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inTech大熱
80後推港股社交平台
要數近年經濟熱話,絕對離不開FinTech(金融科技)。簡單來說,FinTech即是運用科技手段,使金融服務變得更具效率,相關商機不容忽視。
2017年5月31日
本身從事會計師的雲鎮謙及羅智豪也摻一腳,於2015年毅然辭去高薪厚職,創立港股社交應用程式「秒投」,並透過香港貿發局平台推廣,捕捉FinTech商機。
熱愛投資 啟發創業
「秒投」行政總裁及聯合創始人羅智豪提到,他與雲鎮謙本身在四大會計師行之一工作,合作超過五年,大家有一個生活習慣,就是「有返工,無放工」,但一直熱愛投資股票:「工作太忙,自己無法留意市場動態,同一時間市場上有不少證券從業員,他們渴望與公眾分享觀點,但欠缺一個平台,靈機一動之下,就想到開發港股社交應用程式(App),拉近投資者與證券從業員距離。」
「秒投」主席及聯合創始人雲鎮謙補充說,2013年港交所董事局決定取消最低佣金,不少證券從業員生活艱辛,遂希望透過「秒投」平台,為他們提供新商機,提升知名度,甚至打入中國內地市場,重新釋放他們的能力。
他又指,內地投資者熱衷投資於香港股票市場,加上近年推行的深港通、滬港通,相信市場對創立港股交流平台的需求越來越大。

實時分析 即時互動
看準機遇,他倆於2015年着手籌備,直至2016年第三季,正式把「秒投」推出市場。雲鎮謙逐一介紹「秒投」的特色:「賣點之一是我們提供高手實時分析,用家可以在整個交易時段,取得專家的投資分析及股票交易價位想法,與高手一起『炒股』,我們更會分析他們的命中率,讓投資者參考,用家更可Follow(追蹤)心儀高手,即時得悉他們的『心水』。」
他續說,另一重點就是「秒投」獲得多名星級股評人、人氣博客及分析師進駐,包括「沈大師」(沈振盈)在「秒投」上發表文章,分享技術分析及價值投資等資訊;至於「投」方面,顧名思義,就是提供投票平台,讓股民投票估計某隻股票是升是跌,「秒投」更會作出統計,並提供股民情緒、社交數據分析,利用大數據分析,「當一隻股票越多人討論,便直接影響交易金額,有助投資者作出投資計畫;在特定時間,我們更設有問Number(股票號碼)環節,向高手直接問意見!」

線上線下 全面推廣
不過,成千上萬的App中,如何吸引用家注意?雲鎮謙形容,公司分開兩大推廣渠道,分別是線上及線下攻勢﹕線上方面,他們會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大搞直播分析;線下方面,公司積極參加香港貿發局設計及創新科技博覽(現名為DesignInspire),了解市場反應之餘,更有助吸納資金及提升曝光機會,他們期望日後透過貿發局內地考察團及亞洲金融論壇等活動,把「秒投」帶到內地市場,全方位推廣。
雲鎮謙透露,短短數個月時間,「秒投」下載次數已超過3萬,Facebook粉絲數目超過4,500。面對競爭,他們表示,現時市場上主要是財經新聞、資訊平台,但「秒投」主打社交平台,着重的是「人」,分析大家提供的貼士的命中率:「讓平時沒有時間留意股票訊息的投資者,尋找他們信賴的分析師。」

年輕起步 放膽一試
問及資金來源,羅智豪提到,創業初期,公司幸而得到內地數百萬元的首輪投資,以及不同的創業支援,包括數碼港的培育計劃、內地及美國的初創企業加速器計劃等:「雖然獲得啟動資金,但現時收入仍然不穩定,因為手機App始終沒有明確的收入模式,但我們相信用戶量勝於一切,並將會轉化成潛在收入,價值慢慢浮現 。」
創業過程,少不免跌跌撞撞,跳出舒適區(Comfort Zone)之餘,更面對漫漫長路,屬於80後的他們說:「我們希望趁年輕,未有家庭負擔的時候,儘管放膽去試,不想自己有遺憾。越年輕創業,機會成本越低,過程雖辛酸,但我們很享受,而我們相信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他們相信,現時不同行業交易朝向互聯網、數據出發,FinTech絕對大勢所趨,香港金融管理局更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 讓銀行以先導形式去試行一些應用新科技的產品和服務,期望有關方面將「監管沙盒」開放予範圍使用,相信有助FinTech越來越受關注,需求越來越大。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金融及投資
- 科技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