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創故事:生物科技發展前景樂觀
2021年3月30日
過去一年,新型冠狀病毒病在全球迅速傳播。面對日益嚴峻的傳染病威脅,能夠進行快速、準確的臨床醫學診斷非常重要。本地生物科技初創企業三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和)於2012年成立,結合即棄的微流控生物芯片(或稱單晶片實驗室, Lab-On-Chip, LOC)技術和便攜式快速檢測設備,開發快速病毒檢測系統,縮短診斷信息等待時間,有助減少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龐大工作量。首席執行官趙弘分享了在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的歷程,以及對本地初創生態圈的看法。他樂見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在各個發展階段均有相關的政策支持,期望相關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到其他創科範疇,促進本地初創生態蓬勃發展。
利用生物科技應對傳染病威脅
三和研發即場檢測(Point-of-Care)的便攜式解決方案,可於15分鐘內提供傳染病診斷信息,以便更快捷高效做出臨床醫學決策。
三和開發的「單晶片實驗室」系統是便攜式傳染病檢測工具,可於短時間內得出檢測結果,並達到實驗室水平的準確度。2014年因應禽流感爆發,三和與政府的研發中心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合作,協助香港海關在出入境口岸,於12分鐘內完成輸入雞隻的甲型禽流感(H7N9)快速檢測。該次成功的經驗讓三和逐漸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資者,隨後更贏得多個國際獎項,包括「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羅馬尼亞特別獎和金獎,並於2018年成功獲得ISO 13485認證。三和正專注於產品商業化,目前已經完成大部分臨床測試,並計劃於年內在香港市場發售,銷售對象為診所、醫院及安老院舍等。
鑒於現時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趨勢,趙弘對本地生物科技發展相當正面:「人們將會更加注意健康,加上人口老化,傳染病更頻繁發生和嚴重,開發預防傳染病的解決方案和研發保健產品將會是香港生物科技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而三和研發即場檢測(Point-of-Care)的便攜式解決方案正可幫助檢測及診斷多種傳染病,提供準確、即時的診斷信息,以便更快捷高效做出臨床醫學決策,協助前線醫護人員快速分流病人,為超負荷的醫療系統紓緩部分壓力。
充足資金來源為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生物技術研發所需投資龐大,三和成立至今的研發開支已達數千萬港元。談及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趙弘慶幸擁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一方面得到母公司的其他業務支撐公司發展,另於2015年起引入外部投資者,至今共融資數百萬美元。三和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也獲得了來自香港政府的資金支持,先後成功申請「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專利申請資助計劃」、「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以及「企業支援計劃」等,共獲得數百萬港元資助。最近,三和更成功申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獲得政府提供5,000萬港元資助,用於建設其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內即將投入運作生產的廠房。
趙弘表示,三和另一個成功的關鍵是人才:「我們的團隊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當中超過一半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而且具有一定水平的醫學或科學專業知識和經驗。我們的共同願景是為醫生和社區建立平台,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全球流行病。」然而香港缺乏醫學診斷和保健解決方案的專才,加上本地大學畢業生大多希望投身較具規模的企業,因此三和需要在海外如東南亞地區招募人才。為迎接將軍澳廠房的擴展,他們正計劃擴充人手,這正是眼前其中一項挑戰。
此外,三和著重良好的文化融合,善於運用世界各地的網絡和資源發展公司業務。例如三和的首席科學執行官來自法國,瞭解當地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現況。由於法國本地的創科人才(如博士後專才和科學家)的工資成本低於香港,加上公司在德國、葡萄牙和法國擁有眾多合作夥伴,因此三和在法國設立了研發中心。趙弘認為,香港市場規模太小,本地初創企業如欲進一步發展,必須善用海外資源,尋覓合適的市場和研發基地。
政府初創政策漸見成效
回想香港初創生態圈在過去10年的發展,趙弘表示:「起初政府為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和幫助僅適用於特定的企業發展階段。然而,初創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需要,政府須適時整合和聯繫各項資源。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現在慢慢看到香港政府支持本地初創圈的方向正逐漸成形。」像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在各個發展階段均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從創業到發展成中小型企業,再走上盈利階段。
以三和為例,在種子期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合作進行應用研發項目,參加「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並獲得100萬港元資助。三和更一直走在香港創科路的前端,不時向政府提供意見,香港交易所檢視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條件時三和正是其參考對象之一。趙弘期望香港在推動生物科技發展的成功之路,可以複製到其他創科範疇如人工智能和雲計算,促進本地初創生態蓬勃發展。
資金支援是生物科技公司十分重要的一環,過去三和受惠於不同資助計劃的幫助。幾年前申請「企業支援計劃」,由於政府官員的變動和種種原因,整個申請過程耗時30個月,令公司的業務和儲備計劃大失預算,自此三和在申請每個資助項目之前均仔細考量。不過,趙弘樂見情況有所改善,他們較早前申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審批時間只需6個月。總括而言,他希望政府可以設立指定的團隊,全面審視香港初創企業帶來的社會效益,制定一套全面的政策支持本地初創圈的發展,促進政府和業界的溝通,避免資源錯配。
觀望大灣區發展
縱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趙弘相當樂觀。他認為大灣區的發展是一項國家政策,未來10至20年將投入大量資金,經濟規模可媲美矽谷,大灣區將成為香港企業深入內地市場的理想基地。現時,三和在深圳設有一個研發部門,待深港兩地推出河套地區政策以後,他們將制定未來在內地的發展方向。另外,三和正就食用動物的衛生檢疫項目與內地大學合作,希望將來可以在內地進行研發和生產。
根據趙弘的經驗,進駐大灣區發展的一大優點是營運成本較低。其中,內地土地資源豐富,租金較香港便宜。然而,企業同時要注意風險,例如:園區管理團隊的能力、工廠電源的穩定性、備用電力供應、颱風的處理安排、無塵工作間的質素是否合乎標準等。勞動力方面,香港較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容易吸引具有國際視野的海外人才,但內地管理人員的成本普遍較低。不過,由於內地醫藥公司向生物技術人才提供不俗的待遇,香港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未必可以從中縮減人力資源成本。而對於某些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品,大灣區企業則可能受益於相關的稅項政策。
不過,趙弘認為,大灣區發展初期,「9+2」城市之間無可避免將有一段磨合期,未來很多企業或許未能適應市場變化而倒閉。此刻三和仍然計劃以香港為基地,在大灣區採取較保守的發展策略。他進一步提到,相對於其他市場發展,目前全球的政治局勢更影響三和的發展方向:「到目前為止,香港仍然是與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地區開展業務的理想營商地點。但是,一旦中美貿易戰惡化,將來三和可能需要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國家,避開地緣政治的風險。」
- 科技
- 醫療用品及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