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哥倫比亞放眼亞洲市場商機可期
2013年3月25日
哥倫比亞經濟表現理想,勢將成為拉丁美洲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巴西和墨西哥。近年哥倫比亞致力分散貿易,亞洲市場成為新拓展目標。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不久前訪問中國,其後兩國就自由貿易協定展開可行性研究。此外,哥倫比亞最近與南韓達成貿易協定,並計劃與日本就同類協定展開磋商,種種舉措均顯示哥倫比亞銳意與亞洲各個經濟體建立更緊密聯繫。哥倫比亞放眼亞洲市場,勢必衍生更多商機,值得香港貿易商把握善用。
拓展雙邊貿易
多年來,哥倫比亞濃厚的保護主義和揮之不去的治安問題,妨礙了該國與亞洲之間發展經濟合作關係。過往這些問題不但影響貿易往來,也窒礙雙邊投資。現在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促使哥倫比亞和亞洲貿易商另覓機遇,探索大有拓展空間的雙邊貿易和投資領域。
哥倫比亞自1990年代初推行貿易開放計劃以來,貿易壁壘已大為降低,市場日漸開放。此外,哥倫比亞在2002至2010年採取「民主保安」政策,國內罪案和暴力顯著減少,商界迅速重拾信心。這些工作成效顯著,2012年,哥倫比亞在人身安全和私人財產權益保護方面晉升至區內第三位。
綜觀最新數據,不難發現自全球經濟衰退的2009年以來,香港與哥倫比亞的貿易已有令人鼓舞的擴展,對該國的出口和貿易總額在2012年達至新高,是2009年的兩倍。不過,香港從哥倫比亞的進口增速比整體貿易發展緩慢得多,去年香港進口的哥倫比亞產品總值只有3,600萬美元,佔兩地貿易總額不足10%。
一方面,這種情況反映出香港特色產品在哥倫比亞市場備受歡迎,但是另一方面也顯示哥倫比亞貿易商還未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商貿平台,把產品銷往亞洲。除了貿易額不大,香港從哥倫比亞進口的產品種類也很集中,主要是珍珠、寶石和半寶石、皮革和藥用未加工動物材料,佔2012年本港輸入的哥倫比亞產品一半以上。
近年經濟重心移往亞洲,哥倫比亞企業也順應這個趨勢,更積極地尋找亞洲商機。亞洲市場對哥倫比亞可以提供的產品和投資機會需求漸增,正好為該國帶來賺取外匯的良機。舉例來說,哥倫比亞出口的咖啡和充滿異國風味的熱帶水果世界聞名,該國企業其實可以和香港貿易商合作,拓展欣欣向榮的亞洲市場。與此同時,在拉美國家之中,哥倫比亞以營商便利見稱,也引起亞洲投資者的興趣,香港的中介機構可以發揮促成作用。
在香港加工哥倫比亞咖啡
Juan Valdez® 是著名的哥倫比亞咖啡品牌之一。
Juan Valdez®在哥倫比亞經營150多家咖啡店,此外也經由超級市場和其他零售商銷售產品。
也許在不少香港貿易商眼中,哥倫比亞仍是謎一般的市場,只知該國以優質咖啡馳名。事實上,據國際咖啡組織表示,哥倫比亞是2012年世界第四大咖啡出口地,緊隨巴西、越南和印尼。不過,即使哥倫比亞咖啡享譽全球,可是在香港的咖啡店或超級市場卻不算顯眼。據咖啡貿易商稱,在香港售賣的「哥倫比亞咖啡」大部分都不是百分之百源自哥倫比亞,而是含有不同原產地咖啡的混合品。
據哥倫比亞全國咖啡種植業者聯合會(FNC)表示,哥倫比亞主要出產純淡味水洗阿拉比卡咖啡豆,是高品質咖啡豆的重要產地。哥倫比亞咖啡享譽國際,除了品種、收成後加工、土地和氣候條件有利等因素外,還要歸功於當地563,000家獨立小型咖啡種植商嚴格遵守品質控制和支援制度。通過哥倫比亞咖啡種植商聯合會,當地咖啡種植者齊心協力,共同承諾保持產品質素,藉著「原產地命名」(Denomination of Origin)認證標記,相當於某些國家採用的「受保護地理標誌」(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為產品提供合理保障。
香港是亞洲潮流指標,至少有兩個因素使香港成為哥倫比亞咖啡種植業者的理想平台,向亞洲市場推廣其產品,特別是品茗傳統悠久的中國內地,讓消費者認識風味獨特的上等哥倫比亞咖啡。首先,香港的咖啡文化遠較內地成熟。第二,《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為香港提供有利的制度框架,有意拓展內地市場的哥倫比亞咖啡品牌,可以使用香港作為加工平台,使產品符合CEPA的原產地規定及相關條件,出口到內地時可享有零關稅待遇。
業界資料顯示,現時內地每人每年飲用咖啡平均不足10杯,香港平均約60杯,世界平均為240杯。鑒於內地市場增長潛力優厚,總部設於香港的Pacific Coffee自2010年6月起和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合作,在內地開展業務,至今在內地多個主要城市開設了約100家咖啡店。
此外,哥倫比亞咖啡種植業者可以在香港烘烤、研磨和混合咖啡豆,或以其他方式符合CEPA的增值含量要求,藉此享受免關稅進入內地市場的待遇,這樣可節省高達15%的關稅。這項關稅長期以來令內地咖啡店或餐廳難以用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價錢採購優質咖啡,培養咖啡文化。
推廣哥倫比亞特色水果
哥倫比亞嚴格控制農作物的品質及安全,該國出產的水果沒有農藥殘餘,很受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歡迎。哥倫比亞出口商發現,一些亞洲市場如香港、日本、南韓以及若干中東國家,對哥倫比亞水果需求增加。不過,面對來自眾多東南亞水果種植業者的激烈競爭,要爭取市場份額並不容易。哥倫比亞的水果種植商不單要借助產品特點如品種、顏色、味道和大小來突圍而出,還須依賴區內可靠的配送及物流公司。
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主要的熱帶水果供應地,該國出產的百香果、刺果番荔枝、金龍果、人心果、 熱情果和燈籠果等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
香港是公認的物流服務樞紐,能向國際供應商提供周全的物流支援,把貨物運往內地,特別是易腐壞和需要迅速處理的貨物。因此,哥倫比亞供應商如希望及時穩妥地把熱帶水果配送到幅員遼闊的內地市場,必須借助香港的物流服務。香港和內地的消費者口味相近,港商可以就推廣策略提供建議,包括包裝和定價,藉此增加銷路,讓更多較富裕的內地消費者認識哥倫比亞品牌。
除了供消費者食用的新鮮生果或乾果,內地日漸擴展的食品業也需要較高品質的材料供應,例如果漿和果汁。和咖啡商一樣,哥倫比亞生果供應商亦可考慮以香港作為加工樞紐,在本港加工生果,以便出口內地時享有CEPA的優惠待遇。舉例來說,菠蘿、西柚、柿和其他歸入稅目編號08109090的生果,假如它們主要的加工程序如殺菌、切片、切粒及保鮮是在香港進行,而且符合增值含量要求,便可申請CEPA零關稅待遇。
美食方面,哥倫比亞濱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盛產海鮮,包括吞拿魚、小蝦、龍蝦、鮋魚和螺。此外,哥倫比亞可可亦以芳香美味聞名,據國際可可組織稱,這些優質可可僅佔全球產量5%。香港貿易商協助哥倫比亞供應商拓展東方市場時,可以留意這些潛力優厚的產品類別,締造商機。
除了食品和飲料,哥倫比亞還是全球第二大花卉出口地,僅次於荷蘭,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哥倫比亞花卉鮮艷芬芳,揚威世界各地,例如在莫斯科花卉博覽會2012閉幕禮上頒發的50個金獎,哥倫比亞便囊括了其中20個。最受歡迎的花類包括紅玫瑰、康乃馨、秘魯小百合、菊花和蟹蚶花等。在印度和菲律賓等亞洲國家,贈送鮮花和採用花卉裝飾的風氣日盛,港商應留意這個趨勢帶來的機遇,探索如何讓哥倫比亞花卉飄香亞洲各地。
留意投資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港商對哥倫比亞市場並非完全陌生,相反,港商投資哥倫比亞,支持該國經濟發展已有很長日子。哥倫比亞中央銀行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統計數字顯示,在截至2010年為止的10年內,香港是哥倫比亞第五大亞洲外商直接投資來源。
除了龐大項目,例如為大集團建造及營運貨櫃碼頭和郵輪設施,能為外商提供投資機會外,哥倫比亞具備的有利條件亦能惠及香港中小公司,特別是紡織及服裝業者。地理方面,哥倫比亞位置優越,4小時內可以飛抵美國;貿易方面,該國已簽署多項自由貿易協定,在多個市場包括美國和歐盟享有准入優惠,而這些市場的消費者合計超過15億人。招商方面,哥倫比亞亦有鼓勵措施,例如設立自由貿易區,區內企業所得稅率為15%,並可豁免海關稅費(增值稅及關稅)。
哥倫比亞的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日益與國際接軌,對香港和亞洲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特別是現在亞洲生產成本上漲,廠商須考慮另覓成本效益較高的生產基地;經濟不景,成熟市場難以提供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種種因素均促使外商把目光投向其他市場,哥倫比亞是其中一個。
哥倫比亞的股票市場,即哥倫比亞證券交易所(Bolsa de Valores de Colombia,BVC) ,是拉丁美洲第四大股市,過去7年年均增長率達26%,表現突出。近年,哥倫比亞證交所銳意國際化,於2011年5月和秘魯的利馬證券交易所(Bolsa de Valores de Lima,BVL)及智利的聖地亞哥證券交易所(Bolsa Comercio Santiago,BCS) 組成聯合交易所,並成為拉丁美洲綜合市場 (Mercado Integrado Latinoamericano,MILA)的一部分。在綜合市場,哥倫比亞投資者可以通過當地經紀行(在秘魯及智利須有聯營經紀行)買入秘魯及智利股票,秘魯及智利投資者同樣享有這種便利,可以參與哥倫比亞的股市活動。
哥倫比亞擴大油煤生產,推動經濟增長,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勢必引起國際投資者注意,尤其是資金充裕的亞洲投資者。以往,由於拉美股市規模及交投量不大,投資者缺乏興趣,只有巴西和墨西哥股市較受注目。MILA等綜合股票市場的出現,令拉丁美洲的投資環境變得更便利和透明,對遠在亞洲的投資者來說,吸引力自然大增。
此外,香港也是哥倫比亞企業拓展業務的理想平台,特別是從事採礦、能源及食品飲料業務的公司,可以借助香港平台走向國際市場,提高知名度,吸引亞洲投資者垂青。香港是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與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和市場建立了緊密的網絡,能提供種類廣泛、流動性和透明度高的投資產品和服務,有助哥倫比亞企業家物色亞洲投資項目或投資夥伴。
- 哥倫比亞
- 中南美洲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