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面對RCEP的挑戰,台灣多個業界均呼籲政府盡快實施對策,同時一些大型企業亦已身體力行,部署到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投資,以避開關稅障礙。有意進軍東盟的香港宜注意有關情況。 閱讀文章
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撰文指,台灣推動綠能的重點主要放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上。因應能源轉型,台灣在2016年修訂《電業法》內容,目標是在2025年把綠能的裝置容量提升至27瓦特(GW)。屆時,綠能佔台灣總發電量的比重將由2015年的僅4.1%提高至20%。 閱讀文章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許多業者近日預測,受到疫情、新台幣匯率升值等不利因素影響,台灣工具機廠商將加速汰弱留強,今年下半年或會出現倒閉潮;但有業者預計,隨着疫情回緩,第四季產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將慢慢緩和。 閱讀文章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為了讓經濟盡快恢復增長動力,最關鍵是要帶動產業復蘇和促進內需消費,因此在持續推出紓困方案時,台灣也開始緊鑼密鼓推出一系列產業振興方案,主要圍繞四方面,分別為內需型產業(包含藝文產業)、製造業、農業,以及交通運輸和旅遊業。 閱讀文章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撰文指,疫情導致全球交通運輸生態出現明顯改變,也為台灣單車業帶來重要契機。疫情下,歐美各國政府鼓勵民眾多踏單車,並提供補助,帶動單車銷情,尤其是約1,000歐元(約8,930港元)的電動單車更受消費者歡迎。 閱讀文章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撰文指,全球資訊科技業在2018至2019年期間一度受到中美貿易摩擦衝擊,隨着中美於今年1月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業界準備重新步入正軌,但疫情卻再度打亂整個行業的經營步伐。台灣作為全球資訊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業者積極擬定對策,應付充滿變數的未來。 閱讀文章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在新冠肺炎期間,除了台灣民眾提高防疫意識,加強各種防疫措施之外,產業界也共渡時艱,暫時拋開經濟放緩和業界競爭等問題,積極組成產業團隊協助抗疫,對於台灣抑制疫情進一步擴散發揮一定效用。 閱讀文章
在疫情下,大部份台灣民眾減少外出旅遊和消費,或選擇在家辦公,令餐飲、航空、旅遊、旅館、交通物流、百貨零售等行業首當其衝,自農曆新年以來業績急速下滑,但卻造就「宅經濟」發展,當中送餐業和電子商貿交易逆市向上。 閱讀文章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早前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出26條措施當中,13條措施涉及為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另外13條措施涉及為台灣居民提供同等待遇。 閱讀文章
生物科技產業具有高資本密集、高風險和高報酬等特性,且需要投入長時間進行研發工作,因此在資本市場更為活躍的美、歐、日等地,更具主導優勢,台灣、中國內地、韓國等新興市場則急起直追,而香港也積極爭取成為生物科技產業上市融資中心。 閱讀文章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