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金管局表示,今年以來,地緣政治局勢不穩,全球供應鏈加劇緊張。環球通脹進一步升溫,主要央行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並上調利率,加重企業財政負擔。
香港貿發局早前聯同恒生銀行InnoClub合辦「健康科技方案日」(Health Tech Solution Day),邀得八家相關香港初創公司向企業介紹其產品及技術,並洽談合作空間。
近年,愈來愈多國際銀行開始推出跨境金融服務,讓到大灣區發展的港商透過公司銀行賬戶靈活調配資金,以配合業務發展。有專家建議,港商最好在營運地點附近的銀行開戶,以享政策優惠及方便處理業務。(滙豐-商滙大灣區系列)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金融科技、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三大增長引擎,以及大灣區發展為本港銀行業帶來龐大機遇。為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壯大人才庫來抓緊這些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匯集了區內各城市的優勢,正發展成全球科創中心。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主管方嘯認為,當廣東省的生產優勢與香港科研實力相結合,既讓兩地互補雙贏,內地企業也可以藉香港的聯繫內地及世界雙向貿易及投資平台的角色,聯通全球,而滙豐在過程中則扮演帶路人,協助企業放眼大灣區、「一帶一路」和國際市場。「香港作為雙向投資的角色獨特,近年經香港進出內地市場的資金愈來愈多,大部分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以及對外直接投資(ODI)都是經香港進行。」(滙豐-商滙大灣區系列)
現時「譯谷」的客戶包括滙豐私人銀行等金融機構、上市公司以及專業翻譯公司。今年該公司相繼入選香港科技園的企業飛躍計劃(LEAP),以及勝出香港貿發局主辦的初創企業培育計劃「創業快綫」,有助加速擴展業務及開拓新市場。(滙豐-商滙大灣區系列)
智能預警系統有助把病人分流,讓高危者盡快得到最適當的治療,同時阻延低風險者的病情惡化,減低換膝的機會。團隊積極與不同機構包括保險公司、私營醫療集團、醫管局等探討合作機會,同時為智能評估系統申請各項專利及國際認證,預期三年內達到收支平衡,並會把相關技術應用在預測髖關節、脊椎關節等病發風險,為更多病人帶來曙光。(滙豐-商滙大灣區系列)
SHOPLINE由共享工作間租用一張辦公桌起步,在短短八年間,已發展成為逾600人的團隊,業務遍及香港、台北、吉隆坡、胡志明市、深圳、廣州、新加坡、曼谷八大亞洲城市,服務逾25萬家企業。(滙豐-商滙大灣區系列)
參加計劃的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該計劃提供2,000個名額,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特區政府會按每名獲聘畢業生每月向企業發放一萬港元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為協助企業掌握大灣區的最新營商資訊,渣打銀行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於8月24日合辦「大灣區營商實戰秘笈 - 如何以電子商貿『疫』勢突圍?」網上研討會,邀請專家闡述「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第二季報告,並大談後疫症時代的電子商貿策略、企業如何做好外匯資金風險管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經濟低迷,很多僱主都不聘請人手,今年甚或明年畢業的學生將面對就業困難,政府會進行多方面工作協助大學生、專上教育和中六畢業生就業,包括開設三萬個為期約12至18個月的有時限職位,並會與專業團體合作開創職位。
香港金融管理局早前亦聯同多家主要銀行和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與立法會議員及工商界代表會面後,推出五多項措施,包括下調銀行現有監管儲備水平一半,釋放超過2,000億港元的借貸空間。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發表網誌,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嚴重打擊實體經濟,從而拖累金融環節,估計疫情在今年第二季仍會相當棘手。不論是香港、亞太區以至全球的經濟,在未來一段日子仍會非常疲弱,環球經濟在上半年出現收縮似乎已成定局。
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Geoff de Freitas於仰光報道,指市場預期緬甸會有新一輪的投資熱潮,早前舉行的緬甸仰光國際建材展(MyanBuild)就吸引了眾多本當地、鄰近國家及全球企業參展,共同開拓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