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創故事:初創培育計劃孕育本地設計品牌
2020年12月21日
創意產業被視為推動經濟持續成長的動力之一。為培養及推動香港設計師創業,香港政府資助香港設計中心,成立兩個創業培育計劃—「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簡稱 DIP) 和「時裝創業培育計劃」(簡稱FIP),為設計初創企業提供市場推廣和配套支援,支持本地設計生態圈成長。培育計劃總監陳昌琪分享香港設計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與業內不同持份者互相配搭,從而讓本地設計公司在香港初創生態圈得以健康成長。
培育本地時裝及設計品牌
DIP自2006年啟動,旨在為設計初創企業在其業務發展的早期階段提供硬件和軟件支持。截至2019年底,已經成功培育了263家本地設計初創企業。香港設計中心同時支援本地新晉時裝設計師品牌,在 2016年推出FIP,專門培育具潛質的時裝設計師。截至2019 年底,計劃已經取錄了共15 個時裝設計師品牌。每名DIP培育者預期在兩年內畢業。培育公司在整個培育期中享受高達50萬港元資助和各種支援服務,包括:
- 免費及優惠工作空間
- 營運、市場推廣及業務發展的資金資助
- 24x7全天候開放商務中心支援,提供會客室、共用辦公室設備等
- 各項培訓活動提供商業知識增潤
- 來自不同界別的導師會為培育公司在商業營運及設計意念上提供指導
- 參與對外推廣項目,提供市場營銷和推廣、合作的機會
另外,培育計劃為培育企業提供長遠支持,企業完成兩年培育期後仍然可以得到硬件和設備(例如雷射切割機、UV印刷機、攝影工作室等)支援。陳昌琪強調:「設計業講求創意,營運模式和產品變化多端,培育計劃為設計初創企業提供支援,同時會盡量為設計師保留靈活和自主性,每每以設計師的設計意念為發展首要考慮。」
香港設計業的發展趨勢及需求
陳昌琪表示,設計創業培育計劃已經推行多年,涵蓋範圍十分全面且運作成熟。為配合行業發展趨勢,香港設計中心近年不斷調節計劃的營運模式和程序等。每年收到的申請數目大致平穩,主要來自時裝設計企業,其次是產品設計。近年,數碼設計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及視覺及空間藝術開始流行,相關初創企業數目有明顯增長。
初創企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來源支持業務發展,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的特色是把資金幫助分成硬件和營運兩方面,以鼓勵培育公司有效分配資源,確保該計劃全面協助參加者。陳昌琪解釋,科技初創企業需要在研發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而設計公司的資金則大多花在市場營銷和公關方面,因此培育計劃的資金分配是根據本地設計業界的需求度身而設。
資金以外,設計初創企業需要補充業務經營上的專業知識。陳昌琪表示,一般而言,設計師具備專業知識,而且對他們的產品充滿信心,但須加強在營運方面的培訓。為幫助設計從業員在創業初期奠定穏健基礎,培育公司必須參加為期7天的業務知識豐富課程。香港設計中心邀請國際和本地業務合作夥伴為培育公司提供專業指導,這些課程深受參加者歡迎。此外,培育計劃還會定期組織研討會,為初創企業與業界組織、學術機構、天使投資者、專業團體和商業夥伴等提供平台,爭取合作機會。
另外,陳昌琪發現設計初創企業一般擔心投資者會干預設計意念並破壞品牌。因此,DIP會為培育公司提供眾多投資者配對及各項集資活動,部分企業更會利用一些海外資金眾籌平台尋找投資者以增加成功機會。
本地設計業生態發展全面
陳昌琪認為,就本地設計業現時的發展,整個初創生態系統中的資源分配甚為理想,各持份者互相配合、各司其職,在不同階段扶持本地設計業。香港設計中心一直專注於培育設計及時裝初創企業,其角色十分鮮明。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香港理工大學則推行不同課程,提供人才教育培訓。課程內容與時並進,亦會不時開發新課程(如媒體設計)以滿足市場發展趨勢。在研發方面,香港理工大學旗下的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得到政府創新科技委員會資助,透過科研發展提升本地紡織及時裝行業生產附加值,提高行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香港貿發局及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 (FFF)積極協助本地企業向外推廣。後者以會員制形式提供工作室作本地設計師交流、合作的平台, 亦定期舉辦業界講座及挑選設計師到海外參展,擴闊視野。陳昌琪期望各持份者之間能保持緊密的溝通,加強合作,共同探索如何進一步整合所有資源,相信定能促進本地設計初創企業的持續增長。
未來挑戰與機遇
展望未來,如果政府的發展政策沒有明顯變化,時裝和產品設計將繼續是本地設計業的主流。本地設計師確實有將品牌推廣到法國、英國和日本等海外市場的願景,然而設計初創企業須提升本地品牌在國際的知名度。就此方面貿發局也有提供適切的支援,然而相對其他貿易產品,市場上針對設計業的展覽、交流機會相對較少,希望未來政府能更多關注業界的需要。
另外,生產成本持續上升也是本地創業者面對的一大難題。由於香港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本地設計初創企業多依賴內地的製造商,特別是鄰近的珠三角地區,以易於監督生產過程。不過,考慮到初創企業的產量不高,要滿足內地廠商的最小訂貨量(minimum order quantity, MOQ)並找到可靠的合作夥伴毫不容易,一些創業者唯有負擔更高成本,在本地少量生產。
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陳昌琪未有得悉與設計行業相關的具體政策和規劃。她坦言,香港設計初創公司在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似乎與其他內地城市沒有顯著分別,市場上缺乏誘因吸引業界進一步擴展到大灣區。面對規模龐大但不熟悉的消費市場,部分本地設計業界會感到無從入手。她期望香港政府擔當協調者的角色,整合市場資訊和資源,提高透明度,增強業界拓展內地市場的信心。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設計服務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