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创故事:初创培育计划孕育本地设计品牌
2020年12月21日
创意产业被视为推动经济持续成长的动力之一。为培养及推动香港设计师创业,香港政府资助香港设计中心,成立两个创业培育计划—「设计创业培育计划」(简称 DIP) 和「时装创业培育计划」(简称FIP),为设计初创企业提供市场推广和配套支援,支持本地设计生态圈成长。培育计划总监陈昌琪分享香港设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与业内不同持份者互相配搭,从而让本地设计公司在香港初创生态圈得以健康成长。
培育本地时装及设计品牌
DIP自2006年启动,旨在为设计初创企业在其业务发展的早期阶段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截至2019年底,已经成功培育了263家本地设计初创企业。香港设计中心同时支援本地新晋时装设计师品牌,在 2016年推出FIP,专门培育具潜质的时装设计师。截至2019 年底,计划已经取录了共15 个时装设计师品牌。每名DIP培育者预期在两年内毕业。培育公司在整个培育期中享受高达50万港元资助和各种支援服务,包括:
- 免费及优惠工作空间
- 营运、市场推广及业务发展的资金资助
- 24x7全天候开放商务中心支援,提供会客室、共用办公室设备等
- 各项培训活动提供商业知识增润
- 来自不同界别的导师会为培育公司在商业营运及设计意念上提供指导
- 参与对外推广项目,提供市场营销和推广、合作的机会
另外,培育计划为培育企业提供长远支持,企业完成两年培育期后仍然可以得到硬件和设备(例如雷射切割机、UV印刷机、摄影工作室等)支援。陈昌琪强调:「设计业讲求创意,营运模式和产品变化多端,培育计划为设计初创企业提供支援,同时会尽量为设计师保留灵活和自主性,每每以设计师的设计意念为发展首要考虑。」
香港设计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
陈昌琪表示,设计创业培育计划已经推行多年,涵盖范围十分全面且运作成熟。为配合行业发展趋势,香港设计中心近年不断调节计划的营运模式和程序等。每年收到的申请数目大致平稳,主要来自时装设计企业,其次是产品设计。近年,数字设计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及视觉及空间艺术开始流行,相关初创企业数目有明显增长。
初创企业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支持业务发展,设计创业培育计划的特色是把资金帮助分成硬件和营运两方面,以鼓励培育公司有效分配资源,确保该计划全面协助参加者。陈昌琪解释,科技初创企业需要在研发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而设计公司的资金则大多花在市场营销和公关方面,因此培育计划的资金分配是根据本地设计业界的需求量身而设。
资金以外,设计初创企业需要补充业务经营上的专业知识。陈昌琪表示,一般而言,设计师具备专业知识,而且对他们的产品充满信心,但须加强在营运方面的培训。为帮助设计从业员在创业初期奠定穏健基础,培育公司必须参加为期7天的业务知识丰富课程。香港设计中心邀请国际和本地业务合作伙伴为培育公司提供专业指导,这些课程深受参加者欢迎。此外,培育计划还会定期组织研讨会,为初创企业与业界组织、学术机构、天使投资者、专业团体和商业伙伴等提供平台,争取合作机会。
另外,陈昌琪发现设计初创企业一般担心投资者会干预设计意念并破坏品牌。因此,DIP会为培育公司提供众多投资者配对及各项集资活动,部分企业更会利用一些海外资金众筹平台寻找投资者以增加成功机会。
本地设计业生态发展全面
陈昌琪认为,就本地设计业现时的发展,整个初创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分配甚为理想,各持份者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在不同阶段扶持本地设计业。香港设计中心一直专注于培育设计及时装初创企业,其角色十分鲜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及香港理工大学则推行不同课程,提供人才教育培训。课程内容与时并进,亦会不时开发新课程(如媒体设计)以满足市场发展趋势。在研发方面,香港理工大学旗下的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得到政府创新科技委员会资助,透过科研发展提升本地纺织及时装行业生产附加值,提高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香港贸发局及非牟利机构Fashion Farm Foundation (FFF)积极协助本地企业向外推广。后者以会员制形式提供工作室作本地设计师交流、合作的平台, 亦定期举办业界讲座及挑选设计师到海外参展,扩阔视野。陈昌琪期望各持份者之间能保持紧密的沟通,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如何进一步整合所有资源,相信定能促进本地设计初创企业的持续增长。
未来挑战与机遇
展望未来,如果政府的发展政策没有明显变化,时装和产品设计将继续是本地设计业的主流。本地设计师确实有将品牌推广到法国、英国和日本等海外市场的愿景,然而设计初创企业须提升本地品牌在国际的知名度。就此方面贸发局也有提供适切的支援,然而相对其他贸易产品,市场上针对设计业的展览、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希望未来政府能更多关注业界的需要。
另外,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也是本地创业者面对的一大难题。由于香港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本地设计初创企业多依赖内地的制造商,特别是邻近的珠三角地区,以易于监督生产过程。不过,考虑到初创企业的产量不高,要满足内地厂商的最小订货量(minimum order quantity, MOQ)并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毫不容易,一些创业者唯有负担更高成本,在本地少量生产。
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陈昌琪未有得悉与设计行业相关的具体政策和规划。她坦言,香港设计初创公司在大湾区的发展潜力,似乎与其他内地城市没有显著分别,市场上缺乏诱因吸引业界进一步扩展到大湾区。面对规模庞大但不熟悉的消费市场,部分本地设计业界会感到无从入手。她期望香港政府担当协调者的角色,整合市场信息和资源,提高透明度,增强业界拓展内地市场的信心。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设计服务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