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驅動數碼化:幕後功臣
專訪艾睿電子亞太區元器件業務總裁余敏宏
2021年7月26日
新冠疫情仍然肆虐,在封鎖措施下,許多現場活動不得不移師網上,人們也紛紛嘗試以遙距方式繼續營商、工作、學習、娛樂和運動,這股趨勢令市場對各種數碼設備需求大增。許多與高科技有關的行業都受到這些轉變衝擊,只是程度及方向不同,其中供應關鍵零部件的半導體產業,所受影響尤其顯著。
半導體又稱晶片,內含微型互連電子電路,是現代電子設備的大腦。疫情爆發初期,半導體產業與許多行業一樣,面對工廠普遍停工和生產投資延後等問題,加上市場對電子產品需求急增,種種因素造成前所未有的晶片荒。這對全球眾多供應鏈帶來嚴峻挑戰,大量產品不得不延遲交付及推出市場。
為瞭解全球晶片短缺何以令半導體產業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以及對供應鏈不同環節的業者有何長遠影響,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專訪了全球領先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艾睿電子(Arrow Electronics)的亞太區元器件業務總裁余敏宏。
失衡持續
余敏宏指出:「當初沒有人能預見得到,新冠疫情對世界造成如此廣泛的衝擊,也令供應鏈承受沉重壓力。供求失衡源於2019年的市場調整,當時一些製造業客戶預期需求轉弱,所以減少庫存。踏入2020年,疫情爆發,許多生產線主管人員預測經濟狀況將進一步惡化,令供求差距進一步擴大。」
不過,並非所有行業都感受到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余敏宏表示:「這次全球衛生危機帶動了消費支出增加,其中一部分支出從旅行和外出用餐,轉移到宅生活、在家工作或學習等方面,令個人電腦、平板電腦、電子遊戲主機和穿戴式設備等電子產品銷情暢旺。同時,疫情也令人們對醫療用品的需求大增,當中包括呼吸機和便攜監測儀等重要抗疫設備。凡此種種都刺激了生產商對電子元器件的需求。」
亞太區不僅是全球主要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市場,2019年佔全球晶片銷售額近60%[1]。
2020年若干類電子消費品的全球出貨量 | |
產品 |
全年增幅 |
|
+13% |
|
+14% |
|
+13% |
|
+28% |
資料來源:國際數據公司(IDC)、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
汽車業是另一個耗用大量晶片的產業。在疫情爆發的最初數月,汽車業受生產停頓影響,投資意欲低迷。不過,隨著全球供應鏈逐漸適應疫情,汽車業的復甦速度較預期為快。余敏宏解釋說:「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技術正重塑汽車業的面貌。一輛電動車通常要使用大約3,500塊半導體,以驅動安全感應器、資訊娛樂系統以至駕駛輔助技術等各項功能。再者,市場對汽車的需求自2020年底開始持續上升,進一步帶動了生產商對半導體的需求。」
汽車製造商早在2020年9至10月左右便開始發出新的半導體訂單。資料來源: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美國消費技術協會
多個行業開始復甦,是帶動半導體需求激增的因素之一。余敏宏說:「大多數現代電子設備都嵌入邏輯、儲存、DAO(離散、模擬、光電和感測)等各類型的半導體,以管理用戶輸入、顯示、無線連接、處理、儲存和電源管理等功能。半導體應用廣泛,與業界在開發上屢有突破息息相關。技術進步不但持續拓闊物理學的界限,也令業界得以推出更便宜、更高效的晶片。」
半導體如今已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內。資料來源: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及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對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和分銷商來說,需求強勁回升顯示前景正在改善。余敏宏表示:「亞太地區的製造業迅速復產,令市場對運輸、無線和電源管理等各類用途的電子元器件需求強勁。在當前供求不平衡的情況下,我們留意到產品價格已較為穩定,部分呈現升勢。」
艾睿電子的亞太區銷售額自2020年第二季起已恢復增長。資料來源:艾睿電子
市場復甦使香港等經濟體受惠。電子零部件佔香港出口很大比重,儘管2020年全球商品出口額下跌7%,但香港的出口卻取得令人鼓舞的增長,升幅達3%,成為全球排名第六的出口經濟體,僅在中國內地、美國、德國、荷蘭和日本之後。
解決需時
2020年,半導體製造商的銷路增長7%。有見及此,他們紛紛提高產量,但仍未能滿足全球眾多最終用戶的需求。一些電子設備製造商在應對需求方面遇上重大挑戰,要延遲交付及推出產品。
余敏宏指出:「不但需求遠比業界預測的強勁,供應也遇上若干挑戰和掣肘,例如產能局限、監管法規、運輸物流以及惡劣天氣等。」
製造半導體包括兩個關鍵流程,分別是晶圓製造和組裝,以及封裝和測試。 資料來源:美國消費技術協會、日立(Hitachi)
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有些製造商加快轉型步伐,由生產8吋晶圓轉為生產12吋晶圓,以降低成本,擴大產量。疫情爆發初期,鑒於大量訂單被取消,一些汽車半導體公司關閉了旗下的8吋晶圓廠。例如在2020年8月,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s)便決定出售其位於日本的8吋晶圓廠[2]。
受需求波動影響,汽車半導體公司的業績起伏不定。資料來源:The Information Network、Seeking Alpha
意外事故及自然災害也影響半導體製造廠,進而波及整條電子產品供應鏈。一個矚目例子是今年2月,美國德克薩斯州遭受嚴重的冬季暴風雪吹襲,導致設於當地的三星(Samsung)、恩智浦(NXP)和英飛凌(Infineon)晶圓廠要關閉數星期。據估計,僅三星的廠房關閉就導致全球智能手機產量於2021年第二季下跌5%[3]。
另一例子是2021 年 3 月,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位於日本那珂(Naka)的廠房發生火災,超過20台半導體製造設備受損[4],而該廠是瑞薩電子旗下六大晶圓廠之一。現時,瑞薩電子在全球車用微控制器市場的佔比達30%。受火災影響,這家半導體巨頭的產能大減[5],不過預計該廠房於今年6月中應已全面復產[6]。
疫後變革
半導體產業正採取積極措施,解決供求失衡問題,並增加投資令供應鏈更堅穩強韌。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及歐盟部分國家的政府已承諾投入大量資金,以擴大本土半導體生產規模,而英特爾(Intel)和台積公司(TSMC)等晶片業巨頭則宣布計劃建造新的晶圓廠,儘管業界預計該些廠房難以立即投產[7][8]。
新冠疫情爆發前,半導體買家一般會根據業務預測向晶片製造商訂貨。晶片製造商隨即高效生產,及時交貨,以節省倉儲空間和成本。然而,業務預測若是出現偏差,便可能大大影響生產活動和成品價格,正如疫情期間,許多業者在存貨周轉或生產流程上都遇到阻滯,即使業界龍頭也不能倖免。
隨著供應逐漸趕上需求,余敏宏認為,企業在疫情期間瞭解到供應鏈有其脆弱之處,將會汲取教訓,檢討採購和供應鏈策略。他說:「公司或許應趁此機會,重新審視他們管理供應鏈的手法。他們應物色往績優秀的業務合作夥伴,採用更健全可靠的服務和工具,評估風險帶來的衝擊,並制訂風險緩解策略和應對計劃,以便更有效地管控供應鏈風險。」
[1]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in an Uncertain Era,半導體工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與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21年4月。
[2] ON Semiconductor to Explore Sale of Niigata Facility,安森美半導體,2020年8月8日。
[3] Samsung’s Austin foundry shutdown will last until end of March: Taiwanese research,Pulse News Korea,2021年3月15日。
[4] Factory blaze adds to computer chip supply crisi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2021年3月22日。
[5]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Industry Outlook and Policy Response to the Semiconductor Crisis,美國消費技術協會,2021年4月。
[6] UPDATE 9 - Notice Regarding th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Factory (Naka Factory) Fire: Production Capacity Recovery Status,瑞薩電子,2021年6月1日。
[7] 台積公司宣布有意於美國設立先進晶圓廠,台積公司,2020年5月15日。
[8] 英特爾 CEO 帕特·基辛格宣布「IDM 2.0」戰略 實現製造、創新和產品的全面領先,英特爾,2021年3月23日。
- 電腦及週邊設備
- 電子產品及電器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