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創故事:夥拍大學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
2021年4月22日
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有賴各持份者發揮各自角色和功能,其中學界一直為初創企業提供強大支援。大學為初創圈培育創業者,而初創企業與學界合作也有助企業成長。有光科技(Fano Labs)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溫豪夫指出,初創企業夥拍學界可以加快研發成果商品化。除此之外,大學網絡有助創業者建立人脈,從互相交流中獲得寶貴的創業經驗,擴闊眼光和視野。
夥拍本地大學覓商機
有光科技專注於語音識別(ASR)和自然語言處理(NLP)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其人工智能客服系統、質檢和合規系統等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以語音處理和分析為技術焦點,目前已經具備在廣東話、普通話、英文、泰文、四川話等語音識別和語義識別的能力。透過分析客戶服務中心對話紀錄,系統可以快速辨識和檢測數量眾多的對話錄音數據,大大提升錄音檢測率,並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提升服務質素。其解決方案涵蓋數個範疇,包括金融科技(Fintech)、智慧政府(Smart Government)和智能通訊(Smart Telecom)。
有光科技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溫豪夫認為,業界與學界合作有助加快科研商品化。
有光科技是一家衍生於香港大學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是業界與學界合作加快科研商品化的成功例子。2015年,創辦人溫豪夫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並於同年獲得香港大學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HKU)資助。當時,溫豪夫已經在美國獲得了好幾個工作機會,但他還是選擇回港,夥拍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系主任李安國教授共同創立有光科技。有光科技獲該計劃資助100萬港元的種子基金,協助其研發成果商品化。溫豪夫提到:「香港大學擁有大量科研及學術資源,為我們提供反覆試驗和修正的時間和機會。大學同時給予不少師友輔導,協助完善我們的研究。」
香港大學衍生公司的身份一直讓有光科技更容易在大學招攬優質人才。溫豪夫表示,本地畢業生多被招聘到海外工作,以致香港一直缺乏資訊科技人才。不過,在香港大學廣泛的聯繫網絡幫助下,他成功組織一支擁有高技術的科研團隊,當中不乏來自國內外名校的高學歷人才。現時,有光科技參考了矽谷一種透明的溝通方式,每兩周舉行一次全體員工雙向問答會議,鼓勵員工提出問題和建議,從而建立團隊的歸屬感。
隨後,有光科技也加入了香港科技園的「科技創業培育計劃」。該計劃為有光科技提供低於市價的辦公空間,也助溫豪夫擴闊創業思維和擴大業務網絡,而園區的活動也為有光科技提供了第一個公司客戶推薦 — 中華電力。他認為這些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因此會繼續留意市場上不同的計劃和措施,如配合公司發展步伐會積極參加。
積極與同業分享創業經驗
作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溫豪夫認為關鍵因素是擁有企業家的思維方式,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並找到糾正的新方向。自創業以來,他遇過不少危機,例如其中一位聯合創辦人離開、營運資金短缺,以及公司架構和員工等方面的問題,但他沒有放棄,積極面對並解決問題。
創業路上,溫豪夫慶幸認識到多位商界翹楚和社會賢達,為他提供悉心指導,包括香港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創奇思公司(Cherrypicks Limited)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趙子翹、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等。他們毫不吝嗇地分享經驗,協助溫豪夫調整公司策略,以配合市場需要,部分導師還向有光科技注入天使資金,幫助公司業務發展。目前,有光科技已廣獲天使投資者、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園、創新科技署、 Zeroth.ai,以及維港投資的支持。溫豪夫認為,初創企業應保持謙虛的心態,與導師建立互信關係,並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
現在,溫豪夫已經成為其他初創企業的指導者,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他期望不同的持份者共同努力,促進香港初創生態系統蓬勃發展:「政府應該審視相關法規,減少初創的發展障礙;大學應幫助培養科技人才,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質量保證的領域;投資者可以考慮在初創早期投資成本相對較低階段,對初創企業進行更多投資;而傳統企業則可以更開放的態度,嘗試和採用初創企業的產品和服務。」
對大灣區發展持樂觀態度
有光科技現時有60多名員工,約四分之三以科學園及旗下的創新科技中心為基地,其餘員工分布在深圳、成都及廣州辦事處,其中深圳辦事處主要負責研發工作。公司原定今年進一步把業務擴展至新加坡和泰國,但在新冠疫情下已暫停了擴展計劃。不過,溫豪夫相信受疫情影響,遙距工作或服務的模式將會成為新常態,資訊科技將因此變得越來越重要。另外,近年政府積極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他對大灣區發展持樂觀態度:「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攜手合作,能發揮協同效應,長遠定必互惠互利。」
-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