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設備利用專利技術實時掃描肺部、腹部或四肢的橫截面圖像,以進行診斷篩查。疫情下除了可跟進康復者的健康狀況外,更可對自我隔離及高風險人士作追蹤式健康監測,透過數據分析判斷他們是否需要送院及接受其他治療,有助紓緩醫療系統壓力。(創業新聲系列十二)
便攜式醫學成像設備 助管理健康
尖思科研創辦人陳柏衡(Justin Chan)表示:「現時有很多疾病透過照CT(電腦掃描)或MRI(磁力共振掃描)才能發現,但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全面的健康數據進行針對性檢查。」陳柏衡指,公司的產品以便攜式設計為賣點,體積輕巧,可用於家中、老人院及醫療診所,既可長期監測慢性疫病,也可進行一般身體檢查,其售價更遠低於醫院及診所的電腦斷層掃描、超聲波掃描和磁力共振器材。陳柏衡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2017年底開始研究把穿戴式裝置融入醫療層面,他與團隊最初聚焦研發能實時翻譯手語的腕帶和智能手錶。當聾啞人士戴上腕帶後,就能以穿戴式的揚聲器與人交談。及後,他有感大部份病人都是察覺身體出現明顯的異常反應,或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健康有問題,但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他把相關技術應用於便攜式醫學成像設備,讓用家可以隨時隨地為自己及家人監測健康。
監測高風險人士及康復者 已獲資助
該公司的便攜式醫學成像設備由三組件組成,包括一個尺寸如平板電腦的顯示屏、手機應用程式,以及多條不同長度的電極接收器監測帶。運作原理是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透過電極依次射出的電流,配合人工智能診斷篩查(AI Diagnostic Screening),讓病人、照顧者或醫護人員監測各種健康狀況和疾病進展,以輔助健康檢查。用家可把電極帶圍繞在身體不同位置位作檢查,例如配戴在胸口可監察心臟和肺,向下移一點可監察肝,在測量過程中並不會釋出對人體有害的輻射。有別於一般醫學成像設備如CT或MRI,該設備形成成像所需的時間較短,因此更適用於初步診斷、監測疾病及健康檢查。以胸肺檢查為例,該設備一秒便能獲得30張影像;若以CT或MRI檢查,一套影像則需20至30分鐘才能完成。費用方面,陳柏衡期望把裝置的定價控制在10,000港元以下,並計劃以月費推出不同的健康檢查計劃。市民在疫情下尤其注重健康,陳柏衡表示,該設備在醫院或檢疫現場對高風險人士進行連續監測,能為醫護帶來監測數據,有助減低部份監測成本和紓緩醫療系統壓力。他指,例如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受到病毒入侵,肺部內不同部位每天都有機會出現變化,該設備能適時在兩個不同階段進行肺功能監察。第一是治療階段,透過儀器監察患者14天內的肺部變化,可協助醫護人員按照病人的病情緩急次序作跟進治療。第二是康復後管理,國際間有不同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會對肺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有些病人的肺功能在康復後持續下降,但他們並沒有呼吸困難等表徵。陳柏衡指,公司的設備可為康復者持續監察健康情況,及早提供適切的康復建議和治療,現已獲得香港創新科技局提供資金,有望在年內根據特區政府應用所需推出市場,期望可減輕公營醫院深切治療部的負擔,並追蹤康復者的健康狀況,紓緩社區的醫療壓力。
「創業快綫」獲商貿支援 拓全球市場
陳柏衡表示,在產品的技術和生產層面方面,所有軟硬件已準備就緒,下一步是把產品推向市場。為此,他除了參與數碼港的不同基金支援計劃外,也參加了香港貿發局的「創業快綫」2020初創培育計劃,並成為優勝初創企業之一。「我們透過參加『創業快綫』把產品和概念推向國際,因為香港貿發局舉辦很多國際展覽會,亦為初創企業提供不同支援,例如貿發局在全球的辦公室、T-box等各類活動,都能幫助公司。最重要是『創業快綫』在比賽後仍從不同層面提供商貿支援,亦會安排我們接受媒體訪問,提高曝光率。另外,貿發局擁有龐大的商貿網絡,為我們的產品供應鏈提供實際的幫助。」陳柏衡認為,從事初創除了要有好的概念外,也需要有資金和平台把設計商品化,而香港正是理想地點。「我們從事生物科技、Deep Tech(深科技)這行業,一般需要數年才有投資回報,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較低,所以要尋找資金。事實上,香港政府相對於全球其他地區,在支援初創進行研發的資金並不算少,而我們涉及硬件製作,選址落戶香港有利於與內地和其他地區的廠商溝通。」
陳柏衡透露,今年1月在香港貿發局協助下,在網上參與了在美國舉行的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為開拓國際市場測試水溫。
香港貿發局「創業快綫」初創培訓計劃,為有意進軍内地及亞洲市場的本地初創企業而設,透過舉辦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坊、導師經驗分享及市場推廣活動,協助初創市場、建人脈、增曝光及覓夥伴,新一屆計劃現正接受報名。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