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經濟回顧與前瞻(1):邊緣化還是正常化?
2018年6月11日
回歸20年,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的差距大幅縮小。香港人均產值從1996年全國平均的35倍減到只有5.4倍,香港的產值(GDP)從20年前相當於全國的18.4%縮小到去年的不到3%。就是與全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比較,香港的產值從回歸當年為上海的4.5倍一直下滑,到2009年平起平坐,而去年已下降到只得上海的四分之三。
在個別行業方面,香港在全國的地位也日漸式微。香港的對外貿易額從20年前等於全國的1.3倍,下降到去年的26%。香港港口集裝箱的年處理量排位已經從全國第一下跌到第四,位列上海、深圳、寧波之後。香港的外匯儲備1997年底相當於國家的三分之二,到2017年底下降到八分之一。香港股市的市值1997年底是全國股市的6.8倍,到2017年底只及全國的41.5%。如此種種,例子多不勝數,在在說明香港在全國經濟的地位日漸下降。而且,這種「邊緣化」的趨勢還在繼續,難以扭轉。
香港的「邊緣化」固然是不爭的事實,但原因何在?是由於香港發展落後,是國家超速增長,還是二者同時發生所致?
過去20年,香港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3.3%,遠低於中國內地9.2%的實質年增長率,但與全球先進國家[1]同期平均每年增長2.0%相比,香港的增長率是同組的1.7倍。就是剔除人口增長的因素,按人均產值算,香港每年2.6%的實質增長率也比先進國家的1.4%高1.2個百分點—接近1倍。
那麽中國發展的速度究竟有多快?以產值算,中國的9.2%實質年增長率正好也是發展中國家平均5.4%的1.7倍。按人均產值算,中國過去20年的年均8.5%增長率更是發展中國家平均3.8%的2.2倍。由此可見,與全球發展程度相若的國家比較,香港過去20年的發展並不落後,只是中國的發展超快,把香港比了下去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過去20年的「邊緣化」趨勢,也可以說是一個相對「正常化」的發展過程。以香港人口只佔全國0.5%的比例(這個比例20年來基本並沒有改變),香港當前在全國的經濟比重仍然是超重的。本地產值佔全國的比重是人口比重的6倍,對外貿易比重是人口的26倍,外匯儲備是人口比重的22倍。
2016年香港人均45,000美元的產值是全國平均的5.4倍,雖然這個比例是從20年前的35倍一直降下來,但與世界主要都會城市相比 — 紐約相對美國全國的人均產值比例當前是1.4倍,東京是日本全國的1.06倍,上海是3.5倍—香港當前的比例仍然是超高的。只是20年前全國的水平太低,比例太不正常,這個差距通過國家高速發展逐漸減少,也就是一個「正常化」的發展過程。

資料來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 2017
本文原載於《經濟導報》(2018年6月4日)
[1] 按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類,包括西歐、北美、澳、紐、日和港、新、台、韓等33個國家和地區,其平均的人均產值於1996年較香港高3.4%,發展程度相若,可比性較高。
- 中國內地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