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阴霾下,去年第四季的大湾区商业景气指数再度下滑,反映受访者对区内营商信心信景转弱,惟"新订单"增长良好、多个城市的"期望"子指数仍位于扩张区间,加上中期中央宏观政策更偏向稳增长立场,为大湾区商业景气指数维持在扩张区间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稳定增长预期相符
由渣打银行与香港贸发局合作编制的"渣打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报告,是市场首个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营商景气进行的前瞻性季度调查,调查每季会访问最少1,000家大湾区各城市主要行业的企业,除了会了解受访企业当前的经营及信贷状况、来季展望等,亦会探讨驱动企业作商业决定及计划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对大湾区未来的影响,旨在分析大湾区内的营商气氛及跨城市、跨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历过 2021 年第三季度的挑战之后,第四季渣打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下跌2.4个百分点至50.3,为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反映内地电力短缺和成本压力、以及多地爆发零星疫情的影响。具前瞻性的"预期"指数则下跌4.3 个百分点至53.6;信贷指标显示大湾区信贷状况在第三季度明显收紧,反映受访企业期盼货币状况可进一步放松。
变种病毒能否受控成经济发展关键
渣打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表示,自内地去年第三季收紧监管政策,加上电力供应不稳以及疫情反复,整体宏观经济数据有放慢迹象,企业信心因而有所调整。"展望未来,随着内地推出更多量寛措施,相信有助经济增长回稳。然而,假若变种病毒Omicron未能受控,或会为全球供应链带来负面影响,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香港贸发局研究副总监黄醒彪指出,原材料价格及人工上涨,加上运费飙升,令企业利润空间收窄。"贸发局预期今年香港出口增长8%,但变数仍多,主要看疫情发展,何时通关以及通胀幅度。"
政策支持或有助维持积极预期
纵使整体现状指数仍维持50以上,但从各构成要素分析,第四季只有两个子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比第三季度的六个大幅减少。表现较好的新订单指数录得 50.7,反映企业对生产和销售疲软的担忧有所缓解。产能利用率和融资规模环比分别改善 0.3 个百分点和 1.2 个百分点,反映缩减商业运营规模的压力目前无进一步恶化。受访者还表示,尽管提升最终价格的能力仍然较强(61.9,基于与之前的 62.0 持平),但企业利润率有所降低(47.5,上季度为 50.8),反映了企业在需求和成本方面遇到较大阻力。其余子指数均在"成品和服务价格"、"生产和销售"以及"新订单"的推动下轻松维持在 50 区间以上,反映虽然经济增速难以快速反弹,但在艰难的第三季度之后,增长逐步企稳。出口需求有望保持强劲,限电和电力短缺局面大幅改善,但鉴于房地产活动放缓和零星散发疫情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和影响,经济活动仍需更多政策支持,以遏制进一步下行风险。稳增长是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任务。为更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央行于 12 月 15 日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RRR) 50 个基点。据央行表示,此举将释放 1.2 万亿元人民币的长期资金,每年应能降低银行融资成本 150 亿元人民币。这之后,央行又将支农和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 25 个基点,进一步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从四季度调查大湾区企业信贷指数看近期大湾区信贷条件有所收紧,政府发出信贷政策微调以缓解增长压力的确定信号,无疑会令受访者受到鼓舞。
第三季度融资条件收紧
信贷现状指数继连续两个季度维持 50 以上之后,于第四季下降至 47.8,表明大湾区企业信贷状况收紧。信贷现状指数的五个子指数均体现出信贷环境收紧,不仅融资成本上升,银行放贷也更加谨慎,企业的现金头寸有所减少,特别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减缓。央行早在 7 月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货币政策立场紧中有松,但之前宏观政策正常化的滞后效应加剧了监管收紧和 2021 年第三季度经济减缓所带来的挑战。比较而言,信贷预期指数韧性较高,第四季度录得 51.0,仅比第三季度的 51.9 略有下降。受访者表示现金流正在改善,尽管不及之前的预期强劲,这与三季度调查结果相符:尽管第三季度挑战重重,但宏观前景依然谨慎乐观。银行融资成本和银行贷款意愿预期也略有改善,预期信贷脉冲将在 2022 年略微转正,与 GDP 增速达到 5.0%以上的目标相一致,而今年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相对稳定在 10%左右。此外,中央政府还将出台更多精准宽松政策,将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加上中央政府微调调控收紧的幅度和频率,避免经济增长停滞和金融风险扩大,即便是房地产行业,未来几个季度的信贷条件也将获得改善。经历不同程度疲软之后,各行业逐步恢复,第三季度环比普遍下降之后,五个"现状"行业子指数中有三个在第四季度反弹。"创新和技术"以及"金融服务"进一步领跑,"专业服务"增长 5.6 个百分点至 46.9,惟基数较低,仍是表现最弱的行业子指数。另一方面,"制造和贸易"以及"零售和批发"分别下降 3.1 个百分点和 0.8 个百分点。虽然限电措施已取消,出口保持强劲,但因为高成本以及零星散发疫情及防疫措施导致内需乏力,制造商可能会保持谨慎。同样,内需疲软也是"零售和批发"子指数回落至 50 以下的原因。
佛山和香港表现最佳
除了佛山,其余内地城市的"现状"子指数均从上个季度的不同程度乐观跌至50以下,反映近期经济放缓的范围较大。在六个主要城市中,广州的"生产/销售"和"新订单"子指数得分最低,深圳的"产能利用率"和"原材料库存"表现不佳。东莞的各项子指数也表现欠佳;其他非核心内地大湾区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融资规模"和"利润"得分最低。香港的"清零"疫情政策有效拉动内部消费复苏,而且继续受益于内地依然强劲的对外贸易,同时由于香港产业的服务性质,受到生产成本上涨和限电的影响较少。这些因素使得香港维持温和的复苏势头,预计今年 GDP 增速为 2.3%。
"双循环"驱动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内地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转向更加以内需为驱动的经济体,调查同时访问受访企业对"双循环"发展的看法,被问及是否计划推出面向内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近四成受访者表示"有",略高于表示"无"的受访者 (39%),其余 21% 则需要更多时间来决定。相较于内销,仅4% 受访者表示将大幅增加从内地企业的采购,15% 表示将稍微增加,60%受访企业则不会变改变采购策略,另外 19% 表示需要时间来决定。"制造和贸易"同样是各行业中作出肯定回答最多的行业。"创新和技术"行业目前的本地采购比例则最低,随着内地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35% 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调查结果与城市分解数据相符,制造中心惠州、佛山和东莞名列前茅。
促金融开放创投资前景 前海及横琴规划成焦点
被问及"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投资计划,20%受访者表示"可能增加"内地投资,58%表示"无改变",近20%"需要时间来决定"。按行业划分,"金融服务"行业的正面回复比例最高 (27%),接着是"制造和贸易"(22%);科技领域受访者再次给出最少的"无改变"回复和最多的"需要时间来决定"回复,表明企业对创新在"双循环"战略中发挥的转型作用持谨慎乐观态度。至于新前海开发规划旨在加速深圳和香港的融合与协作,把前海区域的规模扩展为原来的八倍,提供一个广博的经济基地,发展跨境技术创新、金融开放和服务贸易扩张(无论是家庭理财、先进制造业还是交通基础设施)业务。新横琴规划主要通过让澳门直接参与横琴的相关决策及其执行,加速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及其与珠海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融合。19%受访者表示前海和横琴规划至少会在中短期内(五年内)对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不足 2% 认为会带来消极影响。还有17%受访者表示需要时间来判断,但多数 (62%) 认为这些规划不会带来影响。佛山、惠州和东莞得到的积极回复比例最高(分别为 29%、26% 和 23%),接着是核心城市(香港 19%、深圳 18%、广州 16%)。按行业划分,金融服务业以 24% 的积极回复名列第一,制造和贸易 (20%) 以及创新和技术 (19%) 也跻身前三。按城市划分,邻近前海的深圳和珠海受访者于前海和横琴已建立业务的比例最高,分别为 13% 和 12%。按行业划分,金融服务业受访者似乎更急于扩大在前海的业务,而制造业受访者的意愿最低,零售和金融服务提供商最急于向横琴发展。
关注香港贸发局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