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據香港貿發局特約記者Nick Galanides於倫敦報道,全球製造業已逐漸重回正軌,表現更令人眼前一亮。去年較早時間,生產活動及訂單數量均展現前所未有的升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更把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5.8%。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早前公佈,香港整體進出口貨值全面回升,8月出口按年下跌2.3%,9月錄得3,793億港元,按年上升9.1%;進口貨值則由8月按年下跌5.7%,於9月錄得3,920億港元,回拾升勢按年上升3.4%,並錄得有形貿易逆差127億港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3.2%。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許多業者近日預測,受到疫情、新台幣匯率升值等不利因素影響,台灣工具機廠商將加速汰弱留強,今年下半年或會出現倒閉潮;但有業者預計,隨着疫情回緩,第四季產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將慢慢緩和。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指出,雖然各行業出口指數都顯著反彈,但仍處於收縮領域,顯示香港出口商仍要面對不少挑戰。另外,該局早前進行一項粵港澳大灣區調查指,香港應推出新措施,包括金融、法律、物流運輸及貿易、檢測認證、科研等方面,以鞏固作為大灣區國際商業樞紐的地位。
該公司的機械臂組件輕巧靈活,可一插即用,主攻東南亞市場。中小企廠房可因應不同產品的各類生產程序,「教導」機械人作不同動作及移動位置,以便將人手投放於更具成本效益的工序。產品售價較傳統機械臂低,讓中小企可以較低成本提高生產力,有助升級轉型。
該署發言人說:「為推動香港再工業化,政府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撥款20億港元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鼓勵生產商在港發展以智能生產為基礎的先進製造業,為本地經濟尋找新增長點。」
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的出口表現短期內將繼續受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續蔓延仍然是全球經濟的主要威脅。面對疫情的影響及網上採購需求增加,香港貿易發展局訂於6月29日至7月24日舉行「貿發網採購」夏季網上採購展,協助港商在「疫」境中尋找商機。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在新冠肺炎期間,除了台灣民眾提高防疫意識,加強各種防疫措施之外,產業界也共渡時艱,暫時拋開經濟放緩和業界競爭等問題,積極組成產業團隊協助抗疫,對於台灣抑制疫情進一步擴散發揮一定效用。
近年中國內地致力發展5G和大數據,有助加速製造業升級轉型,為科技、智能裝備、生產服務等行業帶來機遇。有港商早年憑着佛山市政府提供的資助,在當地開辦創新科技企業,大展拳腳。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特約記者David Wilkinson於德國慕尼黑報道,早前在慕尼黑國際電子生產設備展(Productronica)上,參展商展出各種先進的智能製造科技和相關設備,以迎合智能工廠帶來的機遇。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於9月23日的記者會上指出,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四張產品清單基本涵蓋了所有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產品。「這無可避免會影響香港整體出口數。然而,港商可於挑戰中找尋商機,加快拓展新興市場的步伐,特別是東盟、拉丁美洲和中東。」
最近,印尼塑料展(Indoplas)、印尼包裝展(Indopack)和印尼印刷展(Indoprint)在雅加達國際展覽中心同場舉行,為期三天的展覽會吸引眾多公司參展及大批買家到場參觀和採購,開拓商機。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於6月10日的記者會上說:「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加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嚴重削弱了香港的出口增長動力,令港商迫切需要分散業務,開拓多元化市場。」他指出,「愈來愈多香港出口商發展美國以外的市場,並或在不受美國額外關稅影響的地方進行生產。」
中美貿易摩擦為港商帶來不明朗的出口前景。香港貿易發展局於5月24日舉辦 「貿易摩擦下的應對策略:如何避免成為貿易戰犧牲品」研討會,邀請美國專家Andrew Shoyer講解相關法規,協助港商善用各種報關策略、了解國際規例,以作出適當的業務調整,應對目前挑戰。Shoyer建議港商可考慮減少內地生產部份、審視貨物的分類及估值,合理節省關稅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