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貿易發展局早前於創業日舉辦「轉危為機:創『疫』市奇蹟」網上研討會,邀得業內人士探討企業應該如何適應疫情帶來的環球經濟轉變,通過創新研發展現香港人永不言敗的精神以及本土科研精英的實力。
科研結合企業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楊經倫指,他和團隊研發的新型多層次殺菌塗層(MAP-1),可應用在不同場合,不論是作為消毒洗手液,抑或是作為不同物料的塗層,如喉管和石屎的外層,MAP-1都能夠在10分鐘內消滅病毒、細菌甚至極難殺死的孢子,成功率達99%。
楊教授分享團隊在大學的研發過程:「我們會進行許多實驗室基礎研究,擁有初步構思後,通常會與政府合作進行臨床實驗。之後,我們會聯合業內的合作夥伴正式進行產品認證。雖然這看起來像是以科研為主,但當中其實有很多初創的元素,例如研發產品、反覆進行測試、收集早期用家意見並進行改良等。」
網上學習平台疫下拓業務
疫情改變了大眾的學習常態,Snapask 行銷長張兆君分享了其學習平台Snapask如何應對社會行為模式的改變,以及如何乘勝追擊,在疫境中拓展業務。她指,Snapask提供實時學習平台,讓用戶可以無時無刻在校外繼續學習,平台亦提供一對一導師配對,隨時隨地為用戶解答疑難,並會提供教材以及測驗輔助用戶學習。
今次疫情令張兆君反思學習的意義,從而調整Snapask的策略。她説:「網上教學的世界可以擺脫實體教學的限制,例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暫停課堂或重播,慢慢整理所學的知識,這在學校上課無法做到。因此,讓我們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有效吸收課堂所學?」
張兆君指:「對我們而言,疫症的確令我們有機會反思何謂學習。在疫情開始前,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全面的網上學習距離我們這麼近,即使是老師及學校,仍存在許多無形的屏障,阻礙我們前進。在疫情後,我們反而要思考,當每個人都適應了在家學習,還有甚麼潛在的可能和機會?」
防護面罩保障大眾安全
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和團隊研發本地製造的3D打印防護面罩。考慮到專利問題,文教授的團隊聯同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務求令設計更加獨一無二。他們參考了用戶的意見,在兩個月內進行了超過20次修改,並改良設計。
因應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文教授特別設計防護面罩,讓市民維持日常生活及工作。他指:「現在我們開始嘗試重啟經濟,讓市民回到日常工作。但無奈的是疫情或許短期內仍會持續,但經濟無法永遠停擺。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工作時保障自己的安全。美容師在工作的時候可以戴上面罩,甚至我們進食的時候也能繼續戴着面罩。」
疫情如何影響企業?他們應該如何應對?文教授指:「有危必有機,當經濟環境改變,很多企業會倒閉,但同時也會出現許多新機遇,這是一個自然的循環。」
文教授認為:「我們必須跳出框框,靈活應變。」但他同時提到,在處理一些長期的問題如疫症時,必須借助新研發的科技。遺憾的是現有的抗生素已經有30多年歷史,而市面上的消毒劑亦已存在50多年,反映這一方面的科研非常缺乏,但亦是大眾所需。對一些企業家和投資者而言,這方面的研發不僅是一個商業機遇,還可貢獻和回饋社會。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