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淺析十四五規劃: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
2021年7月20日
不過,中國的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近年也出現一些弱點。例如,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冷鏈物流設備分布不平均。中國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3,指出要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及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中國供應鏈中出現瓶頸以及部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有望改善。本文會列出及分析《十四五規劃》中有關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的政策,協助港商設想未來5年中國內地的發展面貌,從而使港商能於未來5年妥善部署在中國內地的營運策略。
文章中當引述《十四五規劃》中的內容時,會以以下方式指出引文位置,方便讀者閱讀正文:(篇數.章數.引言/節數/專欄數)。例如,(1.1.1)是指《十四五規劃》中的第1篇第1章第1節、 (3.11.專欄5)則指位於第3篇第11章中的專欄5,而(3.8.引言)則指位於第3篇第8章的引言。
強調建設現代交通物流體系
《十四五規劃》強調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人員流動的流暢度獲得相當重視,當中提出大城市及城市群以1小時通勤圈為發展重點之一。例如,規劃指出要:
|
由此可見,未來5年中國在交通建設方面除了強調人員在省市間能夠順暢流動外,提升個別大城市及城市群內人員流動的流暢度也是施政重點之一。
相比人員流動交通政策,《十四五規劃》中的物流政策顯得多樣化。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中國強調在國內物流網絡的各個範疇均須與國外無縫交接。例如,規劃指出要:
|
2020年3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暴露了中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的短板。相信各項措施在十四五時期推出後,中國的物流網絡將變得更成熟和全面,農村地區冷鏈設施供應和中國企業國際航空貨運承運力不足等問題將有望改善。
持續推動新型城鎮化
十三五時期,中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5年的56.10%4增長至2020年的63.89%5,超過1億非戶籍人口居民到城市落戶6。對不少人而言,遷居至大城市7能有助他們獲得更好的事業發展及生活水平。根據2021年5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10-2020年人口增幅最大的省份為廣東及浙江省,增幅分別達2,171萬及1,014萬人。其中,廣東省的深圳和廣州市人口分別增長714萬及598萬人8,浙江省的杭州市人口增長324萬人9。由此可見,不少人在過去數年從全國不同地區移居至沿海省份的大城市生活。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延續《十三五規劃》新型城鎮化策略。《十四五規劃》提出了預期於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5%的目標。為此,政府將繼續完善戶籍制度。《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政府將「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8.27.1)。
以上政策說明,政府於未來5年處理不同城市的落戶制度時會採取分層級做法。城區常住人口少於500萬人的城市落戶制度將全面放寬;而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戶籍制度將會精簡,並將繼續以居民於該城市居住及繳納社會保險年期為主要落戶條件。
經過多年城鎮化發展,現時中國各城市已經形成一個個城市群。此政策有助將人口更平均分布,以平衡大城市的資源限制和經濟發展需要;此政策也能加速發展圍繞大城市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從而形成一個個經濟功能全面和產業分布合理的區域,助力各地區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從商貿的角度來看,建立更成熟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意味著更多城市將成為區域商貿和消費中心的一部分,城市群和都市圈內的經濟循環也不會只集中在大城市的核心區域。
充分利用各城市優勢
除了完善戶籍制度外,《十四五規劃》也強調在產業發展方面充分利用各城市優勢。具體而言,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將「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以「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撑的產業結構」(8.28.3)。為達成這目標,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將「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8.28.3)。
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充分利用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並且「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確立製造業差異化定位,推動製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因地制宜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和「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8.28.4)。整體而言,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方向將會是「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9.30.2)。由此可見,未來超大和特大城市將優先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而鄰近的大中型城市將扮演支援角色,城市間將通過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緊密連結起來。
以上政策對企業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從挑戰的角度來看,現時在超大和特大城市(尤其於中心城區)營運的企業將可能要加快升級轉型步伐,加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業務比例;同時,一些原有的後勤設備(如:倉庫)有可能將會逐漸搬離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企業或者要面對後勤設備租金因供應減少而短期上升的情況。
但從機遇的角度來看,超大和特大城市的經濟發展以高端產業引領,表示在未來更多擁有高消費力的高技術人才將在這些城市定居,這些城市消費市場的發展有望更上一層樓。鄰近的大中型城市承接超大和特大城市產業轉移,除了可以使這些城市的經濟更蓬勃,刺激當地需求外,這些城市也將會有更多業務配套,如:倉庫、專業服務等。企業擴充業務到這些大中型城市將會更便利。
中國內地超大、特大及Ⅰ型大城市列表 (2019年數據) | |||||
超大城市 |
特大城市 |
Ⅰ型大城市 | |||
城市 |
城區常住人口 |
城市 |
城區常住人口 |
城市 |
城區常住人口 |
上海 |
24.28 |
東莞 |
9.56 |
哈爾濱 |
4.93 |
北京 |
18.65 |
武漢 |
9.35 |
長春 |
4.62 |
重慶 |
15.41 |
成都 |
8.17 |
大連 |
4.41 |
廣州 |
13.52 |
杭州 |
6.82 |
合肥 |
4.39 |
深圳 |
13.44 |
南京 |
6.71 |
昆明 |
4.07 |
天津 |
13.04 |
鄭州 |
6.70 |
太原 |
3.85 |
|
|
西安 |
6.38 |
長沙 |
3.85 |
|
|
濟南 |
5.96 |
蘇州 |
3.84 |
|
|
瀋陽 |
5.69 |
南寧 |
3.79 |
|
|
青島 |
5.29 |
烏魯木齊 |
3.50 |
|
|
|
|
石家莊 |
3.37 |
|
|
|
|
廈門 |
3.36 |
|
|
|
|
寧波 |
3.27 |
|
|
|
|
福州 |
3.13 |
註:雖然各省、市和自治區已經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關數據只列出各市的常住人口數目,而非城區常住人口數目。如希望獲得2020年的數據,須參閱即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20年版《城市建設統計年鑒》。 | |||||
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 |
推動區域平衡發展
如前文所說,近年中國在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顯著的進展。但是,發達地區及其他地區在社會發展上的差異仍然存在。就以全國居民按地區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例(詳見下表),雖然2015-2019年中部及西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年均增長比東部地區略快,但是2019年東部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比其他地區高40%以上。中央政府對統籌各區域的發展步伐十分重視,早於2018年11月,中央政府就已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以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等作為主要構成部分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全國居民按地區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民幣) | ||||||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15-2019年每年名義平均增長 |
東部地區 |
28,223.3 |
30,654.7 |
33,414.0 |
36,298.2 |
39,438.9 |
8.7% |
中部地區 |
18,442.1 |
20,006.2 |
21,833.6 |
23,798.3 |
26,025.3 |
9.0% |
西部地區 |
16,868.1 |
18,406.8 |
20,130.3 |
21,935.8 |
23,986.1 |
9.2% |
東北地區 |
21,008.4 |
22,351.5 |
23,900.5 |
25,543.2 |
27,370.6 |
6.8% |
註:註:以下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中國內地地區劃分方法 |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20》 |
《十四五規劃》列出更多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的政策,例如:
|
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有不少好處。除了可以減輕發達地區的資源壓力,從而騰出更多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及先進製造業外,還可以藉產業轉移刺激其他地區的工業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發展。而且,現時中國跟鄰近的東盟及中亞國家貿易日益頻繁,加快內陸及邊境地區發展能使這些地區成為區域貿易樞紐,藉此深化中國與鄰近國家的貿易往來,強化中國對外國際循環。
對企業而言,中國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將會為企業提供更多發展選擇。過去有部分製造業企業認為內陸地區物流及其他供應鏈配套不完善,所以抗拒將製造基地從沿海省份遷至內陸地區。隨著政府表態要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相關地區的供應鏈配套將有望更成熟。在符合政府環保及勞工政策的前提下,企業可以考慮將更多產能遷移至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享受當地人工成本較低的發展紅利。對貿易商、零售商及服務業界而言,內陸及邊境地區成為區域貿易樞紐,表示這些地區業務發展空間將會更廣闊。
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
《十四五規劃》除了闡述了國家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的宏觀規劃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最新發展方向也有作出描述。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和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城際鐵路建設,統籌港口和機場功能布局,優化航運和航空資源配置」和「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促進[港澳與內地]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9.31.3)。對長三角的交通和物流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長三角地級及以上城市高鐵全覆蓋,推進港口群一體化治理」(9.31.4)。
其實,以上提及的不少政策已於《十四五規劃》發布前推出。2019年12月,中央政府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及安徽省四省市10鐵路網總密度將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總密度將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四省市總面積為35.8萬平方公里)。2020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指出在2025年前,大灣區鐵路網絡營運及在建里程將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而在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將達到5,700公里,覆蓋全部縣級以上城市。對比《十四五規劃》及過往數年的一些政策,可以發現《十四五規劃》重視政策連貫性,並且有敦促相關政策盡快落實的意味。
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本身便是中國內地基礎建設較領先的區域,在《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表述下,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和物流設施建設將有望高速發展。不少港商在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有不少業務,該地區的交通基礎建設再次升級,將進一步節省人員和貨物流動的時間成本,對有意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及長三角各城市業務的企業來說可謂一大利好因素。
小結:對港商的啟示
香港工業總會於2021年7月發布的調查顯示11,最多香港製造業企業位於廣東省和長三角地區。這兩個地區毋庸置疑穩坐中國最發達地區之列。在經過多年發展後,香港廠商應該瞭解到這些發達地區現時需要肩負引領國家整體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這些地區需要更妥善使用資源,以推動當地經濟朝高質量、高增值的方向發展。因此,在這些地區營運的港商應考慮提高生產線及產品的科技水平,成為這些地區先進生產力的一部分。這樣廠商便可以充分享受當地物流設施及現代服務業配套日益全面的優勢。廠商也可以關注其他地區的最新發展情況,研究將生產基地遷移至那些地區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香港廠商可以積極考慮開拓或者擴大中國內地業務,把握交通、物流與區域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激發的商機。
對於服務業企業,企業可以持續探索大城市以外的營商機遇。2021年4月發布的《在粵、閩、桂香港服務業企業名冊》顯示,廣州(423家)及深圳(282家)是香港服務業企業在內地營運的首選城市。同時也有不少企業選擇於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營運,例如:東莞(149家)、佛山(63家)、惠州(59家)等,顯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少香港服務業企業已看到廣州及深圳以外城市的商機。隨著政府將於全國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功能疏解及推動區域平衡發展、以及於內陸地區發展區域貿易樞紐,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區將深化服務業發展,成為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更重要的一部分。服務業企業也可以持續探索這些城市及地區為企業帶來的機遇。
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及《中國統計年鑒2020》
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3 如想瞭解有關《十四五規劃》的總體分析,可參閱《淺析十四五規劃:主要政策方向》。
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
5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1年5月。
6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年4月份新聞發布會。
7 中國政府對大城市作出以下分類:根據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國發 [2014] 51號),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8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2021年5月。
9 資料來源: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21年5月。
10 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地域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及安徽省全域。
11 資料來源:《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香港工業總會,2021年7月。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