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後復甦:脫歐後的英國自由港
2021年4月28日
英國政府去年宣布,將在全國各地設立多達10個新自由港。這些自由港將成為國家的貿易、創新和商業樞紐,且可創造就業機會、吸引新企業並鼓勵投資,帶動英國在脫歐後的經濟增長。英國政府表示,如果收到出色的方案,將考慮增設更多自由港,不會僅以目前的10個為上限。
上述措施公布後,英國政府於2020年11月16日在網上發布完整的招標說明書。投標者必須在2021年2月5日前向房屋社區及地方政府事務部提交標書,以便進行評估。
英國政府設立這些免關稅或低關稅商業區,旨在刺激貿易、投資和創新,促進該國成為倡導全球自由貿易的開放外向型國家。英國政府明確表示,公司可免關稅把貨物輸入自由港,並加工為製成品。然後,公司可以選擇繳付英國關稅,在國內市場銷售製成品;或是不用繳付英國關稅,把製成品出口外銷。此外,當局還將設立特別海關區域,讓貨物可以通過簡化程序輸入英國。
2021年3月3日,英國財政大臣辛偉誠(Rishi Sunak)在預算案公布8個位於英格蘭的中標自由港名單,比政府原先預期的7個增加1個。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貿易與投資副總監紀立勤(James Gallagher)接受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專訪,分析英國的新自由港政策對兩地的貿易往來有甚麼短期和長遠影響,以及香港公司應如何準備,以充分把握相關機遇。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貿易與投資副總監紀立勤(James Gallagher)
陳:英國於1984年至2012年在全國設立了7個自由港,分布在利物浦(Liverpool)、南安普敦(Southampton)、蒂爾伯里(Tilbury)港、希爾內斯(Sheerness)港和普雷斯蒂克(Prestwick)機場等地,可是設立這些自由港的法例後來並沒有更新延續。為何現時重推這項政策?
紀:英國脫離歐盟讓我們有機會以不同的方式辦事。我們制訂出雄心勃勃的新自由港模式,讓全國各地的城鎮都可受益於各種新興的國際貿易良機,同時為一些以往被忽略的社區吸引新投資和創造職位。
除簡化海關程序外,我們的自由港還提供稅務優惠,以鼓勵私人商業投資;推動思慮周詳的規劃改革,以便利開展急需的建設;提供額外的特定用途資金改善自由港區域的基礎設施,以推動社區升級及增加就業機會。
因此,與以前的自由港計劃相比,新政策可謂積極進取得多。
在設計新自由港時,我們仔細研究了一些國際例子的優點,發現許多國際自由港都各有所長。考慮到英國的經濟發展成熟,以及政府訂下的遠大目標,我們最終認為必須打造一個切合國情的自由港計劃。
陳:這些自由港將發揮甚麼功能?它們在規劃上會有甚麼不同,又會側重哪些特定行業?例如曼徹斯特機場聚焦生物科學產業,提斯河谷(Tees Valley)則主力發展先進製造業之類?
紀:英國的自由港採用因地制宜和靈活的模式,把悉心制訂、覆蓋全面的稅務措施、規劃改革、支援服務和融資安排與海關區域結合起來,以應對並解決新挑戰。這些方針有助我們實現三大目標,即貿易、再生和創新。
自由港計劃是一項由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計劃。我們將積極發揮政府各部門的力量,確保自由港取得成功。舉例來說,這包括其他部門在不同範疇所作的投資,例如是發展再生能源領域、改善交通運輸服務和進行更廣泛的空間規劃,從而為新創造的職位提供住房。集各部門之力,博採眾長,自能水到渠成。
我們的工作重點在於鼓勵新投資項目,由此催生新的企業和經濟活動。此舉能為全國較落後的地區創造就業機會。我們還精心制訂稅務措施,以鼓勵投資和新的經濟活動。
在招標過程中,我們要求投標者說明他們能為需要升級的地區帶來甚麼裨益。所有地方經濟體或港口都各具特色,不盡相同。為實現自由港的目標,我們要求投標者仔細研究相關自由港的特點,充分利用其資產,揚長避短,並根據上述三大目標制訂增長策略。
為鼓勵區域發展和協調合作,英國的自由港模式不限於單一港口。基本上,每個自由港包含3個地理要素:
- 自由港外邊界(Outer Boundary):跨度可達45公里,比倫敦環城高速公路M25略短。外邊界理論上界定了自由港的外緣,但卻不是物理邊界,其實際用處是限制自由港內場地之間的最大距離。自由港邊界內至少包含1個海運、空運或鐵路港口,也可以有更多。
- 稅務場地(Tax sites):每個自由港最多可設600公頃、分為3處的稅務場地,作為稅務減免的適用範圍。
- 海關場地(Customs sites):沒有規模或數量限制,也不一定要設在港口內,但場地營運者必須妥善保護這些場地,例如設置圍欄。海關場地通常是大型倉庫、廠房,或是港口的一部分,為特殊海關程序和彈性關稅政策的適用範圍。
陳:隨著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爆發,供應鏈和價值鏈都出現了重大變化。你認為在脫歐及疫情過後,英國在擔當香港公司通往歐洲的門戶上,將會發揮甚麼作用?新自由港如何能更好地「鞏固英國作為對世界開放的外向型貿易國地位」?
紀:英中兩國皆在對方的市場擁有重大經濟利益。英國是中國第二大的歐洲投資來源地,也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直接投資目的地。英國與香港的貿易和投資聯繫更加密切,兩地在對方市場的資產較英國與中國內地之間多出超過1倍。英國是香港最主要的歐洲貨物來源地,即使在疫情期間,出口也錄得按年增長。一直以來,兩地都以雙贏為目標,在協調合作的基礎上,推動雙方經貿關係蓬勃發展。
疫情為全球貿易體系帶來新的挑戰和考量。現時,絕大部分國家都比以往更瞭解全球供應鏈的狀況,尤其是與重要醫療衛生物品有關的供應鏈。「供應鏈彈性」現已經成為新的流行語,具體趨勢包括回岸生產、增加本地庫存水平、採用分散供應商或生產基地的模式等。無論如何,變革已經開始,而自由港可對有意出口到歐洲其他地方的香港公司發揮重要作用。
退出歐盟後,我們重獲貿易政策的控制權,並敞開英國的每個角落,迎接世界各地的機遇。英國的自由港將成為國家的貿易、創新和商業樞紐,幫助我們與世界各地的新舊夥伴建立合作關係,並促進英國各地社區再生。自由港將吸引新的企業,把職位、投資和機遇分散到全國各地的城鎮,因此是我們實現願景,成為開放外向型貿易國的重要一環。
陳:自由港計劃為未來訂立了雄偉的願景,希望「培育快速發展的創新企業,僱用當地人從事體面、薪優、綠色的工作」,香港和國際貿易商可從中得到甚麼機遇?
紀:應對氣候變化是政府的當務之急,況且英國在引領國際間綠色復甦方面聲譽卓著。2019年,英國成為第一個通過立法目標、要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主要經濟體,並把2021年至2025年英國的國際氣候融資金額增加1倍至116億英鎊。
2020年,首相為推動綠色工業革命提出10點計劃,並宣布政府將不再為海外化石燃料能源業提供任何新的直接財政或推廣支持。
我們在離岸風能、智能能源系統、可持續建築、精密農業、綠色金融和電動車製造等領域同樣具備世界頂尖實力。
2021年3月上旬,財政大臣在國會發表的預算案演辭中,以提賽德(Teesside)自由港為例,說明我們的自由港與潔淨增長計劃可以並存發展。他明確指出,英國在離岸風能等創新產業上已擁有全球競爭優勢。當局正為新的港口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在提賽德和亨伯賽德(Humberside)建設新一代離岸風能項目,可為全國創造潔淨能源。因此,日後國際公司審視提賽德的發展時,將看到那裡的舊工業用地已被用作碳捕獲和碳儲存等功能,以推動更潔淨、更綠色的未來。這個自由港就在英國政府財政部附近,與英國基礎設施銀行之間也只需1小時的車程。
我所屬的英國國際貿易部致力為潔淨增長策略創造最大經濟價值。我們已設立潔淨增長組,以推行活動和目標,並積極在國內和國際層面推動疫後經濟復甦,朝著更公平、更綠色、更具抗逆力的方向進發。
英國一直期望把價值觀宣揚到全球各地,離開歐盟後,我們仍會繼續這些工作。我們堅持恪守自身的高環境標準,並希望與香港夥伴合作,在兩地市場推動潔淨增長。
陳:你認為在成功實施自由港策略方面,香港貿易商和投資者可以擔當甚麼角色?
紀:香港公司在這方面擔當重要角色。舉例,和記港口擁有英國的菲力斯杜(Felixstowe)港和哈爾威治(Harwich)港,兩者都已中標,日後將發展成東自由港(Freeport East)。
東自由港將成為英國面向全球的高科技國際自由港,擁有自己的5G網絡,估計可創造13,000個職位。
東自由港連接英國往返遠東的主要貿易路線,以及往來北歐的主要貨運通道,是兩者的重要交匯處,也可作為絕佳範例,展示自由港如何能把香港與英國,進而與歐洲其他市場連接起來。
其他香港公司和投資者可以投資其他自由港,並受惠於各自由港所提供的優勢。英國與香港的貿易和投資多年來一直相當成功,港商可以此為基礎向前發展。2020年,英國與香港的貿易依然強勁,總值約為157億英鎊,相當於2019年的水平,在疫情下可謂相當不錯。
香港是英國的全球第12大貿易夥伴,佔英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近5%。英國國際貿易部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設有大型辦公室,我和同事們都很想聆聽香港貿發局成員的意見,共同探討脫歐和疫情過後的合作潛力。
- 西歐
- 香港
- 英國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