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調查(1):
消費信心及理財態度
2020年3月12日
社會及經濟發展狀況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及理財態度。貿發局的一項調查顯示[1],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近年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當地消費者信心維持高水平:82%受訪者表示,與3年前相比,日常消費金額有所上升;77%受訪者表示,預計未來3年消費支出會增加。調查也顯示,現時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除會把個人月收入28%用於日常消費外,還分別會投放個人月收入的19%及18%於投資理財及儲蓄上,反映現時消費者不單會選擇傳統儲蓄,更會使用投資股票、購買保險等理財方式籌劃未來。消費者對理財產品有更多樣的需求,89%受訪者表示希望市場上有更多個性化理財規劃服務可供選擇,88%消費者表示未來會增加投資理財和保險在家庭理財組合中的比重。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現時一方面願意消費,另一方面也願意及早籌劃未來,消費和零售金融市場因此蘊藏巨大的商機。
消費頻率及金額比3年前上升
調查顯示,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者不單消費更頻繁,而且花費更多,75%受訪者表示,與3年前相比,消費頻率有所上升;更有82%受訪者表示,消費金額比3 年前多,表示消費頻率及金額與3年前持平的受訪者分別為23%及17%,而表示消費頻率及金額有所下降的只有分别2%及1%。
消費頻率及金額的變化與受訪者的年齡及收入有關。較年輕的受訪者過去3年消費頻率上升的比率較大,表示消費頻率上升的26-30歲及31-35歲的受訪者分別有78%及81%,相對地,表示消費頻率上升的36-40歲及41-45歲的受訪者有71%及70%。消費金額上升與否與受訪者的收入有較大關係,有73%家庭月收入現為8,000元人民幣[2]以下的受訪者表示消費金額有所上升,而家庭月收入現為4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則有87%。不過,總體而言,不論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或收入水平,消費頻率及金額比3年前高均是主流,顯示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消費能力增長是普遍的趨勢。


支付方式多樣化增加了消費的便利性,也可能間接鼓勵消費。隨著這幾年內地科技發展迅速及金融業日漸成熟,不少新支付方式進入消費者的視野,移動支付、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成為更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新消費模式讓付款流程更方便快捷,有可能是促進消費的催化劑。消費者座談會中有受訪者表示:「現在付錢只需用手機『掃一掃』,根本不覺得錢在流失」,又有受訪者表示:「我現在首選以信用卡支付,既有積分回贈,又可以通過信用卡進行分期付款。」這些支付方式推動消費者消費意欲的作用不容忽視。
消費態度理性
整體而言,現時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願意消費,但態度理性。44%受訪者表示自己消費時會「精挑細選,樂意消費在品質高,價格也較高的產品和服務上」;表示「簡約生活,以產品和服務的實用性為購買首要條件」為消費態度的受訪者有32%。家庭月收入越高的受訪者更趨向前者,而家庭月收入越低的受訪者更趨向後者。表示消費態度為「活在當下,消費率性隨意」及「未雨綢繆,只買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受訪者分別有13%及10%。

由此可見,儘管消費頻率及金額上升,衝動消費或緊縮開支並非現時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的主流消費態度,相反,他們普遍在消費前會仔細考慮,務求獲得品質較高、最合用的服務及產品。一位受訪者在消費者座談會表示:「隨著我的收入增加了及有更多見識,我會購買更好的商品。有些商品的確是『一分錢一分貨』。」不同性別及年齡的受訪者的消費方式的態度並沒有明顯的差別。
預期未來收入及支出更多
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者對未來的收入和消費支出預期普遍樂觀。整體而言,76%受訪者認為未來3年的收入將上升,77%受訪者認為未來3年的消費支出將上升,認為收入和消費支出將下降的分別只有1%及3%。其中,較年輕的受訪者比較年長的受訪者對未來更樂觀:在26-30歲受訪者當中,82%受訪者認為未來3年收入將上升,而認為未來3年收入將上升的41-45歲受訪者比率為71%。相信這與26-35歲消費者正值事業的衝刺期,而36-45歲消費者正值事業穩定期有關。

同時,高收入人群對未來收入及支出增長的比例預期更高,家庭月收入現為8,000元以下的受訪者當中,有74%認為未來3年消費支出將上升,而家庭月收入現為4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則有82%。不過,總體而言,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普遍對前景抱持樂觀態度,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未來3年收入和消費支出均會上升。

支出分配多元化
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者傾向將收入多元化地分配。調查顯示,受訪者平均會將個人月收入的28%花費在日常消費上,在房屋開支(房貸或租房費用)的支出平均為個人月收入的8%,車貸為2%。理財投資和保險及儲蓄是受訪者分配收入第二及第三多的項目,分別佔19%及18%。兩者相加有37%,可見現時消費者在消費增多的同時,也會累積財富,以作未來之用。
孩子學習和家人醫療也佔受訪者支出顯著的部分,分別有11%及8%。另外,受訪者也平均會花費個人月收入的6%於個人進修上,可見現時消費者重視自我增值。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理性的消費態度:消費者除會增加個人日常消費的金額和頻率外,也會在家人支出、個人進修、儲蓄理財等方面按量分配,以求全方面地提升生活質素。

受訪者在育有孩子後,收入分配結構會有明顯的轉變。在已婚並育有兒女的受訪者中,孩子學習的消費佔受訪者個人收入分配的14%,反映出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對兒女成長十分重視。至於受訪者個人月收入的分配與居住城市、性別、年齡及家庭月收入並沒有顯著的關係。

房產擁有比例高
整體受訪者個人收入的支出分配能較多元及平均,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受訪者擁有房產的比例高。整體而言,91%受訪者擁有房屋,其中66%受訪者在內地的房屋已供完貸款;擁有汽車的受訪者有78%,而沒有擁有房屋或汽車的受訪者只有4%。較年長的受訪者在內地擁有已供完貸款房屋的比率較年輕的高,除此之外,資產擁有比例在各城市及家庭月收入的受訪者間並沒有明顯差異。由於房產擁有比率高,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在房屋支出相對地低,因此能騰出更多收入於其他消費和支出領域上。

理財投資態度開放
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在理財投資時,偏向購買內地股票、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同時也對網上理財及互聯網金融持開放態度。調查顯示,網上理財服務是最多受訪者使用過的理財方式,有67%;其次為購買股票、基金、保險及其他理財產品,比率為52%。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43%受訪者使用過網上借貸或分期付款服務,也有24%受訪者購買過新型投資產品(如:投資虛擬貨幣)。
而投資不動產(20%)、購買境外的商業保險或理財產品(15%),以及持有滬港通或深港通股票賬戶(14%)的受訪者較少,相信是因為這些投資方式參與門檻較高有關。例如內地個人投資者需要在其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餘額合計不低於50 萬元,才有資格參與南向交易買賣港股通股票。調查發現,肇慶受訪者使用網上理財服務及購買股票等理財產品較少,而其他居住於不同城市、不同性別及年齡的受訪者使用過的理財方式並沒有明顯的差異。這可能與現時購買保險等理財產品日益方便有關,一位來自深圳的年輕受訪者表示:「現在在支付寶上能買保險,我也為自己購買了一份人壽保險。」

家庭月收入越高的人群,使用的理財方式越多樣化。家庭月收入8,000元以下的受訪者購買股票、基金、保險及其他理財產品只有31%,但家庭月收入4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的比率則高達64%。同時,更多家庭月收入4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會使用銀行專屬的客戶經理服務(44%)、購買新型投資產品(43%)、投資不動產(36%)、持有滬港通或深港通股票賬戶(31%)、使用專業的理財規劃服務(30%),以及購買境外的商業保險或理財產品(25%)。

渴望有更多理財方式
有更多理財方式以供選擇,是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的普遍需求。89%受訪者表示希望市場上有更多個性化的理財規劃服務可供選擇,88%受訪者表示未來會增加投資理財和保險在家庭理財組合中的比重,85%受訪者期待大灣區建立後有更多投資理財產品以供選擇,也有84%受訪者表示,自己比父母輩更早籌劃未來生活所需的開支。關於理財的目的,消費者座談會中有受訪者表示:「我理財的目的是首先想換一間房子,第二是未來有孩子時為孩子預備教育基金。現在孩子的教育支出太貴了」,也有受訪者表示:「我估計自己未到63歲就會退休了,所以我覺得退休後的支出要盡早籌劃,不能夠只指望國家的養老保險。」
值得一提的是,有70%受訪者表示不抗拒通過分期付款或償還最低還款額,以購買想要的產品和服務。由此可見,現時大部分中產消費者雖然有高儲蓄比率,但也不抗拒提前消費,可能這與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增長樂觀有關。

創業氣氛日漸濃厚
現時中國政府鼓勵「雙創」— 創新及創業,調查反映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有一定的創業意欲。26%受訪者表示有意在未來數年創業,而願意創業的並不限於居住在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受訪者。相信這與受訪者持續看好大灣區發展前景,加上大灣區內地九市政府持續改善創業配套有關。較年輕及家庭月收入較高的受訪者表現出有較高的創業意欲:26-30歲受訪者中,有33%表示未來幾年有意創業;家庭月收入40,000元以上的受訪者中,有38%表示未來幾年有意創業。隨著大灣區成為全國創業熱土之一,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市場中產品和服務有望變得更多樣化、伴隨服務小微企業而衍生的金融產品也有望有更大需求。


小結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見,現時大灣區內地九市中產消費者消費觀念樂觀而理性:他們不單願意增加消費,更會多元化地分配收入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上,還會顯著地預留部分收入於儲蓄及投資理財。港商如要向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推銷商品或提供服務,不妨多從商品和服務的質素入手。相對以往,消費者更願意花費於實用而且品質優良的商品和服務上,不少人更願意為高質素的商品和服務多付金錢。相關服務提供者更可為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提供更多個性化理財服務,以滿足他們對計劃兒女教育、退休開支、醫療支出等的服務需求。現時,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對世界優質的商品和服務有著更大的興趣,在可見的將來,大灣區消費市場將會是一個更開放、國際化、吸引優質商品集聚的市場。
[1] 有關是次消費調查的背景資料,可參考本文「附錄」。
[2] 除另有說明外,本文價格為人民幣。
附錄
調查背景
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簡稱「大灣區內地九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規劃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大灣區內地九市多年來經濟增長迅速,居住人口眾多,而且居民平均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市場有著龐大的潛力。因此,香港貿發局對大灣區內地九市進行消費市場調查,目的是瞭解內地九市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對不同產品及服務的消費心態及觀念、消費模式、特點及趨勢等。並根據調查所得,向香港企業提出拓展大灣區內地九市市場的具體建議,以協助港商更針對性地拓展當地市場。
研究方法
這次調查於2019年11月向2,160名居住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消費者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在進行問卷調查前,還在廣州、深圳、中山及惠州舉行了各2場消費者座談會,希望從定性分析中加深瞭解大灣區內地九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 座談會的方案設計

- 網上問卷調查方案設計

- 受訪者平均個人月收入

- 受訪者平均家庭月收入

- 受訪者婚姻狀況(%)

- 受訪者育兒狀況(%)

- 受訪者教育程度(%)

- 受訪者職業(%)

註:由於四捨五入的關係, 百分比相加後未必等於 100%
- 金融及投資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