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於9月23日的記者會上指出,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四張產品清單基本涵蓋了所有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產品。「這無可避免會影響香港整體出口數。然而,港商可於挑戰中找尋商機,加快拓展新興市場的步伐,特別是東盟、拉丁美洲和中東。」
東盟成為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
關家明指:「近年香港出口至東盟、拉丁美洲和中東市場升幅不俗,在此消彼長下,東盟甚至超越美國成為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今年首7個月,香港出口至東盟升4.6%,出口至美國降10.9%。
他又說,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香港傳統製造業亦可以考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新的生產基地,並藉着與工業園合作,探討生產和拓展市場的可行性。
更多港商遭削減取消訂單或壓價
根據香港貿發局的最新調查顯示,逾半受訪港商已受到中美貿易糾紛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常見的是遭買家削減訂單(73.4%)、壓價(44.1%)、取消訂單(26.6%),以及和買家一起分擔新增關稅(27.7%)。
除了「發展美國以外的市場」(45.3%)外,亦有港商選擇以「減價」(23.9%)、「遷移生產或採購基地」(23.4%) 、「縮減公司規模」(19.9%)及「減低最低訂購量」(14.9%)等策略,應對目前的營商挑戰。
關家明說:「值得留意的是削減或取消訂單及壓價的情況較之前嚴重,而已經把生產或採購基地遷移的港商,較多選擇越南(32.7%)、柬埔寨(16.4%)及印度(10.9%),有機會影響提供貿易相關服務的港商。」
他指,港商以靈活見稱,願意減低最低訂購量,以迎合採購新趨勢。香港貿發局近年推出的「貿發網小批量採購」結合展會及網上推廣,讓買賣雙方作即時交易,訂購5至1,000件產品,有助港商接觸新買家,由「細單」開始,開拓新市場。
第三季出口指數下跌至27.4 接近歷史低位
香港貿發局大中華區助理首席經濟師曾詩韻表示,第三季出口指數急墜9.9點至27.4,貼近08年金融海嘯時的歷史低位。「各行業和市場的指數全線下跌,反映香港出口商普遍看淡出口前景。」
她指出, 港商認為未來挑戰主要來自中美貿易戰(33.2%)、全球需求下降(30.4%)及匯率浮動(9.8%),相對來說,英國脫歐影響輕微(2.6%)。逾七成受訪港商預期,今年整體銷售額下降。「愈來愈多港商對中美貿易戰的發展感到悲觀,認為會為其出口業務帶來負面影響(61%)。」
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反映近期出口前景,指數高低代表出口商看好或看淡市況,50為盛衰分界線。每季調查均訪問500位香港六大行業的出口商,包括電子、珠寶、鐘表、玩具、服裝及機械。
緬甸及柬埔寨設廠各有優勢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不休,令更多港商有意把生產及採購活動分散至其他國家,香港貿發局經濟師袁淑妍分析,柬埔寨及緬甸各有優勢,是區內較受歡迎的生產基地,但港商在作出設廠決定前,亦應仔細衡量各項因素。
袁淑妍指出,柬埔寨政府歡迎海外投資,並為外商提供多種優惠及稅務減免,在利潤及資本匯出方面亦無限制,是港商投資設廠的務實選擇。她說,柬埔寨的服裝及紡織品業發展蓬勃,佔當地總出口約70%,為了產業多元發展,政府設立了40多個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一般有配備較佳的基礎設施及行政支援,區內公司更可享有進口增值稅豁免、簡化海關程序等特殊待遇。此外,柬埔寨與泰國、越南及老撾相連,港商可把當地生產的商品出口至這些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
港商設廠前應徹底評估風險
然而,袁淑妍建議港商須留意工資上漲,以及柬埔寨被撤銷普惠制受惠國資格的風險。「柬埔寨製造業工人平均月薪約為240美元(約1,882港元),最低工資水平更超過越南。此外,目前在『普及特惠稅制計劃』下,柬埔寨產品出口至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時可免關稅。一旦失去歐盟普惠制受惠國資格,服裝及鞋履進口關稅最高可達17%。」
袁淑妍認為,充裕的低成本勞動力則是緬甸的最大優勢,適合港商建立勞工密集型產業生產基地。勞動人口達2,460萬,製造業工人平均月薪僅約160美元(約1,254港元),與其他區內國家相比甚具吸引力。「不過,緬甸規定工人每周工作最多44小時,加班亦不可多於4小時,並須事先獲得工廠及勞動法檢查廳的批准。另一問題是電力不穩,每年平均停電21次,每次約1小時,港商需考慮自設後備發電機。」
根據《緬甸投資法》,外商在較不發達的地區投資,獲豁免繳交所得稅的年期更長。不過,她建議港商在選址時,最好不要離開鄉鎮太遠,否則,需要提供交通津貼或安排廠車接送才能吸引工人上班。
相關網頁:
-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 貿易關係緊張加劇及經營環境挑戰重重 2019年香港出口料跌4%
- 2019年第三季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中美貿易摩擦升級 出口商信心整體下跌
- 緬甸設廠實務須知
- 柬埔寨設廠實務須知
- 貿發網小批量採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