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淺析十四五規劃:科研及產業政策
2021年7月15日
中國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要建成強大的國內大循環,市場供給能力將是關鍵。在《十四五規劃》中,中國政府提出多項支持科研及先進製造業、擴大內需及優化消費市場、加快發展服務產業,以及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強化國內供應鏈由研發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針對以上4方面,本文會簡介及分析《十四五規劃》提及的科研及產業政策,希望藉此協助港商掌握業務發展方向,在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使企業業務更上一層樓。
文章中當引述《十四五規劃》中的內容時,會以以下方式指出引文位置,方便讀者閱讀正文:(篇數.章數.引言/節數/專欄數)。例如,(1.1.1)是指《十四五規劃》中的第1篇第1章第1節、 (3.11.專欄5)則指位於第3篇第11章中的專欄5,而(3.8.引言)指位於第3篇第8章的引言。
基礎研究與科技應用並舉
中國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多項有關推動科研及先進製造業發展的目標,例如:
- 於2035年要「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及「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1.3.1)
- 2021-2025年間預期每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7%,投入強度力爭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1.3.專欄1)
- 2025年預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10%(1.3.專欄1)
- 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2.4.3)
就支持科研而言,中國政府將「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4.2),也會「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4.4)。
為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力度,中國政府將「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2.5.1)、「完善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2.5.1)、「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2.5.3)等。
在推動先進製造業發展方面,中國政府重視資訊科技產業、先進製造業及生物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表明,中國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3.9.1)。具體政策包括:
|
從以上政策可見,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政府會採取基礎研究與科技應用並舉的方式,除了政府會加大力度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及建設科研中心外,企業進行科研也會有更多政策支持。企業在考慮升級轉型時,在考慮善用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外,還可以多探索北斗系統、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及高端醫療設備的市場機遇。
優化消費市場以擴大內需
持續擴大內需被視為構建強大國內大循環的核心策略之一。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政府不單會著眼擴大消費市場的規模,更會優化消費市場。用《十四五規劃》的內容來說,中國將「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及「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4.引言)。值得注意的是,擴大內需不單指消費品市場要提質擴容,提升服務市場供給的質量也是政策重點之一。《十四五規劃》中以下表述具體概括了優化消費市場政策的重點:
|
要引領和創造新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將聚焦提升消費體驗及增加消費渠道。現時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已經不只是商家單向為消費者售賣商品及提供服務的地方,更是探索及發展新消費方式的理想平台。而假期消費及國內免稅品消費是提振國內消費的良方。十四五時期中國政府提升消費體驗及增加消費渠道的政策包括:
|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除了提升消費體驗及增加消費渠道外,完善消費市場監管制度也十分重要。《十四五規劃》中列出了不少相關的舉措,而食品及藥品更是中國政府監管消費市場的重中之重,相關政策包括:
|
在理解中國政府十四五時期擴大內需的政策時,港商還需要注意以下3點。首先,中國政府無意推廣過度消費,《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政府將「規範發展消費信貸」(4.12.4)。第二,中國政府在十四五時期會重點推進強化中國品牌的工作。《十四五規劃》指出,中國政府將「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保護發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目標「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4.12.1)。第三,中國政府在十四五時期雖然會繼續通過各種政策擴大進口,但同時也強調進口來源需多元化 --「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性成本,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4.13.1)。
儘管上述3點可能會為港商以進口商或境外品牌商的身份在中國內地營商帶來些許限制,中國內地消費市場仍然機遇處處。2020年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因新冠肺炎疫情下跌3.9%,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達39.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4.8%2。以上數據足以證明內地市場的韌性和規模。只要港商的商品及服務足夠時尚及優質,相信港商在內地消費市場仍然能尋找到大量發展空間。香港進口商從傳統進口地區以外的地區進口商品到中國內地,或許可以把握時代機遇。
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服務業在供應鏈中扮演紐帶的角色,能在經濟運行中發揮多種功能,例如:製造業企業能夠通過物流和金融等服務使業務運作更順暢、消費者能夠從檢測及認證業發出的認證買到優質的商品、家庭能夠通過育兒及養老服務釋放更多生產力。為了滿足產業升級轉型及居民消費需要,中國政府於十四五時期將致力「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3.10.引言)。
中國政府於《十四五規劃》中表示要「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3.8.2),這目標離不開製造業企業升級轉型及科技企業持續發展。以下政策將有助強化生產性服務業配套,使企業在創新及創造更高附加值的路上獲得更多協助:
|
在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的國情下,中國政府在民生服務產業方面強調育兒及養老服務。促進民生服務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包括:
|
值得服務業企業留意的是,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並不是只聚焦提高服務業規模。從《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政策可見,中國政府十四五時期將更強調服務業是否能支持製造業和科技企業發展,以及滿足民生需要。服務業繁榮發展不單是構建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一環,也是為社會提供更好民生配套的鑰匙。
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中國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11.引言)。綠色產業3未來大有可為。事實上,近年中國綠色產業增長迅速,單是2019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已達1.78萬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11.3%4。以下是《十四五規劃》中一些主要的綠色產業政策:
|
從以上政策來看,香港製造業界可以考慮從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築、快遞包裝材料、節能家電、節水器具等入手,把握中國內地綠色發展機遇;而服務業界則可以考慮積極參與內地廢棄物回收及綠色城市建設。
內地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事實上會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2020年,在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和貸款總額就達120億美元,其中內地發行機構佔發行總額的六成5。發展綠色金融有助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小結:對港商的啟示
中國在十四五時期構建強大的國內大循環,不單要在市場供給體量上擴容,更要提升市場供給質量。中國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推動科研及先進製造業發展、優化消費市場、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及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實際上是要強化國內供應鏈由研發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供應鏈上所有環節擁有更現代化的供給能力,才可以滿足市場日益增加的需求之餘,減少浪費,保護環境,將有限資源用得其所。唯有持續提升供給質量才可以實現市場體量的持續擴容。
不少機構預測在十四五時期,中國內地經濟仍能保持中高速度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1年4月的預測顯示,2021-202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仍有望每年維持5%以上增長,這顯示中國內地的市場機遇仍然龐大。港商在籌劃未來數年中國內地市場的營運計劃時,不妨在營運思維上進取一些,多加入科技創新、個性化消費、綠色發展等元素;也可在參與發展健康、養老、教育等服務業時多展現人文關懷,滿足消費者對各種生活服務的需要。如果港商能夠不斷提升商品及服務的質量,在內地人均消費力仍會上升的背景下,可能會有令人驚喜的結果。
1 如想瞭解有關《十四五規劃》的總體分析,可參閱《淺析十四五規劃:主要政策方向》。
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2月。
3 對於中國綠色產業的官方定義,可參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的通知》(發改環資[2019]293號)。
4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0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0年9月。
報告指出,環保產業是指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噪聲與振動控制、土壤修復和環境監測6個產業。
5 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低碳轉型與金融機遇》,2021年5月。
- 科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