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析十四五规划:科研及产业政策
2021年7月15日
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要建成强大的国内大循环,市场供给能力将是关键。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多项支持科研及先进制造业、扩大内需及优化消费市场、加快发展服务产业,以及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强化国内供应链由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针对以上4方面,本文会简介及分析《十四五规划》提及的科研及产业政策,希望藉此协助港商掌握业务发展方向,在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使企业业务更上一层楼。
文章中当引述《十四五规划》中的内容时,会以以下方式指出引文位置,方便读者阅读正文:(篇数.章数.引言/节数/专栏数)。例如,(1.1.1)是指《十四五规划》中的第1篇第1章第1节、 (3.11.专栏5)则指位于第3篇第11章中的专栏5,而(3.8.引言)指位于第3篇第8章的引言。
基础研究与科技应用并举
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多项有关推动科研及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标,例如:
- 于2035年要「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1.3.1)
- 2021-2025年间预期每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投入强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1.3.专栏1)
- 2025年预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1.3.专栏1)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2.4.3)
就支持科研而言,中国政府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4.2),也会「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4.4)。
为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中国政府将「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2.5.1)、「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2.5.1)、「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2.5.3)等。
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中国政府重视资讯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生物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表明,中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3.9.1)。具体政策包括:
|
从以上政策可见,在十四五时期,中国政府会采取基础研究与科技应用并举的方式,除了政府会加大力度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建设科研中心外,企业进行科研也会有更多政策支持。企业在考虑升级转型时,在考虑善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外,还可以多探索北斗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及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机遇。
优化消费市场以扩大内需
持续扩大内需被视为构建强大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策略之一。在十四五时期,中国政府不单会著眼扩大消费市场的规模,更会优化消费市场。用《十四五规划》的内容来说,中国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及「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4.引言)。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内需不单指消费品市场要提质扩容,提升服务市场供给的质量也是政策重点之一。《十四五规划》中以下表述具体概括了优化消费市场政策的重点:
|
要引领和创造新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聚焦提升消费体验及增加消费渠道。现时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互联网已经不只是商家单向为消费者售卖商品及提供服务的地方,更是探索及发展新消费方式的理想平台。而假期消费及国内免税品消费是提振国内消费的良方。十四五时期中国政府提升消费体验及增加消费渠道的政策包括:
|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除了提升消费体验及增加消费渠道外,完善消费市场监管制度也十分重要。《十四五规划》中列出了不少相关的举措,而食品及药品更是中国政府监管消费市场的重中之重,相关政策包括:
|
在理解中国政府十四五时期扩大内需的政策时,港商还需要注意以下3点。首先,中国政府无意推广过度消费,《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政府将「规范发展消费信贷」(4.12.4)。第二,中国政府在十四五时期会重点推进强化中国品牌的工作。《十四五规划》指出,中国政府将「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目标「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4.12.1)。第三,中国政府在十四五时期虽然会继续通过各种政策扩大进口,但同时也强调进口来源需多元化 --「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4.13.1)。
尽管上述3点可能会为港商以进口商或境外品牌商的身份在中国内地营商带来些许限制,中国内地消费市场仍然机遇处处。2020年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新冠肺炎疫情下跌3.9%,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达39.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4.8%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内地市场的韧性和规模。只要港商的商品及服务足够时尚及优质,相信港商在内地消费市场仍然能寻找到大量发展空间。香港进口商从传统进口地区以外的地区进口商品到中国内地,或许可以把握时代机遇。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服务业在供应链中扮演纽带的角色,能在经济运行中发挥多种功能,例如:制造业企业能够通过物流和金融等服务使业务运作更顺畅、消费者能够从检测及认证业发出的认证买到优质的商品、家庭能够通过育儿及养老服务释放更多生产力。为了满足产业升级转型及居民消费需要,中国政府于十四五时期将致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3.10.引言)。
中国政府于《十四五规划》中表示要「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3.8.2),这目标离不开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及科技企业持续发展。以下政策将有助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使企业在创新及创造更高附加值的路上获得更多协助:
|
在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国情下,中国政府在民生服务产业方面强调育儿及养老服务。促进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包括:
|
值得服务业企业留意的是,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并不是只聚焦提高服务业规模。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政策可见,中国政府十四五时期将更强调服务业是否能支持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发展,以及满足民生需要。服务业繁荣发展不单是构建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也是为社会提供更好民生配套的钥匙。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中国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11.引言)。绿色产业3未来大有可为。事实上,近年中国绿色产业增长迅速,单是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已达1.7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11.3%4。以下是《十四五规划》中一些主要的绿色产业政策:
|
从以上政策来看,香港制造业界可以考虑从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快递包装材料、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等入手,把握中国内地绿色发展机遇;而服务业界则可以考虑积极参与内地废弃物回收及绿色城市建设。
内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事实上会为香港带来更多机遇。2020年,在香港安排和发行的绿色债券和贷款总额就达120亿美元,其中内地发行机构占发行总额的六成5。发展绿色金融有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小结:对港商的启示
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强大的国内大循环,不单要在市场供给体量上扩容,更要提升市场供给质量。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科研及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化消费市场、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及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际上是要强化国内供应链由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供应链上所有环节拥有更现代化的供给能力,才可以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之余,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将有限资源用得其所。唯有持续提升供给质量才可以实现市场体量的持续扩容。
不少机构预测在十四五时期,中国内地经济仍能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4月的预测显示,2021-202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有望每年维持5%以上增长,这显示中国内地的市场机遇仍然庞大。港商在筹划未来数年中国内地市场的营运计划时,不妨在营运思维上进取一些,多加入科技创新、个性化消费、绿色发展等元素;也可在参与发展健康、养老、教育等服务业时多展现人文关怀,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生活服务的需要。如果港商能够不断提升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在内地人均消费力仍会上升的背景下,可能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
1 如想瞭解有关《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分析,可参阅《浅析十四五规划:主要政策方向》。
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2月。
3 对于中国绿色产业的官方定义,可参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9]293号)。
4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0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年9月。
报告指出,环保产业是指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噪声与振动控制、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6个产业。
5 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低碳转型与金融机遇》,2021年5月。
- 科技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