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具優勢
陳茂波表示,全球邁向低碳經濟的大趨勢,説明當中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機遇。要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相關風險,關鍵之一是要投入所需的資金。按照最新市場估計,未來30年,單是亞洲地區就需要66萬億美元的氣候投資。在內地方面,要達到碳中和,保守估計未來30年需要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投資。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和區位優勢,是國際金融中心,深獲國際投資者的信賴,而且市場運作高效。因此,香港可以擔當引導國際資金配對優質綠色項目的重要角色,為區內以至亞洲的綠色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現時,香港已是亞洲的綠色金融樞紐。2022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較2021年增長超過40%,達到805億美元。其中,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佔亞洲區此等債券的市場份額超過三分之一,居亞洲第一位。
此外,自2021年起,深圳市政府和海南省政府相繼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包括綠色、藍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乘着這優勢,我們未來會邀請更多省市政府、機構和企業透過香港的資本市場作綠色籌融資。
香港專業服務國際一流
除了綠色金融以外,香港的專業服務國際一流,深得各方認可,在標準制訂、對接內地和國際標準、綠色項目認證等方面都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就此,特區政府正探討建立綠色分類框架供本地市場採用,協助定義對減緩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活動。這個框架將會與由內地及歐盟於去年發表的共通綠色分類目錄(Common Ground Taxonomy)銜接。
早前,香港交易所建議規定所有發行人在其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ESG)報告中披露氣候相關信息,以及推出符合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氣候準則的信息披露要求,並展開了諮詢。
要實現碳中和,建立高效的自願碳市場是重要一步。自願碳市場的參與者可從賣方購買碳信用,用來抵銷本身的排放量,並在這過程中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活動提供資金。香港交易所於2022年10月推出全新的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這是目前唯一為國際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並同時提供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碳市場。
綠色科技創機遇
除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綠色標準外,綠色科技也是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引擎。近年特區政府已培育和聚集了一批具質素的綠色科技公司,當中超過100家位於科學園和數碼港。香港的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亦可為不同階段的綠色科技初創和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展望未來,特區政府會更着力促進跨界別研發方案、支持研發成果的應用,推動整個綠色科技從創新研發、商品轉化,到量化生產以及產業化的循環發展。另外,特區政府今年底會舉辦「國際綠色科技周」,邀請各界人士探討綠色科技的最新發展及創造的商機,促成更多投資配對。
國家「十四五」規劃聚焦綠色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新能源產業有助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特區政府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新能源科技和新材料,透過吸引這些企業落戶,香港整個綠色的產業鏈將會更為蓬勃和強大。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各有優勢,香港在綠色科技方面有很好的研發基礎,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則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能提供強力支撐。因此,位於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和新田科技城是深港兩地創科合作的橋頭堡,絕對可成為新能源和其他綠色科技產業的樞紐。
建設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在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面前,目前全球尚未出現具領導地位兼具綠色科技及綠色金融產業集群的城市。香港絕對有能力結合兩者,借助這「雙引擎」相互促進以加速相關的產業發展和建構一條全新的產業鏈。建設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將為香港帶來新的藍海。
《財政預算案》早前提出從五個方向加速推動這方面的工作,其中人才至為關鍵。為豐富綠色金融人才庫,特區政府近年相繼推出不同的培訓計劃,自去年底設立「高才通計劃」(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並優化多項原有的人才入境計劃後,截至今年5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84,000宗申請,其中已批出約49,000宗,他們將會陸續到港發展。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