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企業進入大灣區個案(15):人工智能提升建築安全檢測
專訪維視拍智能檢測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行政總裁辛子雋
2020年2月6日
維視拍智能檢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視拍」)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主檢測公司,2017年在香港成立,構建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平台,使用綜合傳感技術和自動機械人/無人機,在建築和基礎設施檢測領域提供分析。除了香港總部,維視拍還在深圳設有分公司。維視拍創始人及行政總裁辛子雋為我們介紹將香港創科優勢引入傳統檢測市場的經驗,為創科企業提供寶貴參考。
引入智能檢測
建築檢測領域涵蓋範圍廣闊,包括建築物外牆、內部結構、風火水電[1]、升降機、水電錶房等。目前行內大部分仍採用傳統的人手操作,例如通過肉眼觀察、敲打耳聽等方法,檢測記錄還停留在拍照、紙筆記錄後再輸入電腦的階段。「傳統人手檢測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高風險,例如外牆檢測,工程師需要在吊船上操作。其次是高成本,人手操作每天可檢測的項目有限,因此檢測成本高居不下。最後是人手短缺,香港有幾萬台升降機及扶手電梯,但全港只有5,000多個電梯工程師,根本無法應對。」辛子雋說。
辛子雋表示,維視拍智能檢測將傳統的人工操作變為大數據自動化操作,融合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腦工程、電子工程等技術,將智能檢測引入傳統檢測領域。相比傳統檢測方式,維視拍有四大特色:
- 機械人檢測:例如檢查外牆時不需要搭棚,利用無人機進行自動遠程檢查,使用超聲波、紅外線實現無損檢測。利用機械人檢測,可以實現連續性取樣,而非傳統的斷點式取樣,以便更好與圖則比較,看是否符合建造標準,而非傳統的工頭實地檢查打勾。
- 24小時物聯網全天候傳感: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安裝在檢測目標物上,例如橋樑、升降機等,實現24小時檢測。好處是機器能長時間累積數據,通過數據監控和分析預測發生故障的可能性。
- 人工智能檢測:以前是全人手分析,檢測結果正確與否取決於分析工程師的經驗和能力。現時通過機械人和傳感器收集的波段數據,利用大數據進行性能和建模分析,從而判斷結構的完整性,例如有沒有材料惡化、裂縫、腐蝕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 預測檢查:累積的檢測數據和分析可以提前預報,避免可能發生的意外,例如升降機某段異常的速率變化可能引致故障。
輸出檢測技術

維視拍研發的建築神經系統檢測,可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應用範圍包括建築物、電梯、工程、基礎設施(例如橋樑等)的檢測及監測。利用機械人及無人機收集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後再由專業工程師進行驗證,能有效提升效率。以往工程師一日可能只能檢測一個地方,憑著科技的提升,現時一日可以檢測多個地方。「我們不單把技術應用於香港和大灣區,還可以將技術輸出世界各個角落,從而令到建築安全更有保障。」辛子雋說:「而且人工智能分析系統,不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維視拍終極目標是做一個會檢測的大腦,實現系統自我判斷。」
辛子雋表示,與傳統檢測相比,採用維視拍技術可以節省60%的成本和時間。「我們的技術包括底層的電腦視覺、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以及不同的傳感器,包括激光雷達、超聲波、紅外線、高清攝像無人機、機械人等。」辛子雋說:「我們的技術還能覆蓋預建階段的狀況調查和土地調查,興建階段的設計與竣工對比檢驗,以及後施工階段的物聯網傳感監測等不同的應用場景,整個建築的生命週期都可以照顧到。」
檢測市場空間廣闊
辛子雋直言,檢測市場較受政策影響:「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我們稱之為成熟市場,因為當地政府有相應的強制性建築物年檢條例,例如新加坡最長是10年作一次強制性檢測。雖然香港政府規定30年強制性年檢,但實際上香港樓宇一般5年做一次小檢,10年做一次大檢。這些成熟市場存在現成的檢測需求,較易拓展市場。

「在內地,有較大批量於90年代落成的樓宇,距今也有20多年的時間,存在檢測需求。而且隨著國家對安全建設越來越重視,相信國家很快會跟進並推出相應的強制性年檢制度,尤其是一線城市。例如上海、深圳開始要求商用建築要購買保險,保險公司承保的話,需要瞭解樓宇狀況,我們可以協助保險公司其掌握樓宇狀況。」辛子雋對內地市場前景表示看好。
辛子雋認為,內地市場規模及發展空間較大,創科認受性也較高。尤其是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對新技術十分感興趣,市場較易接受技術創新。他希望透過大灣區政策,將維視拍技術全面落地。
「香港有5間全球TOP 100的大學,有3間全球TOP 50土木工程的大學(理工、港大及科大),人才匯聚,國際認受性高。以維視拍研發團隊為例,成員來自香港、上海、土耳其及波士頓,香港是基地,負責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分析、軟件應用研發、硬件設備研發等;上海負責建築三維技術、電腦視覺;土耳其負責人工智能;波士頓負責物聯網技術開發,集合了各地精英科研力量。」辛子雋說:「香港市場畢竟太小,我們期待維視拍這顆科研種子可以在更肥沃的土地上培育,內地市場是不錯的選擇。」
經營模式差異
辛子雋表示,由於兩地法例不一樣,維視拍兩地的商業模式也有所區別。香港要從事檢測業務,只需要有相應資質的工程師就可以。但內地需要有企業資質牌照,對企業年資、人員資質、規模、項目經驗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在香港,我們是直接對接業務需求方,例如房地產開發商、物業管理公司等。而在內地,由於缺乏相應的企業資質牌照,我們與第三方檢測機構合作,提供技術支援,從而幫助他們提升業務,加速效能。」辛子雋說。
辛子雋對內地的檢測市場進行了競爭分析,對檢測機構劃分為以下3類:
- 傳統的國企或大型集團。他們專注於建築領域,院校、科研和政府資源比較強,但業務相對受限於區域。
傳統大型第三方檢測私營企業。他們提供全行業全服務覆蓋的綜合性檢測,建築檢測只是業務之一。
- 智能檢測企業。他們利用物聯網技術提供建築及基礎設施的網上監測,但只做採集數據,數據仍需人手分析。
「我們與第一、第二類機構合作,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其提升技術。與第三類機構相比,我們的優勢是數據分析,將不同傳感器搜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令檢測更高效,預警更準確。」辛子雋說:「雖然目前公司規模小,知名度低,但我們的技術是創新的,也是首批在檢測領域實現前沿技術向商業化應用轉化的公司。我們現階段的目標是做國內領先的檢測服務供應商,除了建築檢測,還提供基礎建設檢測,包括路橋、隧道、大型冷卻塔、電廠、電網等。」
協同發展創科優勢
辛子雋認為,香港在創科方面有優勢,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也有助香港的科研、金融、物流、基礎建設等優勢在更大的市場發揮。
「香港有足夠的科研力量,可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產業鏈完備。香港產品創意出來後,可以在深圳落地。」辛子雋說:「雖然目前壁壘仍然存在,例如外匯管制,但期待未來物流、人才流、資訊流、資金流可以打通整個區域。希望隨著大灣區政策陸續落地,這些壁壘可以逐步打破,例如制度、專業人士資格互認等,相信可以幫助大灣區內的公司更好互相融入。」
[1] 「風火水電」代表機電工程中的通風、消防、水喉和電力系統。
- 建造服務
- 工程
- 品質檢查及測試
- 資訊科技
- 香港
- 澳門
- 香港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