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啟良領導下,貿發局的展覽會、商貿刊物及網上採購平台屢獲國際殊榮,並為香港創新商機。他提倡以「實體+網上」混合模式舉行展會,既助港商應對疫後新常態,也為他一手編寫的展覽故事完美落幕。憑着拼勁和創意,他於任內克服各種挑戰,助香港發展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展覽之都,亦為傳統工業以至服務業連繫全球機遇。
與展覽業結下不解之緣
自周啟良主管展覽部起,貿發局展覽會高速發展,至今不少已成為全球最大型的同類採購平台,同時亦變得更國際化、產品更多元化,吸引更多優質買家來港採購;他推出的多項增值服務,開創業界先河,為參展商及買家提供更佳展覽體驗。周啟良的職業生涯其實側寫了香港的經貿發展史。1983年9月,周啟良剛大學畢業投身職場,正值社會議論中國收回香港,及後中英展開談判,港元貶值觸發港府推出聯繫匯率制度,讓港元與美元掛鈎。儘管當時經濟不穩,他毅然婉拒了某日本企業的聘書,繼而前往美國遊歷。回港後,周啟良隨即獲銀行取錄,數月後轉職貿發局,一直工作至今。在他加入貿發局後不久,港府批准興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為他與展覽業的深厚淵源埋下伏線。當時,香港的電子、服裝、玩具、鐘表和珠寶業相當興盛,貿發局在觀塘及荃灣開設了辦事處,周啟良日復日在這兩個工廠區拜訪港商,加深了他對香港工業的認識,並為他籌辦各類產品商貿展覽奠下基礎。其後,憑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周啟良於1986年5月被委以重任到北京開設該局首個中國內地辦事處。他形容時任貿發局總裁蘇澤光高瞻遠矚,看準了內地市場龐大,鼓勵港商開拓商機。「事實上,自國家改革開放後,不少港商已開始把生產基地北移;與此同時,內地民營企業起步發展,而香港成為他們開拓國際市場的窗口,亦為展覽業帶來新機遇。」在北京工作一年半後,周啟良獲派往上海設立貿發局第二個內地辦事處;其後,他主管東南亞組。這些寶貴經驗讓他更了解各地市場特色和企業所需,同時亦與當地政府和商界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日後招攬各地展商和買家來港參與展覽會。
推增值服務助展覽起飛
1997年起,周啟良主要管理本地展覽會,迄今已四分一世紀,貢獻良多。他剛履新時,貿發局每年只舉辦10多個貿易展會,因應業界需求,現已增至37項展覽,其中10項規模冠亞洲,更有五項是全球最大同類型採購平台。而一系列公眾展覽包括香港書展及美食博覽等已成為暑假盛事。周啟良指,有別於其他法定機構,貿發局除了政府資助外,大部份收入來自舉辦各式推廣活動和服務。展覽以「取諸企業、用諸企業」的原則運作,並為參展商及買家提供商貿配對會議等增值服務,讓他們會面洽商促進合作機會。「這讓我們贏得業界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合力把香港打造成為全球經商的首選平台,為香港創富並惠及各行各業。」多年來,貿發局一直與時並進,按業界需要提供更佳服務,有的參考了國際展會的做法,有的更是帶領業界潮流。「例如,我們尊重來賓的宗教信仰,特別於展會設置祈禱室,並標示聖城麥加的方向,吸引更多來自中東等地的買家來港採購;在經濟不景時,我們設立了『格仔櫃』展區,讓資源有限的中小微企亦有機會接觸到海外買家;因應『單密量少』的採購趨勢,我們設立『小批量專區』,讓買家更容易買到心頭好。此外,隨着智能手機普及,我們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買家『一機在手』便可掌握展商及產品資料,以至掃瞄入場證、與展商交換電子名片等,讓他們有更佳的展覽體驗。」
重量亦重質推香港品牌
回首香港展覽業的發展歷程,其實並非一帆風順,初期亦遇到不少挑戰。「貿發局於1966年成立,1970年便開始舉辦展覽,並視之為促進貿易的最佳途徑,因為能有效連繫供應商和買家。然而,早年香港並沒有正規展覽場地,我們只好於美麗華和怡東等酒店,以及火車站舉行展覽會。所以,我們的展覽之所以能夠在90年代迅速發展,很大程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於 1988年竣工,為香港展覽業蓬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會展中心很快便不敷應用,二期工程隨即展開,並趕及舉行回歸典禮。擴建後會展中心面積大了一倍。「翌年我們各項展會的總參展商數目按年增加了七成,買家人數亦大幅上升,成為業界每年首選到訪的採購盛會,亦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展覽及採購樞紐的地位。我們重『量』外,同時亦重『質』,隨着更多港商由OEM轉型至ODM 及OBM,貿發局多個展覽會亦增設『品牌廊』,加大力度推廣香港的原創設計及品牌,亦方便買家搜羅合適的優質產品。」
發揮創意創造展覽空間
貿發局多項展覽會很快便成為亞洲之冠,隨着展覽規模日增,場地不足的問題愈見逼切,周啟良運用創意解決問題,例如把展覽會一分為二,分拆在兩個時段舉行,又或是把停車場及演講廳臨時改建成展覽場地,讓更多港商可參展接單。其後,貿發局於2006年進行會展中庭擴建工程,並於2009年落成啟用,增加了42%的展覽面積,既可容納更多不同類型的展覽會及會議在同一時段舉行,亦讓展覽有足夠空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亦為多個新興行業舉辦展覽,包括茶展、燈飾展、醫療器材展、嬰兒用品展、家用紡織品展等。除了現場買賣外,這些新展覽亦帶旺周邊行業如餐飲、設計和物流等,創造就業機會,並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實體網上融合成新常態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全球商業模式,展覽業亦不例外。去年,當實體展覽因國際商旅受限而停擺時,貿發局隨即把實體展覽移師網上舉行,並把「貿發網採購」平台升級,提供更多人工智能新服務,助港商掌握網上採購商機,讓他們在「封城」、「封關」等防疫措施下仍能繼續拓展業務。這些活動結合了實體活動和尖端科技,有助吸納更廣泛的與會者,他們可按實際需要靈活選擇親臨現場還是網上參與活動,並為之後以「實體加網上」模式舉行的展覽會和會議奠定基礎。周啟良表示,雖然網上展會取得成功,但大約六至七成展商仍以實體展覽為首選,因為買家可親身挑選產品,以及與展商會面互動交流;而網上展覽則有「全年無休、人人都可以瀏覽」的優勢,因此混合模式是最佳選擇。他舉例指,亞洲時尚盛事「香港國際時尚匯演」(CENTRESTAGE)在2020年推出網上版,貿發局在清水灣電影製片廠搭建「虛擬天橋」,先拍攝模特兒在「綠幕」前演繹時裝設計師的最新作品,再通過剪接及後期製作把不同主題背景加疊,成為非常「吸睛」的網上時尚匯演,共吸引了逾380,000人次瀏覽;而傳統的實體時尚匯演,每次場地最多只可容納1,000人。周啟良和其團隊能夠迅速「變陣」應對這次危機,全因他早已帶領展覽部闖過2003年的「沙士」難關。「當時有部份展商不願參與展覽,我們最初取消了春季舉行的展會;但很多中小企反映展覽是他們的接單命脈,全年近四成訂單均來自展覽。因此,我們迅速行動,在短短兩週內整合了香港家庭用品展和香港禮品及贈品展,改在4月舉行,吸引400家展商和12,000名買家參加。」當世界衛生組織在5月解除到訪香港的旅遊警示,貿發局即在7月推出補充採購展,為家品及禮品貿易商爭取商機。縱使暑假並非傳統採購旺季,這項補充展仍成功吸引3,000名展商參與。周啟良更發動各個海外辦事處組織買家團來港,合共吸引60,000名買家參與,成績令人喜出望外。
善用人脈為大型國際會議奠基
此外,2007年是香港特區政府成立10周年,周啟良善用他多年來辦展覽的經驗和人脈,帶領團隊於數月內組織首屆「亞洲金融論壇」,雖然籌備時間緊迫,仍成功邀得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擔任演講嘉賓。這亦為發展大型國際會議揭開序幕,現時貿發局主辦的論壇已涵蓋專利授權、知識產權貿易、物流航運及空運、電子商貿、營銷、醫療健康以至一帶一路等議題。周啟良於1月3日榮休,助理總裁張淑芬將接任副總裁,而數碼業務總監古靜敏則獲擢升為助理總裁。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