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創在香港:創業生態系統的優勢和弱點
2021年2月16日
香港政府大力發展創科,為初創企業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是過去數年的政府施政重點之一。現屆政府循八大方向加強創科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制度和加強科普教育。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中,就本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表現,向本地初創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1。是次研究希望從本地初創企業的角度,審視現行創科措施能否滿足市場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滿意香港政府現時為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幫助,相反私人市場欠缺募資機會。香港連繫海外市場的能力獲得受訪者的肯定,不過本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則略為遜色。總括受訪者對各項要素的評價,新興行業對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的滿意度較高。
難以取得客戶信任
根據調查結果,本地初創企業的創業資金由數十萬至數百萬港元不等。不少創業者透露,創業初期近乎零收入。是次調查中,由於八成受訪企業成立不多於5年,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為消耗資本的時期,最多(26%)受訪者認為擁有足夠的資金來源是推動初創企業業務發展最關鍵的條件。
不過,初創企業旨在提供創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不同企業的業務性質大不同,推動企業成長的有利因素始終視乎其所在的行業而略有分別。例如,新零售(33%)和創新服務(20%)特別注重擁有廣闊的客戶網絡。至於對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包括生物科技及保健初創企業(20%)、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16%)和新經濟(15%),持續創新則是不可或缺。
初創企業業務性質 |
推動初創業務發展最重要的條件 |
企業目前面對最大的困難和挑戰 | ||
生物科技及保健 |
足夠的資金來源 |
20% |
提升技術 |
33% |
持續創新 |
20% |
贏得客戶的信任 |
12% | |
培育人才團隊 |
20% |
市場競爭激烈 |
10% | |
|
|
營商成本增加 |
10% | |
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 |
持續的技術升級 |
34% |
提升技術 |
16% |
足夠的資金來源 |
26% |
市場競爭激烈 |
15% | |
持續創新 |
16% |
贏得客戶的信任 |
11% | |
|
|
尋找投資者 |
11% | |
創新服務 |
足夠的資金來源 |
28% |
市場競爭激烈 |
20% |
廣泛的客戶群 |
20% |
營商成本增加 |
17% | |
持續創新 |
10% |
資金不足 |
17% | |
新經濟 |
足夠的資金來源 |
26% |
市場競爭激烈 |
15% |
持續創新 |
15% |
營商成本增加 |
15% | |
培育人才團隊 |
15% |
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所區別 |
13% | |
堅持企業家心態 |
15% |
|
| |
新零售 |
廣泛的客戶群 |
33% |
贏得客戶的信任 |
21% |
足夠的資金來源 |
30% |
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所區別 |
21% | |
堅持企業家心態 |
12% |
市場競爭激烈 |
12% | |
市場資訊具透明度 |
12% |
|
| |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初創調查2020 |
問及香港初創企業目前面對的困難,受訪者普遍認同市場競爭激烈有礙企業的成長,調查中涵蓋的行業均視之為他們現時面對首三大挑戰之一。另外,不少(39%)初創企業反映難以取得客戶的信任。其中,牽涉私隱問題的創新科技特別容易受社會關注,本地消費者會格外小心選用相關產品和服務。本地初創企業Dayta AI利用人臉探測技術和人工智能分析消費者特性和行為,協助客戶改善營銷策略。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屠厚鈞指出,縱使其技術符合全球多國私隱條例,仍無法輕易消除客戶的疑慮,本港企業對他們的產品接受程度不高。除此之外,受訪者相當關注本地營商成本不停上漲(37%)、未能聘請合適的人才(34%)、資金不足(31%),以及難以尋找投資者(28%)。
香港初創生態系統
創業路上面對各項挑戰和困難,調查請受訪者對香港初創生態系統各項要素的表現進行評分,希望找出香港作為初創基地的優勢和弱點,從而瞭解本地初創企業的需要。評分設定為1至10分,1分代表最不滿意,10分代表最滿意。各項要素分別歸納為三大類別:資助與支援、市場進入便利度和社會基礎條件。
資助與支援
現時政府對推動本地創科發展提供的支援以創新科技署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為主幹,當中涵蓋不同範疇,包括支持研究及發展、支援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動科技應用、培育人才等。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對香港政府為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幫助感到滿意,一半受訪者給予7至10分的水平,平均得分為6.31 (滿分為10)。在公司訪問中,受訪者普遍有感近年政府對本地初創企業的支援有所增加。然而,資助申請審批過程仍然過於繁複和冗長,初創企業未必有充足的資源應對,受訪者希望政府可以進一步簡化申請程序和時間。
初創企業對政府提供的非金錢支援的滿意度較低,平均得分為6.1。調查結果反映,本地社會對創科的看法偏向保守,創業初期難以取得客戶的信任。受訪者期望政府擔當先導者的角色,多使用本地創科產品和服務,藉以增加社會的信心和推動科技應用,同時為初創企業提高知名度。
相對於政府,私人市場於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的投入度較低,不論是金錢上的資助,抑或非金錢上的支援,分別得分5.99和6.05,為各項要素中得分最低。不少受訪者特別提到在本地市場上尋找天使投資者甚為困難,一來企業不屬新興行業或科技行業(如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二來投資者希望投放的投資額相對於公司規模過於龐大。因此為數不少的初創企業在成功賺取盈利之前,多以個人儲蓄、政府資助和銀行貸款為營運公司的資本。
至於學術界與初創企業之間的聯繫和合作(6.26),則視乎企業的業務性質。本地醫療設備開發商倍靈科技首席執行官梁立慧分享曾經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功獲取產品的臨床測試數據。至於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行業,例如新零售、創新服務等,這一環節於創業歷程的重要性則相對不太重要。
市場進入便利度
本地初創企業最欣賞香港連繫海外市場的能力,平均得分為6.48 (滿分為10)。透過科技園和數碼港的創業培育計劃,本地初創企業得與海外買家聯繫。另外,企業參加香港貿發局舉辦的海外考察團,從而認識海外市場的最新發展。拓展市場版圖為初創企業成長的重要里程碑,連繫海外市場的能力為香港發展為初創基地奠定基礎。
相對於連繫海外市場,初創企業對於香港在連繫內地市場的能力方面滿意度略低,平均得分6.29,出乎意料。問及初創企業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時遇到的困難和障礙,43%受訪者有感內地的體制(包括稅務、法律制度等)與香港有異,另外39%受訪者擔心市場行情充滿不確定性。調查結果反映政府須積極向企業解釋各大灣區城市政策的差異,增加本地企業走進大灣區的信心。(有關香港初創企業對大灣區的看法,請參考《初創在香港: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
另外,初創企業認為本地初創生態系統有助創業初期獲取新客戶,平均得分6.35。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平台,匯聚全球各地企業、買家和貿易商,一向是國際品牌進軍亞洲市場的起點。對於初創企業,本地市場是測試新產品和新服務的理想基地。除此之外,有生物科技企業表示,標榜「香港製造」的醫療及保健產品更有助品牌獲得海外客戶的信心。
社會基礎條件
初創企業著重創新,較傳統企業更重視知識產權。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初創企業滿意香港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平均得分為6.76 (滿分為10),於各項要素中得分最高。有受訪者提到,香港的知識產權證明為中英文雙語,適用於本地及海外市場,而且申請費用便宜、過程簡單,在公司訪問中初創企業未有對本地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表達不滿。
受訪者普遍認為,相對於其他亞洲市場,包括中國內地、台灣、東南亞地區等,本地社會對採用創新產品和服務似乎更偏向保守。不過,隨著近年社會創業風氣改善,加上政府的「科技券」、「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等,促使本地市場更接納創科,本地科技應用一環平均得分6.49。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業對本地科技應用有不同的評價,71%生物科技及保健企業在這一範疇給予7至10分的水平,至於新零售和創新服務企業,相應百分比分別只有45%和42%。
另外,本地專業服務對初創企業的支援充足,平均得分6.4。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為香港四大主要行業之一,貢獻本地生產總值超過十分一,超過500,000從業人員為本地及跨國企業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會計、法律、顧問服務等。然而,本地專業服務涵蓋範圍廣而深,靈活性卻有待提高。柏橋生物科技技術總監蔡崢鳴提到,曾經計劃在本地建立實驗室養蚊為驅蚊產品進行測試,可惜本地測試服務靈活性低且成本高、時間長,最終逼不得已尋找海外的解決方案。另外,乘勢轉機聯合創辦人何耀東和張冠偉亦曾經耗費大量時間,在本地市場尋找合適的律師事務所為他們的投資科技平台專利申請提供報價。
本地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則略為遜色,平均得分6.27。本地電子商貿公司Starlity創辦人李子彥提到,香港於商業人才的培育比技術發展高出好幾倍,導致本地專才供應不足,而聘用海外人才的申請手續亦相當繁複。另外,由於人才成本高昂,部分受訪初創企業已經將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部分轉移到大灣區內地城市。
新興行業滿意度較高
總括而言,香港初創企業大致滿意本地初創生態系統,平均得分為6.52 (滿分為10),整體滿意度屬中上水平。當中,有一半受訪者給予7至10分,只有11%受訪者給予1至4分。新興行業如生物科技及保健業、新經濟和新零售相關行業對香港初創生態系統滿意度較高,分別給予6.98、6.78和6.64,均高於整體平均分(6.52)。非新興行業的滿意度則較低,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和創新服務,分別給予6.5和5.99,低於整體平均分。
至於本地初創生態系統的各項表現,受訪者對於社會基礎條件滿意度最高,其次為市場進入便利度。初創企業普遍認為,本地初創生態系統在資助與支援方面的表現較為遜色。相對於金錢上的支援,初創企業更樂見政府和私人市場的非金錢支援,包括市場推廣,多使用本地創新產品和服務,有助香港初創生態系統,渡過新冠肺炎疫情的難關,更有利長遠茁壯成長。
1 有關是次調查背景,請參閱本文附錄。
附錄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於2020年6月至7月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259間在香港成立少於8年、以香港為公司總部的初創企業,瞭解本港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表現,以及業界對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的看法,期間與25個不同持份者進行深度訪談作重點案例分析。是次研究涵蓋本地初創圈的主要行業,包括生物科技及保健、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創新服務、新經濟和新零售。
問卷調查受訪初創企業背景
所屬行業 |
佔比 |
生物科技及保健 (包括生物科技、食品科技、健康與醫療、可持續科技 / 綠色科技) |
19% |
資訊科技與硬件製造 (包括資訊、電腦及科技和相關硬件製造,如物聯網、3D打印、穿戴式裝置) |
24% |
創新服務 (包括設計、專業或顧問服務、數據分析) |
27% |
新經濟 (包括金融科技、機械人 / 智慧製造、智慧城市) |
18% |
新零售 (包括電子商貿、物流科技、供應鏈管理、零售科技) |
13% |
現時業務階段 |
佔比 |
種子期 – 公司開始推廣及銷售產品 |
55% |
成長期 – 公司在市場開始有影響力、改善業務流程及增加招聘 |
41% |
成熟期 – 公司快速發展,有穩健流動資金及盈利 |
4% |
公司正在籌劃上市 / 收購 |
0% |
成立年期 |
佔比 |
5 – 8年 |
20% |
3 – 4年 |
43% |
少於2年 |
37% |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