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的大专院校早在纲要提出前已积极部署到内地办学或者建设研究机构,例如在2005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12年成立的中文大学(深圳),多家院校也先后在内地成立研究院。
中大科大建大湾区分校 聚焦创科成初创孵化器
香港科技大学正筹备在广州兴建分校,预计三年后落成启用。科大校长史维表示,该校在香港创立28年来,已迅速发展为国际知名学府之一,但香港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援学校开拓分校的工作,而大湾区既为科大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是香港未来真正突破的机会。史维认为,广州新校正是科大,在大湾区寻找自我创新机遇的平台,比单纯获得资金更加可贵。至于已开办数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届学生于去年毕业。中大校长段崇智指出,该校93%毕业生成功就职,或到其他高等院校深造研究,而近年的收生成绩也逐年上升,办学经验证明,香港的大学是有能力将香港优秀办学经验带到大湾区以至全国,因此中大(深圳)正计划开办医学院,促进区内教研合作。段崇智十分重视扩阔学生视野,他认为学生可以到大湾区甚至全球寻找发展机会,因此大学在深圳研究院设立众创中心,作为初创孵化器,至今已培育了20多家初创企业。他又期望,校内转化研究成果的成功实例可以鼓励更多学生投身科研,例如开创无创性产前检查的医学院讲座教授卢煜明,以及由中大工程学院团队成立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商汤科技都是成功实例。"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只要学生看到老师做得好,投身科研的兴趣自然会水涨船高。"
港科院积极培养中小学生科研兴趣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长徐立之于近年积极推动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的STEM教育,希望学生在中小学有机会接触并及早培养科研兴趣,选定未来的发展路向。他认为,就算每位学生的兴趣不尽相同,但理解科技创新将有助他们在将来的发展。"我们不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习理科或高等数学,但即使文科的同学,了解科技发展,同样可以了解科技日后如何协助自己;反之理科同学也需要社会科学的知识,因此同学求学时期,应尽量学得阔一点。"谈到科技创新,《规划纲要》以大篇幅提及香港角色,包括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以及支持把粤港澳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徐立之认为,中央政府于去年宣布批准内地科研资金过河,容许香港学者申请内地科研资金及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就是对港开放的一大举措,有助改变香港科研格局及氛围,让香港的科研团队不再因资金不足而缩小研究规模,绝对是一件好事。
制度与发展策略支持 香港可放大自身优势
至于香港在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格局上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中大校长段崇智就以接通水管作比喻,指出拥有基础研究优势的香港,就好像扭开水喉一样提供科研成果,大学作为水管,可以把水输送至所需地方,而市场就等如接水的水桶。"香港市场细小,水桶细小不要紧,大湾区的深圳、惠州等地,水桶可能多得很,香港的水源也有了目标,最终令双方同时得益。"有了制度和发展策略的支持后,同样需要关注的就是心态问题。对于有说法指,香港在融入大湾区后,将失去其特色和优势,科大校长史维并不认同,他反而相信香港国际化的优势将因为大湾区而得到倚重,香港更可以在大湾区取得领导角色。他同时举例指出,以色列、瑞典、荷兰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虽然与大国为伴,但也可以凭着自身优势,保留固有特色,所以他勉励香港人要有同样的信心。
(资讯由香港商业电台提供)
相关网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