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裝業邁向疫後時代:防菌防毒服裝
2021年9月13日
近年來,香港時裝業一直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和產能過剩等棘手問題,而新冠疫情爆發更令情況雪上加霜。疫情肆虐全球,對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投資活動造成嚴重打擊,出口及製造業界承受前所未見的壓力,不少時裝品牌都迫不得已取消或減少訂單自救,令時裝出口規模在疫情初期一度出現斷崖式下滑。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相繼實施封城、停工、停市等防疫措施,以及各種社交距離限制,也大大打亂了全球時裝業供應鏈,不少生產商都因此無法如期生產及收取款項。疫情重創環球經濟和消費信心,時裝業素來甚為依賴零售,更被視為繼航空、旅遊和酒店業後,最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之一。
重塑價值觀和消費標準
新冠疫情大流行令消費者重新評估生活優次,他們的價值觀和消費標準都因此出現轉變。疫情期間,消費者足不出戶,日常種種習慣都需要重新調整,在家學習、工作、消費及娛樂等新興經濟模式的興起,令本已非常熾熱的線上經濟風潮進一步成為主流。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最近訪問了香港製衣同業協進會副會長暨慶年製衣廠有限公司關係總監陳偉彬,瞭解疫下時裝業的轉變。
香港製衣同業協進會副會長暨慶年製衣廠有限公司關係總監陳偉彬
陳偉彬說:「以前,淘寶和亞馬遜(Amazon)等網購平台一般以銷售便宜和大眾化的時裝為主。對大型服裝品牌來說,線上零售只是整體銷售的九牛一毛,即使能夠乘疫情之勢提升一倍,仍未能收復線下零售額大跌一半的失地。
「當然,不同類型的時裝產品,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也有不同,例如家居服裝和運動休閒服飾就較能受惠於疫情期間的『宅經濟』現象,有關品牌的銷售表現也因此較其他時裝品牌穩定。相反,西裝外套等正裝的銷情則最受疫情打擊。
「同時,有企業在疫情下,趁機全力策動數碼化轉型,包括優化網站介面和進行搜尋引擎營銷,以及加入雲端自動化技術,並提升物流服務韌性,最終令生意不跌反升。例如,全球最大實體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便善用大量的實體店面,與線上銷售渠道整合,在疫情期間繼續為消費者提供無間斷服務,令包括服裝產品在內的銷售額均有所上升,成為美國電商市場銷售額第二高的企業。」
線上線下整合
在後疫情時代,時裝業者普遍預期線上零售將持續發展。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在臉書(Facebook)、Instagram和抖音等社交平台購物,各種新穎的時裝銷售渠道,例如綜合型時尚購物平台將應運而生。
同時,線上銷售的競爭會較線下銷售更為激烈。由於產品的價格、物流、售後服務等在網上世界越趨透明,時裝品牌和產品要脫穎而出,就要推陳出新,想方設法突出自己的優勢和品牌價值。同時,時裝品牌透過線上營銷,可以隨時隨地服務不同市場的消費者。由於不同市場在氣候、消費者體格等客觀因素上存有差異,商家必須致力提升產品設計和生產的靈活性,以滿足各地消費者的不同需要。
小眾品牌 單多量少
數碼化的普及降低了建立網銷品牌和經營網銷業務的入場門檻,同時網絡社交平台的繁衍也促進了不同文化圈子的有機發展,令時裝業者更容易掌握和根據特定社群的需要,建立以他們為對象的小眾品牌,以提供不同類型的時裝產品和個性化設計服務。
例如,時裝界向來有清晰的性別定型,因此同性戀和跨性別人士往往較難在市面上找到一些可表達個人身份認同的心儀服飾。陳偉彬說:「我認識一個專為同志市場提供時裝訂製服務的品牌。這些小眾品牌的出現與『單多量少』的現象不無關係,且與量產為主的大品牌營運模式大相逕庭。小眾品牌既然以單多量少為核心經營模式,所以一般都不會累積太多庫存,主要是以隨選(on demand)的模式營運,收到訂單後才進行生產。」
展望未來,陳偉彬相信時裝業將會朝更「貼地」和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方法之一就是與網上意見領袖及網紅等加強合作,就產品開發和營銷作全方位的資料搜集,當供應鏈中不同持份者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創意空間也會因而擴大,令數碼化轉型進程大大提速。
小眾品牌帶起潮流,讓很多消費者趨之若鶩,同時也加劇了時裝業零碎分散的現象,令行業升級成為大勢所趨,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陳偉彬說:「我們公司早於3年前已經開始調整發展策略,更著眼發展單多量少、交貨時間短促的線上訂製時裝業務。」
訂製服務助解決退貨問題
另外,退貨率高是線上商家極為頭痛的問題。大型時裝品牌由於銷量龐大,所以往往較願意向消費者提供免費退貨。這種寬鬆的退貨政策雖然可令消費者更放心選購產品,無後顧之憂,卻也令一些人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
陳偉彬說:「不少有網購經驗的顧客為求買到最合身的產品,會就同一款式的產品訂購3種不同顏色及3個相近尺碼作試身之用,收到9件貨品後,最終可能會退回8件。商家面對大量退貨,要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整理,把產品重新包裝,要不將之棄置,造成浪費和污染環境。對經營線上業務的中小微企業而言,重新整理包裝是一件相當麻煩的工作,尤其因為他們要為此儲存大量包裝物料和產品標籤備用。隨着訂製時裝逐漸成為主流,相信消費者退貨的誘因會相應減少,大小品牌也會有更強的理由拒絕消費者退貨。收緊退貨政策,將是指日可待的事。」
疫後新趨勢
陳偉彬指,步入疫後時代,時裝業者都在熱切討論3個問題:「第一,大家都擔心環球經濟會否步入新一輪衰退,削弱消費信心和能力;其次,線上營銷的退貨問題嚴重,造成大量浪費,令業界相當關注這種營商模式能否持續;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新冠疫情究竟何時結束。
「面對以上種種不明朗因素,業界正朝訂製和個人化時裝的方向發展,再加上資訊科技發達,業者較以往輕易收集到更多與消費者有關的數據,因而得以更快、更精準地開發個性化訂製產品。」
多年來,時裝業的生意模式都是「先製造後銷售」,但現在和日後則會越來越趨向「先銷售後製造」。在單多量少的訂製模式下,時裝生產商和品牌將享有較大彈性,更能應付物料偏差、市場需求預測出錯等風險。陳偉彬稱:「我們認為,製衣廠今後要與『隨選生產』、『無最低訂貨量』和『零庫存』等市場發展趨勢接軌,目標是調整傳統製衣流程周期,加快由設計到製造的過程,把落單至交付產品之間的時間由8至12個月大幅縮短至4個月以下。
「要應付上述的大趨勢,時裝業亟需加強線上訂製平台和智慧工廠之間的連接,務求令設計師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把設計交予消費者審閱,並安排工廠投產。這種模式的特色就是免除中介,即線上平台將直接以點對點的形式,與消費者及工廠進行整個交易和生產程序,從而減省因倉儲而產生的運輸時間和成本,相關的物流供應鏈也會由以往以海運貨櫃為主,變為以空運速遞為主。
「就傳統製衣廠商來說,雖然他們可繼續使用絕大部分的機器,但同時也須調整生產線的配置和生產流程,以轉型應付單多量少的大趨勢。以用於燙印T恤的平板燙畫機為例,以往這些機器可能一次過印製多件產品,現在則要重新整備,改為每次只處理少量甚至1件訂製產品。因此,今後製衣廠的規模可能將越來越小,功能由大量生產變為專門提供彈性和快速訂製服務,同時商家也要不斷提升或更換現有配置,以擴大自動化和數碼化生產,方可在爭分奪秒的網購世界裡生存。」
中國內地是全球最大的網購市場,線上營銷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可以與線下零售市場分庭抗禮,而供應鏈結構更早已成功轉型,以配合電子商貿單多量少的特色。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與世界各地商務往來頻繁,是向世界推廣電商模式和相關科技的重要平台。
陳偉彬更認為:「社交媒體和隨之衍生的社交營銷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而個人意見領袖也逐漸成為企業建立品牌效應或價值的重要一環。意見領袖大多得到社群參與者的關注和信任,所以本身就能產生品牌效應,重點是時裝品牌如何善用這一點,把消費者對他們的關注轉化為自身產品的銷售額。」
新產品 新方向
疫情下的數碼化浪潮也對業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正面作用。因應市民大眾的公共衛生意識和要求不斷提高,香港不少時裝企業都看準時機,增加生產防菌防毒的產品。
陳偉彬說:「除醫療級口罩外,防菌防毒塗層在防護衣等紡織品上的應用,都是業界相當關注的研發方向。例如,慶年製衣廠就與本地科學家合作,在香港調配和生產出一種強正極塗層。根據物理學原理,細菌和病毒同屬強負極,因此把這款塗層噴灑在服裝上,便可刺破細菌和病毒的蛋白質結構。生產口罩和時裝服飾的一大分別,是口罩所用的布料相對單一,而時裝服飾則可能會用到成千上萬的布種,因此我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研究有關塗層在不同物料上的應用。現時,我們的塗層已經過市面上50種洗衣粉的測試,在清洗60至100次後還可以保持超過99%的防護功效。為盡快把防菌防毒技術用於生產防護服,以供本地醫護、醫學美容、髮型屋等服務行業的從業員使用,我們暫時會繼續以塗層形式把物料加到服裝面料上,而非融入布料或紗線之中。不過,我們相信很快就會有所突破。」
防菌防毒防護服
陳偉彬認為香港的製衣和紡織領域研究工作屬世界前列,其中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更在國際服裝業享有極高地位。香港不少時裝業者都會密切留意行業的最新發展和技術趨勢,更不時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理工大學等香港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服裝生產之上。香港經歷過2003年的「沙士」(SARS)疫情,公眾的衛生意識普遍較一般發達市場高,故此在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下,我們在防菌防毒服裝的研發和應用上都走得比世界各地要快要前。
- 成衣、紡織及配件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