多,但卻沒有閒着,而是不停地熟習製作樹脂的技巧和這種材料的特點,摸透了它在不同場境有什麼表現。這是為什麼我接到地產商的電話查詢,便可以一口答應合作,是因為經過磨練後,我當下就知道,能夠做到他們的要求。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