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商研發專利容災技術
憑創新堅持走進大灣區
科技可帶來方便,但它亦有「故障」的時候。有本港科研公司設計容災技術,透過建立兩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電腦系統,互相進行監測及功能切換,一旦其中一套系統停止運作,整個應用系統可切換至另一套以繼續正常工作。
2018年5月14日
設計此容災技術的李德豪博士,早於十多年前已看到需要,遂着手研究新科技,並成立Bizonline Limited將改良的技術申請專利,過程中雖遇挫折但仍堅持,最終獲佛山市政府提供資助,作進一步發展,並藉此走進大灣區覓找商機。
事業非一日建成
李德豪大學畢業後,從事數據備份及災難復原解決方案相關工作,並於2004年創業。他發現大部份人對數據安全的意識並不足夠,「一旦數據本身及備份系統出現問題,可導致整間公司無法運作。」他提到,一般人以為用USB或硬碟,備份所有資料就代表安全,「卻沒留意當電腦壞掉,儲存器能否把資料復原。」因此,不少企業定期透過把資料儲存再復原,以檢查數據系統的漏洞。
他認為,即使每周進行一次檢查也不足以保障,遂研究可每天自動運作的系統「災難恢復技術」(AutoDrill),最短只需15分鐘即可完成。及至2008年,他獨資成立Bizonline Limited,並將改良的技術申請專利,期間更賣樓套現投入資金,可惜事與願違,生意並不如預期。至2012年公司瀕臨破產邊緣,唯有大幅削減員工,只留下研發人員,自己重回職場工作,以個人薪金補貼公司運作。

走進神州另開一片天
2013年,李德豪參加佛山舉辦的人才計劃,得到市政府提供約450萬元的資助,讓他可以正式把容災技術作較大規模應用;加上數據牽涉國家安全,內地政府希望減少對外國科技公司的依賴,造就李德豪逐步把技術推廣到其他市政府和企業的機會,並於深圳前海、廣州、南京等內地城市設立公司。
他形容,在內地找商機就如推銷保險產品,要先令對方明白何以需要保障。「相對香港,內地競爭較少,尤其在數據復修技術上,而且市場實在很大,到處都是商機。即使未能打入一線城市,還可到二、三線城市發展。」他表示,雲端技術已進入3.0時代,用戶由過去單純消費買保障,到今天從備份中做資料採擷、提煉,並推送到資料交易中心以賺取豐厚利潤。
目前,李德豪正替不同省市建立容災大數據城,希望將不同板塊的數據孤島連繫起來,匯聚成數據大海,而用戶除了保障自己外,更能實現「資料變現」,把有用的數據分享、創造不能量估的價值。

香港創科 vs 內地市場
談及創科人才方面,他認為香港具備不少人才,而數碼港和科學園更提供不少支援,但欠缺實習機會,「香港是個成熟經濟體,對公共機構或企業而言,一下子轉用新技術會有風險。相反,內地政府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已創造市場環境供企業嘗試,如發展比亞迪電動車時,政府已承諾購入電動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
李德豪寄語有志從事創科的港人,可多參加內地的比賽,一方面累積更多案例,並且可在內地尋找資金出路。他更成立了首選香港創新科技協會,以促進兩地交流,並呼籲各界更開放對待港產科技,給予更多機會,「香港應該發揮本身的優勢,強化創科管理服務如品質監察,以及把成功的技術標準化及國際化。」
李德豪已答允出席於5月18日下午4時30分,於香港貿發局創業日期間舉辦的「企業杏林 – 粵港澳大灣區科創機遇」研討會,分享其創業經歷。同場還有研品師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馮威棠博士擔任演講嘉賓。登記留座:https://bit.ly/2JvBRML ,費用全免。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科技
- 香港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