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機遇龐大,一直吸引環球企業關注,香港的角色在當中舉足輕重。滙豐中國副行長兼大灣區辦公室總經理陳慶耀指出,香港的國際城市優勢將在國家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擔當橋樑角色,能藉着大灣區促進與東盟間的商貿往來,而滙豐亦致力推動東盟市場的發展,助企業連繫當中機遇。(滙豐-商滙大灣區系列)
紅醇坊在香港貿發局協助下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香港館」,成功取得500萬元人民幣訂單,為北京、上海的酒店餐廳和高檔食肆供貨。
據香港貿發局特約記者莊悅於廣州報道,第八屆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早前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行,300多家養老企業展出一系列適老化設施、智能化養老設備及康復護理產品。當中不少公司還推出有助物業服務商開展養老服務的產品,可見物業養老已成為一股新熱潮。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由國家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辦,首天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貿發局於會上設立的「香港館」主題為「促進貿易及創新 引領可持續增長」,並首次推出「攜手香港 服務全球」直播系列活動,解讀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的新優勢。
據香港貿發局特約記者陳戎於上海報道,博覽會去年因疫情而取消,今年初已在上海復辦,雖然須延期兩周及更改展覽場地,而海外參觀者也比以前大為減少,但也能順利舉行,共有1,000多家企業到場參展。
香港貿發局早前在網上舉行T-box工作坊「進口中國內地市場須知及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的支援措施」,邀得SGS全球紡織及鞋類製品服務及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的專家,分別剖析內地線上線下的銷售市場及產品法規概況,以及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協助本港出口商在新常態下創商機。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四屆亞洲電子商貿峰會早前在網上圓滿舉行,一連三天的峰會以「迎接數碼時代蛻變 掌握機遇」為主題,在首場專題論壇「邁向新數碼時代的跨境電子商貿」上,大會邀請了來自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泰國、馬來西亞、台灣的星級講者,包括FedEx Express、畢馬威、Dubai South、eRomman、Priceza Co, Ltd及SAP的企業高層,探討疫情下的電子商貿機遇。
1月份整體出口貨值為3,880億元,進口貨值為4,132億元,錄得有形貿易逆差252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6.1%。經季節性調整的數字顯示,截至1月止的三個月與對上三個月比較,商品整體出口貨值升9.7%,進口貨值升11.5%。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陳戎於上海報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市場之一,2019年的銷售額達149億美元(約1,155億港元)。疫情下,雖然國際業者未能參觀今屆中國國際玩具及教育設備展,令展會規模收縮,但很多參展商深信,在中國龐大的內銷市場支持下,展會仍蘊含大量商機。
2020年12月17至20日,第12屆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於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圓滿舉行,由國家商務部、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香港貿易發展局等不同單位聯合舉辦的「港企拓內銷.合作享商機」推介會亦於博覽期間順利召開,推介會首度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吸引超過1,200名來自粵港兩地的業界人士參與,共同探討如何把握內銷合作機遇,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香港貿易發展局莫斯科顧問Leonid Orlov指,俄羅斯需求減少導致許多春夏季時裝及鞋履滯銷,令零售商對訂購秋冬季的新服飾猶疑不決,而這些進口服裝及鞋履主要來自中國和土耳其。再者,市場預期新一輪封鎖措施快將實施,進一步削弱了零售商的訂貨意欲。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面對RCEP的挑戰,台灣多個業界均呼籲政府盡快實施對策,同時一些大型企業亦已身體力行,部署到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投資,以避開關稅障礙。有意進軍東盟的香港宜注意有關情況。
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林旭於廣州報道指,截至2019年內地近視患者逾六億。據中國衛健委近日發佈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0%。數據反映中國的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冠絕全球,對眼鏡需求殷切。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莊悅於廣東報道,內地老齡產業雖然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但發展仍然火熱。參展商推出智能養老、適老化改造、社區居家養老、一站式養老等多種服務,而現場展示的康復設備種類繁多、功能亦強。另外,內地老齡行業專業人才數量不足,需求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