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為港商帶來不明朗的出口前景。香港貿易發展局於5月24日舉辦 「貿易摩擦下的應對策略:如何避免成為貿易戰犧牲品」研討會,邀請美國專家Andrew Shoyer講解相關法規,協助港商善用各種報關策略、了解國際規例,以作出適當的業務調整,應對目前挑戰。Shoyer建議港商可考慮減少內地生產部份、審視貨物的分類及估值,合理節省關稅開支。
綫上收聽-研討會內容(節錄)
申請關稅豁免 宜留意有效期
美國於5月13日發表第四份清單,計劃根據301條款對相關貨品加徵最多25%關稅,涉及3,805個稅號,包括服裝、鞋履、家用紡織品、玩具等消費品,以及機械、第84章及85章的電子產品,總值約3,000億美元。
對於當前的中美貿易形勢,曾於美國貿易代表處工作七年的盛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全球仲裁及能源貿易)Andrew Shoyer表示,無論中美目前的談判結果如何,美國都很有機會繼續對第一份及第二份301條款清單的部份內地進口貨物加徵關稅,牽涉貨物總值估計約值500億美元。他認為,短期內因關稅而產生的新增成本將較大程度由美國進口商和出口商承擔,但長遠來說,將無可避免地轉嫁至消費者。
他指出,美國貿易代表處雖然容許美國進口商就第一及第二份清單貨物申請關稅豁免,但當中獲批的暫時只屬少數。Shoyer認為,港商應該注意的是,若美國真的繼續對第一及第二份清單的貨物加徵關稅,這不一定代表相關的豁免機制也會繼續運作。現時,企業獲得的豁免僅於公佈獲批後一年內有效,華府會否推出豁免延長機制至今還是未知之數。
進口商把貨物重新歸類 免受加徵關稅措施影響
有見及此,Shoyer提醒港商應仔細檢視貨物的分類及估值,進口商除了可以嘗試把貨物重新歸類到不受加徵關稅措施影響的類別外,若能提供有力證明,也可要求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作出裁斷,把貨物歸入一個不同的分項(subheading),從而免受301條款關稅影響。不過,即使貨物的現行分類受301條款關稅影響,Shoyer認為港商也應小心考慮是否真要轉到一些正常關稅率較高的分類,因為在重新分類後,他們可能會被追收最多過去五年的關稅,即使加徵關稅措施被撤銷,新稅率也會一直適用於他們的貨物,影響或許反而更為長遠。
此外,他建議出口商可善用「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即盡量在交易中以較先一次銷售的價格為計算關稅的基礎,以省下可觀的關稅開支。
301條款針對中國產地貨物 搬遷生產基地前須注意
對於搬遷生產基地減低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Shoyer提醒香港及中國內地公司考慮時要十分小心。他指出,不論貨物是從甚麼國家運往美國,現時301條款關稅針對的是產自中國內地的貨物,因此企業即使把內地貨物運到其他國家,譬如說越南,若只是在後者進行最後組裝或包裝工序的話,產品大都不會因而獲美國海關認可為越南原產品。即是說它們進口美國時,很大機會仍須支付相關的301條款關稅。不過,若果企業真的可以轉移生產基地,讓貨物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進行「實質性改變」,Shoyer建議港商不妨考慮把新基地設在受惠於美國普及特惠稅制(GSP)下享有優惠關稅待遇的發展中經濟體,或是獲《中美洲–多明尼加共和國自由貿易協定》等美國自貿安排(FTA)覆蓋的國家或地區,以進一步減少貨物進口美國時須付的關稅。
香港首季出口至東盟超美國 港商將更積極開拓新市場
對於美國計劃再向其餘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品徵收25%關稅,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表示,由於相關清單涵蓋的3,800多種貨品,以傳統消費品為主,相信若美國落實加稅將對港商造成一定影響。不過,他認為港商不用過於擔憂,建議他們除了可以以個人名義、行業商會或透過美國進口商提交書面呈請,舉證貨品不應納入徵稅清單,即便不幸納入徵稅清單後,亦可按程序申請產品豁免。陳永健指出,根據清單一的申請紀錄,豁免的成功率幾近兩成,是眾多應對方法之中成本較低的一個選項。
陳永健指出,香港首季出口至美國訂單按年下跌超過8%,拖累首季的整體出口下跌高於2%,若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無疑會影響香港下半年的整體出口表現,亦影響港商接單信心。惟中美貿易摩擦以來,港商已加快開拓其他市場,香港首季出口至東盟市場佔香港整體出口的份額已超越美國,相信在中美貿易前景尚未明朗之際,港商將更樂意及着力開拓新市場,未來東盟出口或能補償美國出口的跌幅。
陳永健又提到,為使港商對東盟等新興巿場有更多了解,該局將繼續組織到東盟市場的考察活動,協助港商拓展新商機。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