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創在香港: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概況
2021年2月4日
初創企業被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全球各經濟體爭相培育獨角獸企業,推動新經濟發展。根據投資推廣署進行的《初創企業統計調查》,香港的初創企業數目於過去數年持續錄得強勁增長。2020年,本地初創企業較2018年增加28%至3,360間,僱用10,688人。初創企業涵蓋的行業廣泛,以金融科技、電子商貿/供應鏈管理/物流科技、專業或顧問服務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
本地初創生態系統持續成長,然而整體表現似乎仍然有改善的空間。根據兩份分別由初創企業調研機構Startup Genome和StartupBlink發布的全球初創生態系統報告,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排名均落後於亞洲其他地區和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東京、新加坡、首爾、班加羅爾等。
報告 |
亞太區初創生態系統首5名 |
|
| ||||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
|
StartupBlink《2020年初創企業生態系統排名報告》 |
北京 |
上海 |
班加羅爾 |
新德里 |
東京 |
… |
香港(36) |
Startup Genome《2020年全球初創企業生態系統報告》 |
北京 |
上海 |
東京 |
新加坡 |
首爾 |
... |
香港(29) |
Startup Genome《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報告》 |
新加坡 |
北京 |
上海 |
香港 |
孟買 |
|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 |
新加坡 |
韓國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日本 |
|
|
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 |
台灣 |
韓國 |
日本 |
新加坡 |
澳洲 |
… |
香港(26) |
註:括號內數字為全球排名。 資料來源:StartupBlink;Startup Genome;世界經濟論壇 |
為深入瞭解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情況,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向本地初創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1。本系列文章總結研究所得,並根據美國麻薩諸塞州巴布森學院的創業生態系統模型中提出的六大創業要素,包括文化、政策、人才、支援、資本和市場,分析香港初創生態系統的優勢和弱點,並得出以下觀察。
創業文化漸趨濃厚
近年,香港政府積極推動創科發展。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於5年內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加倍,由0.73%增加至1.5%,又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2018-19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聚焦四大範疇,包括金融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香港政府在加強創科發展方面至今投放的資源超過1,000億港元,銳意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制度和加強科普教育。
是次調查的受訪者有感香港政府開始重視創科,為本地初創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支援,同時樂見社會的創業氣氛漸趨濃厚。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初創生態圈不乏年輕且高學歷的創業者。部分受訪者更是於大學讀書時期已經參加創業比賽,甚至於畢業前就已經投入創業。
綜觀香港的創業環境,本地初創生態系統中各持份者發揮各自角色和功能:兩大創科孵化器香港數碼港和香港科技園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和其他支援;本地大學為業界提供學術支援;創業社群組織各類型交流活動助建網絡;投資推廣署和香港貿發局等公營機構向外推廣本地創科成果。
政府政策應進守得宜
各地政府在推動初創生態系統成長方面均扮演關鍵角色。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20年全球初創企業生態系統報告》中指出,北京的初創生態系統優勢之一在於政府的支持,為初創企業吸引私人資本,以及減低其借貸成本。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尤其亮眼,吸引9,000間科技公司進駐。新加坡則透過StartupSG,整合眾多創業資源,為當地初創生態系統各持份者(包括創業者、孵化器、投資者等)提供支援。其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積極為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提供早期資本,2020年推出「金融領域科技和創新計劃」優化版(Financial Sect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cheme 2.0),承諾於未來3年向國內的金融科技業再提供2.5億新加坡元(1.9億美元)資金,讓新加坡躋身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第四位。
本地初創受訪者同樣強調政府角色的重要性,期望香港政府繼續為本地初創企業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其中,政府的工作程序和法規不時因不合時宜和欠缺彈性而為人詬病。初創企業講求創新,往往打破一般行業生態,更有機會牴觸現有法例。例如,有受訪企業便曾經因在工廠大廈發展室內農業,被票控不合法改變工廠用途。另外,有受訪者向政府引薦創科產品或者提出政策建議時,時常因為未有先例可循而遲遲未有收到政府的答覆。本地初創企業須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與政府各部門周旋,然而創科須迅速回應市場需求,如何於政策創新與監管中取得平衡,將直接影響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持續提升人才技術水平
香港具備亞洲領先的教育水平,本地大學屢居世界前列,在QS世界大學排名2021,共有5間大學打入世界100強,為本地初創生態圈提供人才。在這次調查中,九成受訪本地創業者為大學畢業生,當中超過一半甚至已經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
位列世界100強的大學數目 |
位列世界100強的香港院校 | ||
中國內地 |
6 |
#22 |
香港大學 |
韓國 |
6 |
#27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 |
5 |
#43 |
香港中文大學 |
日本 |
5 |
#48 |
香港城市大學 |
新加坡 |
2 |
#75 |
香港理工大學 |
馬來西亞 |
1 |
|
|
台灣 |
1 |
|
|
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2021 |
然而,雖然香港具備一流的教育設施和培訓資源,但初創企業對本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滿意度仍然略低,34%受訪者表示聘請合適的人才為公司現時面對的首三大挑戰之一。一方面,有受訪企業認為本地大學畢業生不太願意放棄穩定的職業生涯,以投入初創圈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受訪者提到,香港作為地區商業樞紐,於商業人才的培育遠遠超過技術發展,以致科技人才供不應求。不過,近年政府開始重視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科)教育,並於2020年推出「創科實習計劃」,鼓勵STEM學生體驗與創科相關的工作,將有望提升本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
除此之外,本地人才成本高昂也增加本地初創企業營運的困難。調查結果顯示,員工薪金為初創企業的主要開支,平均佔營運開支四成。相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香港人力資源成本較高。根據《深圳統計年鑒2020》,2019年在深圳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僱員年平均工資約17.8萬元人民幣,即每月約1.5萬元人民幣(以當年平均匯率計價約2,150美元)。而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在本地從事專業、科學及技術活動的僱員,每月工資水平中位數達2.4萬港元(約3,100美元)。雖然兩組數據採用了不同的編製方法和統計概念,不能作直接比較,但一定程度上反映深港兩地工資水平的差異。
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和鼓勵本地研發活動,自2018年起,創新科技署以先導形式推出為期5年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為聘請和培訓創科人才的企業提供津貼。然而,計劃已推行數年,仍然有不少受訪初創企業表示,因成本或技術水平問題,已經將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部分轉移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反映現有的科技人才培育措施與本地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缺口。考慮到初創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宜適時加強本地人才培訓,同時吸引海外專才,以提升本地勞動力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預防人才流失。
增加私人資本市場的投入
本地初創企業特別欣賞兩個由科技園和數碼港負責營運的政府資助創業培育計劃,兩者分別向每家初創企業提供860,000港元至 600萬港元和500,000港元的資助。不少受訪者從中得到全面支援,包括金錢資助、市場推廣、商業配對等,然而受惠企業只屬少數。近年社會創業風氣盛行,市場對創業培育計劃需求上升,成功率則逐年下降。根據立法會秘書處整合的數據,科技園創業培育計劃的申請成功率,由2015/16年度的48%,下降至2018/19年度約30%。數碼港曾於2016年將名額加倍,但2018/19年度的申請成功率仍然只有16%。
初創企業創業初期須消耗大量資本,獲取早期資金對公司發展尤其重要,未能參與培育計劃的企業須透過私人資本市場募集創業資金。然而,是次調查反映,只有少數本地初創企業能夠於創業初期成功從私人市場集資。有受訪者表示,本地市場缺乏活躍的天使投資者,須轉移尋找海外投資者。不過,即使遇到有興趣的投資者,也可能因投資金額遠超過公司規模,難以達到投資者收益目標而告吹,增加初創企業集資的困難。因此,隨著本地創業生態漸趨蓬勃和多元,政府宜適時增加對初創企業的資金支援,同時制訂政策吸引國際投資者、孵化器對本地初創生態圈的投入。
專業服務支援須更靈活
相對於資金幫助,不少初創企業更期望市場可以提供更多非金錢的支援。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現時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取得客戶信任,本地社會對創科多抱質疑的態度,反映香港政府和公營機構帶頭支持本地初創企業的重要性。有受訪者舉例指,科技園和數碼港的培育公司更容易申請銀行服務。另外,也有初創企業表示,與大學合作一同申請政府資助,其審批過程更順暢和快速。
政府和公營機構可透過現行的「公營機構試用計劃」,以及盡快審視採購制度,率先採用本地創新產品和服務,藉以增加社會對創科的信心,為本地初創企業提供更多機會。「科技券」計劃資助本地企業和機構採用科技服務和方案,也令不少企業受惠。然而,受訪者期望政府可以進一步簡化申請程序,縮短處理申請的時間,相信將大大提高計劃效益。
現時,本地市場的專業服務種類繁多,涵蓋的範疇廣而深,會計、法律、顧問服務等一應俱全。不過,初創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本地專業服務支援的靈活性仍有待提高。以檢測服務為例,香港擁有健全及獲國際認受的認可制度,然而固有的測試框架未必適用於創新產品。根據受訪者的經驗,本地度身訂造的測試服務成本高且需時長,無奈須尋求海外的解決方案。另外,市場上的專業服務和募資機會集中於支援新興行業,如金融科技、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等。以「創新及科技基金」為主幹的政府支援也以科技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不利初創生態圈多元發展。
不少受訪者更反映,於培育計劃畢業後,市場始終缺乏長遠支援,直接影響到初創企業的存活率。創新科技署作為推動本地創科發展的統籌部門,政府宜持續強化其職能,集中資訊和整合創業資源,為初創企業消除創業歷程上的障礙。
香港為開拓海外市場的跳板
本地市場規模較小,拓展海外市場版圖往往是初創企業成功的指標。幸而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平台,連繫海外市場的能力獲得受訪者的肯定。公司訪問中,有內地創業者正正被香港的營商環境和市場便利性所吸引,因而來港發展並把總部設於香港。本地初創企業須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積極向外擴展業務,透過參加交流活動認識海外市場的情況。政府和相關機構繼續組織本地企業參加國際展覽,向海外推廣本地創科成果。透過宣傳成功的企業案例,吸引國際投資者、創業者和其他持份者進入本地市場,將有助帶動本地初創圈成長。
總括而言,香港初創生態系統逐漸成形,受訪者平均給予6.52分(滿分為10),整體滿意度屬中上水平。各持份者須繼續互相協調,瞭解本地初創企業的需求,完善香港的創業環境。不過,相對於亞洲其他地區,本地創業文化明顯有待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多嘗試採納創科產品和服務,對初創企業而言是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新冠肺炎疫情下,三分之二(66%)企業認為疫情對他們的業務帶來負面影響。然而,本地初創企業發揮創業精神,不少受訪者因應市場環境轉變,轉而發展防疫相關產品和服務,又調整產品時間表。傳統的營運模式受衝擊,本地企業也積極尋找新商機,應用科技尋找出路。疫情無疑打擊本地經濟,但同時加速新舊經濟融合,期望各持份者可以繼續支持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發展,加上初創企業自身的努力,成功把握疫後「新常態」的發展機遇。
1 有關是次調查背景,請參閱本文附錄。
附錄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6月至7月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259間在香港成立少於8年、以香港為公司總部的初創企業,瞭解本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表現,以及業界對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的看法,期間與25個不同持份者進行深度訪談作重點案例分析。是次研究涵蓋本地初創圈的主要行業,包括生物科技及保健、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創新服務、新經濟和新零售。
問卷調查受訪初創企業背景
所屬行業 |
佔比 |
生物科技及保健 (包括生物科技、食品科技、健康與醫療、可持續科技 / 綠色科技) |
19% |
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 (包括資訊、電腦及科技和相關硬件製造,如物聯網、3D打印、穿戴式裝置) |
24% |
創新服務 (包括設計、專業或顧問服務、數據分析) |
27% |
新經濟 (包括金融科技、機械人 / 智慧製造、智慧城市) |
18% |
新零售 (包括電子商貿、物流科技、供應鏈管理、零售科技) |
13% |
現時業務階段 |
佔比 |
種子期 – 公司開始推廣及銷售產品 |
55% |
成長期 – 公司在市場開始有影響力、改善業務流程及增加招聘 |
41% |
成熟期 – 公司快速發展,有穩健流動資金及盈利 |
4% |
公司正在籌劃上市 / 收購 |
0% |
成立年期 |
佔比 |
5 – 8年 |
20% |
3 – 4年 |
43% |
少於2年 |
37% |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