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肯尼亞:進軍東非市場跳板
自由市場經濟,妥善的貿易制度
作為東非和中非的貿易樞紐,肯尼亞奉行妥善方便的貿易制度,加上市場開放和經濟穩步上揚,該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關係在近年有所加強。
由2007年至2011年,肯尼亞的對外貿易由130億美元躍升至200億美元,增幅達51%,僅在2009年的環球衰退中有所下滑,期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 約為11%,表現相對穩健。
仔細分析整體數字,在2007年至2011年期間,進口上升了55%,而出口則錄得42%的增幅。肯尼亞樂於接受進口產品,尤以來自中國內地的產品 為甚,令其日益成為香港貿易商的寵兒,而香港亦可充當一個優越的平台,有助銳意在價值鏈中力爭向上的肯尼亞出口商建立品牌,並把出口市場擴展至中國內地及 其他亞洲國家。
肯尼亞作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以及東非和中非通往海洋的主要通路,一直向其鄰近國家如烏干達、坦桑尼亞及盧旺達等供應各色各樣的產品,包括食品、飲料、工業物料以及消費品等。由於肯尼亞本土製造的消費品產量有限,不少供應予鄰國的貨品其實是來自亞洲供應商的轉口貨。
由於肯尼亞與英國深厚的歷史淵源,以及歐盟與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集團國家 (EU-ACP) 簽訂的科托努協定及其後的歐盟與東非共同體經濟合作夥伴協定 (EU-EAC EPA,又稱為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FEPA) ,歐洲一直是該國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其中英國及荷蘭更在其出口市場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肯尼亞由2000年開始受惠於非洲發展與機會法 (AGOA) ,在進入美國市場方面獲得優惠待遇,令美國成為其五大出口市場之一。
肯尼亞是東非共同體(EAC) 及東南非共同市場(COMESA) 的成員國,其產品可以免稅進入包括埃及等19個非洲市場。肯尼亞出口商不但出口至阿聯酋的區域性貿易中心,更把業務擴展至亞洲市場,例如巴基斯坦及印度,其中原因之一是印度公司遍布肯尼亞,影響力強大。
雖然中國目前仍不是肯尼亞的主要出口市場,但卻是該國最重要的進口來源;2010年來自中國的進口數量相比2009年增加了接近60%,超越印度, 高踞首位。中國進口激增,主因之一是肯尼亞的大型基建發展項目刺激建築機械大量進口,而電子產品、汽車、紡織品及其他消費品的供應亦持續增升。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產品消耗量不斷上升,加上印度商界在當地十分壯大,令來自阿聯酋及印度的進口大幅增加(例如:90%以上的進口原油是來自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 Abu Dhabi National Oil Company)。
近年來,主要來自中國及印度的亞洲供應商在肯尼亞市場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加,在該國整體進口中所佔比重高達60%,與肯尼亞傳統供應商的競爭不斷加劇,導致該國對南非、美國及英國等供應國的進口倚賴逐漸下降。
展望未來,肯尼亞正努力改革,目標是要在2030年前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為所有國民提供優質生活,並且已認定了好幾個支柱產業,其中包括旅遊業、農業及畜牧業、批發及零售業、製造業、商業流程外包(BPO) 及金融服務業等。
未來幾年,肯尼亞對原材料、資本貨物以至消費品等各類貨品的進口需求勢必大幅颷升。為了確保能在這個大有前途的市場分一杯羹,港商應利用本身在中國 內地的強大商網和生產能力,採取較為積極主動的方針,制定最適當的價格與品質策略,以迎合日益追求優質創新產品、但購買力卻仍然有限的非洲市場。
另一方面,港商亦可利用肯尼亞作為進軍東非市場的跳板,借助其於區內的龐大分銷網絡和物流優勢,以開拓其他尚未涉足但增長速度較快的東非市場,例如埃塞俄比亞(過去5年GDP年均增長率為9.7%)、烏干達(7.2%)、盧旺達(7.1%)及坦桑尼亞(6.7%)。
[1]肯尼亞於1920年至1963年間是英國殖民地。
[2]東非共同體由布隆迪、肯尼亞、盧旺達、坦桑尼亞及烏干達等國家組成,南蘇丹於2011年11月開始爭取加入。
- 肯雅
-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