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放及发展
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
"一带一路"不单涉及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改变, 更反映着中国经济本身的转型和提升, 关系到中国能否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持续发展。
2015年8月10日
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从一个半工业化的封闭计划经济变成了世界第一的贸易国和加工厂, 那"一带一路"的作用就可能是把这个"世界加工厂"进一步提升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枢纽"。
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以沿海为重心的单向开放, 那"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经济进入全方位的、沿海内陆并重的新开放发展阶段。
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借助欧美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道路, 那"一带一路"就可视为中国全面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新发展策略。

丝路今昔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 " 丝绸之路"就承载着 千百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干道, 也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宋代以降, 海上丝路又开拓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但受制于农业社会和科技的局限, 陆海两丝路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始终有限。直至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才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时移势易,特别是金融海啸后, 保护主义抬头, 欧美经济复苏乏力, 新兴市场崛起, 单靠沿海连接欧美推动发展的策略受到局限, 不论在市场开拓、资源掌握、技术提升方面都要求"对外开放"的格局有新的、更全面的突破。
从地域上看,"一带一路"把中国开放的门户从沿海推展到内陆, 从东面扩展到西、南各方; 从海路为主发展到海、陆并重, 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这不单是开放的地域问题, 还牵涉到更全面地把国内外资源与市场连接, 和国内东、西部经济的更平衡发展。
从发展角度看, "一带一路"把中国开放的主对象从欧、美发达国家拓展到周边和丝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 正好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转到内外需求、进出并重; 从侧重加工制造到兼顾上下游产业、工业与服务业更平衡的发展模式。这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打破地区、行业、阶层和城乡的界限, 更全面地提高生产力, 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持续发展。

局限和挑战
但是, "一带一路"也不无局限和挑战。首先是地域上可能引起的误解。 海陆两路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交往的主道, 但与现代骨干运输通讯网络幅盖的范围相差甚远。 而且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经济重心与今天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经济布局千差万别, 若把中国的开放局限于古代海陆两条丝路所经的地区, 那将忽略了不少举足轻重的地域, 如南、北美洲和非洲大陆。
当然, 在官方对"一带一路"构思的阐述中也提到 "(与) 一带一路 相关的国家 (是)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 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 , 但客观上仍然很容易引起对"一带一路"所包含地域的误解, 特别是在一些高度概括的地图显示和介绍下 (如经常在传媒看见的"一带一路"包括多少个国家, 多少人口…等等) 。 虽然说"一带一路"的起动主要会从中国周边和古丝路沿线的国家开始, 但"一带一路"一天不能超越古丝路的范围, 那它就一天不能完成它引导中国全面开放的任务。
另一个"一带一路"的挑战是政府和市场角色的拿捏。 虽然官方强调 "一带一路"要"坚持市场运作。 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 但实际操作上并不容易。 主要是丝路沿线不少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相对落后, 而且基础设施不足,与中国的陆路交通联系不畅, 需要大量开发性长期投资, 并非一般私营企业所能承担。 这也是"一带一路"强调政策沟通, 加强政府间合作和政治互信的原因。
虽然中国政府和国营企业在过去三十多年积累了不少国内基础建设的经验和能力, 但在跨国投资方面仍面对不少困难, 也交了不少学费。 如何在市场不发达、 国际规则不大通行的地方, 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平衡, 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投资经营, 将会是一大挑战。

关家明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相关网页:
延伸阅读:
贸发连结:
- 香港
- 中国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