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貿發局早前舉行「港企進軍東盟市場」研討會,協助港企靈活走位,開拓新市場,發掘新商機。研討會由該局亞洲及新興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馬穎德主持,並邀請多位派駐東盟市場代表介紹市場概況,剖析各類營商機會與挑戰,與會專家建議港商深入了解東盟國家市場需要及法規,並尋覓當地合作夥伴開拓市場。
網購熱潮未減退
香港貿發局馬來西亞代表何淦杏表示,當地電商甚具創意,甚至連一手樓亦可網購,發展商更提供 5% 樓價優惠,成為城中熱話。她指出,有興趣的買家先上網預繳訂金,然後獲安排參觀示範單位,最後經網上渠道完成買賣。何淦杏續指,當地不少品牌皆採取綫上綫下同步的推廣策略,意即網店會開設「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實體店則設網店。馬來西亞網紅Vivy Yosof的時尚伊斯蘭打扮,在當地廣受歡迎,她的Instagram 擁有170萬名粉絲,她每次介紹新款衣飾的帖文均有助推高銷量,平均每套約200港元的衣飾往往可以在15分鐘内售罄,消費者平均選購四至五件,令她名利雙收,她更創立自家時裝及化妝品牌 Duck,反映市場潛力龐大。何淦杏提醒有意開拓馬來西亞市場的港企,要留意及尊重當地的宗教及文化,例如食品不能含豬肉、化妝品不能含酒精,以及鞋履不能以豬皮製造等。
突圍靠了解需要
何淦杏亦提到佐丹奴在馬來西亞成功突圍,是因為品牌深諳當地文化,並推出合適產品和採取相應的市場策略,例如不少當地人為回教徒,衣著保守,所以品牌主打長袖T恤、長裙;另因應當地人喜歡一家人穿着同款同色的T恤外出玩樂,品牌亦順勢推出不同顔色不同尺碼的Polo 恤等,令品牌打入當地市場順利「入屋」。
她又舉例指出,添好運的店舖在剛開幕時生意非常好,但熱潮減退後,由於該品牌與當地飲食文化不同而要暫時退出市場。例如,該店供應的點心款式較少,冀走快餐及套餐路線,有違當地人對港式點心款式多且美味的期望。
分銷商助拓市場
香港貿發局泰國及南亞代表周祐生提到,泰國樓市正顯著上揚,在財富效應下,消費市場亦發展蓬勃。他又指,在當地營商相對簡單,因為零售市場主要由三大集團瓜分,只要透過集團分銷,商品可遍及全泰國。他提到,由於泰國營商透明度相對較低,建議企業找可靠的代理合作。
香港貿發局印尼代表梁君豪亦表示,印尼擁有龐大年輕消費人口,他們追捧進口服飾、電子產品等,為香港中小企帶來機遇。他又指,當地網購、電子錢包皆為消費新趨勢,並流行小額貸款 (micro financing),以至低價貨品亦有分期付款或延後還款計劃,以刺激消費。 他坦言,當地法規經常變更,亦存在灰色地帶,建議港商在當地尋找可靠的業務夥伴。
香港貿發局馬尼拉顧問Maribeth Barros提到,菲律賓經濟年均增長介乎6%至8%,受惠於「一帶一路」倡議,國內基建項目陸續上馬,締造商機。此外,該國人口達一億,提供龐大的消費市場,但相對其他東盟國家,菲律賓消費者較為喜歡到百貨公司或商店購物,亦偏好國際及進口品牌,而要打開當地市場,亦同樣是透過中介代理較為有效。
香港特色較吸引
香港貿發局中南半島代表潘禮貞表示,香港是越南最大的海外投資者,不少港商在當地設廠。一如其他東盟國家,越南亦擁有龐大的年輕人口,當地網購盛行,亦預計是未來重要市場趨勢。值得留意的是,當地消費者一向追捧日本及泰國貨,並認為港貨較內地貨質優,所以她建議港商在品牌、質量上凸顯香港特色,方便消費者識別。
香港貿發局新加坡代表徐慶齡亦指,網購在新加坡非常流行,當地人慣於在網上購買超市雜貨。她指出,網上平台RedMart 人流最強勁,其母公司 Lazada 目前是當地第二大電商 (以人流計)。她指出,新加坡營商成本高昂,不少國際品牌均選擇在二線商場開設實體店。她又指,與香港一樣,不少品牌到新加坡開店旨在透過櫥窗發揮宣傳作用,以便開拓東盟市場,「不少學生來新加坡讀書,見過這些品牌,日後都會繼續購買使用。」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