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初創調查發現,本港初創企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和較低的營商成本,近半數受訪者有興趣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市場。然而,灣區內各市的體制差異,以及市場行情的不確定性,增加本港初創企業進入大灣區的難度。不過,大灣區機遇取決於企業的業務性質,符合大灣區整體發展方向的初創企業有明顯優勢。 閱讀文章
香港政府大力發展創科,致力為初創企業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香港貿發局初創調查顯示,受訪者普遍滿意政府現時為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幫助,相反私人市場欠缺募資機會。香港連繫海外市場的能力備受肯定,不過本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則略為遜色。總括受訪者對各項要素的評價,新興行業對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的滿意度較高。 閱讀文章
初創生態系統的成長有賴眾多持份者的支持和互相合作。創業者實踐創新意念,是初創企業的核心。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就本港初創生態系統的表現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結果顯示本地創業者年輕且高學歷,希望透過創業開發新產品。創業資金介乎數十萬至數百萬港元不等,主要來自個人儲蓄、政府資助和銀行貸款。 閱讀文章
該公司年多前在香港成立,早前在《創業快綫2020》比賽脫穎而出後,已獲香港貿發局安排與香港投資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環保企業等會面交流合作機會,期望日後可「走出去」,與香港以外的企業促成合作。 閱讀文章
本地初創生態系統持續成長,然而整體表現似乎仍然有改善的空間。為深入瞭解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情況,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向本地初創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本系列文章總結研究所得,就六大創業要素,包括文化、政策、人才、支援、資本和市場,分析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優勢和弱點。 閱讀文章
參加計劃的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該計劃提供2,000個名額,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特區政府會按每名獲聘畢業生每月向企業發放一萬港元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閱讀文章
自去年創業以來,imBee透過自主研發的平台,為多家國際企業提供服務,現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已有分銷商,正計劃再度融資,在當地成立辦公室,進一步開拓市場。該公司除了成為「創業快綫」2020優勝初創企業之一外,更在比賽後獲安排與來自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等專家交流會面取經,汲取致勝之道。 閱讀文章
Arovia早前眾籌成功售出2,000部第一代SPUD,現正全力研發更完善的第二代SPUD,期望能與科學園發揮協同效應,持續優化產品。另一方面,香港貿發局亦助其推廣,盼可物色投資者注資,進行大量生產。 閱讀文章
2015年,中美洲爆發寨卡病毒疫情,受到感染的伊蚊透過叮咬將寨卡病毒傳染給人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柏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潘伯恆本來從事包裝業務,因關注寨卡病毒疫情,便積極構思生產昆蟲驅避產品。技術總監蔡崢鳴介紹了由產品研發到推出市場的經過,過程中他發現本地的測試服務欠靈活,窒礙本地產品研發。 閱讀文章
Spaceship聯合創辦人林煥枝在創業前已有十年電子商務經驗,他說:「香港的傳統物流運送鏈甚為落後,用家和消費者都未必掌握到最即時的資訊。」 閱讀文章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