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與新加坡:並非零和遊戲
2015年12月14日
統計數據顯示,在亞洲的電子供應鏈及資金需求上,香港與新加坡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另一方面,不少區域性公司都在兩地設立機構,反映雙方存在協同效應。此外,這兩個經濟體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亦可發揮互補作用。
連接中國及東南亞的節點
在東盟各國中,新加坡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2014年貨物貿易總額達3,000億港元,主要貿易項目是電子零部件。2014年,新加坡的貨物轉口佔出口總額的47%,大部分輸往其他東盟國家(佔總額33%)、香港(15%)和中國內地(13%)。


儘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全面實施,撤銷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關稅,不過,2009至2014年新加坡對香港的轉口年均增長9%,而對所有市場則增長5%。從香港的統計數據可見,2014年,這部分轉口的目的地大多是中國內地(84%);轉口回新加坡則佔總額的8%,而在上述5年內更錄得年均31%的強勁增長。


投資方面,在東盟各國中,新加坡是香港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2013年累計總額為2,259億港元),也是最大的投資目的地(802億港元)。事實上,2013年,在新加坡的對外直接投資中,五分之一是流入其他東盟國家。在新加坡吸納的外來投資中,雖然來自香港的資金只佔總額的4%,但在2008至2013年期間,卻以年均24%的速度快速增長,而所有來源地的平均增速則是11%。2008至2013年期間,新加坡對香港的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6%,比對中國內地(14%)及對所有目的地(11%)的投資增長為快。


總部及其他商業功能的選址
《2011年亞太地區總部調查》訪問了67名在亞太地區經營的跨國公司高級代表。據調查结果顯示,地區總部選址的最重要標準是「與客戶/市場的近距離」。其他主要標準包括有利的法律和監管環境、穩定且有利的政治環境、有利的商業和稅收環境等。

上述調查結果跟本局從商界得悉的有關香港與新加坡作為總部的比較意見符合。新加坡企業並不認為兩地在商業環境方面存在重大差異,因此,在選址時接近客戶/市場是他們最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考慮因素。對重點放在東南亞的企業來說,新加坡是設立總部地點的必然選擇。然而,香港仍然很重要。例如,一些新加坡公司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以處理貿易文件、管理與中國同業的財務交易、進行人員培訓等。至於香港作為採購平台、融資平台、亞洲潮流指標和前往中國內地的跳板等地位,不少業界人士也表示肯定。其他人則表示,香港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對香港及新加坡來說,亞洲崛起不是一場零和遊戲。相反,區內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商業活動更加蓬勃,均可令這兩個經濟體受益。
香港與新加坡在「一帶一路」中的互補作用
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新加坡可望發揮不少重要作用,特別是有關海運基建、航運及貿易、物流、金融、法律、旅遊等方面。首先,新加坡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一,也是東南亞的區域性貿易、航運和航空中心,是建議中的新交通網絡的重要節點。此外,該國可運用在國際航運及交通的知識專長,向其他東盟國家提供顧問服務,以助他們提升港口及物流網絡。
其次,新加坡擁有發達的投資及金融服務市場,法制健全,政治社會穩定,一直是融資中心,有助東盟各國促進投資。一方面,香港料將成為「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籌集資金的主要金融平台,另一方面,新加坡亦可發揮良好的輔助作用,例如,憑藉對其他東盟市場的豐富知識及經驗,提供盡職調查、合同執行及其他財務顧問服務。
第三,香港和新加坡均奉行英國普通法制度。在中國與東盟各國舉行雙邊會談、合同談判及爭端解決方面,這兩個經濟體可發揮理想的互補作用。
此外,沿著陸上經濟帶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綜合性旅遊市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環。香港與新加坡均是區內的國際大都市,可以通過開發旅遊線路,並加強在旅遊產品的市場營銷及推廣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進旅遊業發展。
- 新加坡
- 東盟
- 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