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貿易發展局及香港設計中心於早前合辦第八屆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在主論壇上,邀得數名跨國品牌法律顧問擔任講者,分享企業如何制定線上線下的全方位品牌保護策略,以防「偽」於未燃。
品牌結盟 壯大打假力量
講者之一、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優質品牌保護委員會(The Quality Brands Protection Committee,簡稱QBPC)主席張為安指, 1998年初效力強生公司,被派駐上海工作,而當時品牌的中國內地業務深受假冒貨嚴重打擊,為此他需要參與打假活動,親自到製假現場蒐集資料,以配合公安開展打假工作,最終取得成果。
後來,業界察覺聯手打假效力更大,因此多間跨國品牌於2000年在北京成立QBPC,致力於中國內地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目前QBPC會員公司已達200間。中國內地的電商行業一直存在假貨問題,政府早前對電子商務法作多番檢討,並制定15天觀察期,若產權人於觀察期後不作起訴,商家可將產品恢復上架。張為安認為,15天觀察期過長,將對產權人帶來莫大損失。
利用科技網上監測 定期自動搜假
雀巢公司研發及知識產權部副總裁及總法律顧問Philippe Lucet指出,電子商貿促進跨境貿易的發展,品牌亦需要更廣泛的保障,而侵權渠道增加,以及網上假冒產品愈來愈多,對品牌商造成壓力。
Lucet提到,要有效防止侵權,企業必需與員工、合作夥伴、顧客共同建立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包括與員工及合作夥伴簽訂合約,並可與大學結成聯盟,以搶先一步吸納創新研發,既可為企業增值,亦保證該技術是首次被市場應用,以保護知識產權。
此外,提高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在產品中加入防偽識別,也是防止侵權的另一良方。「最好可以用手機讀取真偽訊息,方便消費者識別。」Lucet建議,面對網絡假冒貨品問題,企業可加強網站、域名、社交媒體等網上監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自動執行週期性的商標和侵權檢測,同時自動向侵權者發出警告通知:「利用科技打假,既可降低成本,又能節省人力,讓企業可專注其他增值服務。」
深入調查 確保供應鏈安全
擁有65個核心品牌、產品遠銷180個國家的寶潔公司,亦一直積極打假。該公司知識產權資深法律顧問David V. Upite強調,假冒是一種嚴重的罪行,而快速消費品市場正被假冒產品侵蝕。
Upite指出,部分冒牌貨品的像真度極高,憑包裝雖然難以與正品區別開來,但其產品質量差劣,令消費者花掉了金錢,卻得不到應有的使用效果,引致品牌聲譽受損,因此集團會抓緊任何打假機會,以保護消費者、零售商及自身的權益。
Upite續指,集團會從不同層面及渠道打假,包括從原料及製造商方面入手調查,打擊偽造者供應鏈,防止假貨流出市場;當發現網上有冒牌貨品時,集團亦會一步步抽絲剝繭,從製造、批發至零售層面,仔細審視整條造假供應鏈。他又稱,集團亦相當重視由社會大眾構成的第三方監督,對消費者的假冒貨品舉報均會採取行動,而為令造假者難以複製和偽造旗下產品,集團會加強產品的防偽裝置,並不斷創新,以維持市場的領先地位。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