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內地與東盟的經濟聯繫:香港的服務樞紐定位
2020年11月17日
香港多年來一直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商業和貿易中心。本港有9,000多家外國公司,當中很多都在港建立各項策略功能,包括銷售、營運、研發、分銷、地區總部及企業財政中心等。香港的地理位置優越,處於中國內地及東盟各國之間,隨著內地與東盟的經貿往來日趨頻繁,本港正是十分適合發展成為核心商務平台。同時,香港也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有能力提供金融、法律等各種各樣的專業服務,支援企業發展跨區域業務。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早前進行一項調查1,請受訪者就他們的內地與東盟業務,評價香港在提供所需專業服務方面的表現。整體而言,受訪者大致滿意香港的金融及法律服務,認為本港的市場發展成熟、覆蓋全面,且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多元化。不過,受訪者對本港培育初創企業的能力略感失望,而政府的支持及激勵措施不足是主因。
享譽全球的金融平台
香港是國際著名的頂尖金融中心。雖然現時環球經濟正面對嚴峻挑戰,但香港仍是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中心,且截至2019年底,本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資產總值也排名亞洲第二。是次調查聚焦內地與東盟業務,受訪者要對香港作為金融平台的表現評分。評分設定為1至5分,1分代表最不滿意,5分代表最滿意。雖然大部分受訪者認同在港營運的成本不菲,但他們都對區內業務在港獲得的金融服務整體質素感到滿意,平均得分為3.9 (滿分為5)。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香港的金融市場成熟全面,令人印象至深。具體而言,商家可在港參與國際金融市場(4.24),而本港也雲集眾多國際金融機構(4.21),並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4.12)。一位國際顧問公司合夥人在訪談中讚賞香港,指本港擁有「大量創業投資及私募基金」,是絕佳的集資地。
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蓬勃,無疑是另一項獨特優勢,也是本港較區內其他金融中心更為突出的地方。香港的人民幣清算和結算(3.9)高效可靠,金融產品及銀行服務種類繁多,提供大量的人民幣融資及投資機會(3.77)。
SHOPLINE總經理韋百濤說:「香港在培育區內電子商貿初創企業方面具備良好基礎,例如融資平台、人才及文化等。」SHOPLINE特別運用香港作為融資平台,支持其在亞洲其他市場的發展,以嘗試建立海外業務。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平台的表現 |
評分 | |
整體評分 |
3.90 | |
金融基建 |
資金自由流動和開放的投資體系 |
4.09 |
明確且與時俱進的金融監管 |
3.84 | |
稅務激勵 |
3.73 | |
金融和專業服務人才的供應 |
3.97 | |
金融市場成熟度 |
緊密聯繫國際金融市場 |
4.24 |
國際金融機構集聚 |
4.21 | |
多元化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 |
4.12 | |
市場流動性 |
4.09 | |
融資便利性(例如首次公開招股) |
4.02 | |
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
人民幣清算和結算 |
3.90 |
多元化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和銀行服務 |
3.77 | |
市場動態 |
金融科技發展和創新 |
3.28 |
香港在「一帶一路」中扮演的角色 |
3.49 | |
註:受訪者就各項因素評分,1分代表最不滿意,5分代表最滿意。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 |
不過,考慮到「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發展策略持續推進所帶來的機遇日增,以及區內其他金融中心構成的激烈競爭,受訪者認為香港的金融市場必須趕上區內發展。
在深入訪談中,受訪者建議香港與內地及東盟有關部門商討,為跨境資金流動開通更多渠道。例如,香港與內地若能互相開放客戶群,將有助香港的金融服務供應商進一步深入國內市場。東盟市場方面,香港可透過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及其他聚焦金融領域的協定,加強與區內各地金融市場的聯繫。
同時,受訪者也期望大灣區及東盟的金融行業監管規例可進一步協調和融合。他們認為,在區內建立暢通的銀行體驗將尤其重要,包括可輕鬆開立及操作銀行賬戶,以及標準的合規規定,例如跨境的「認識你的客戶」(KYC)程序。
最後,受訪者指出,科技進步料將為金融業帶來重大變革。香港應優化資源,推動本地的金融科技應用,以強化作為首選金融服務供應地的優勢。香港若可建立一個健全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從早期初創企業、國際科技公司以至公營機構都包含其中,不但可做好準備,繼續發揮向來擅長的前線服務職能,更可建立原型開發等製造業實力。
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服務
對於經營跨境業務的公司而言,由於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存在差異,法律問題往往尤其棘手。香港的法律專業人士不僅熟悉本地法律制度,對其他普通法司法管轄區同樣甚為瞭解,在提供國際法律意見方面經驗豐富。正因如此,對於較不熟悉外國法制、貿易結構及商業規則的內地企業來說,香港是解決問題的好幫手。另外,香港的法律從業員可以中英雙語溝通,內地客戶與他們合作,在時間及成本方面都更具效率。
故此,香港十分適合作為內地與東盟業務的法律服務平台,是次調查中的平均得分為3.79 (滿分為5)。其中,受訪者特別欣賞本港雄厚的法律專業人士及人才庫(4.02分)。全球百大律師事務所中,超過一半在港設有辦事處。區內一家著名金融機構的執行董事談及其親身經驗:「香港雲集世界各地的律師,其法律服務業可為客戶提供周全的解決方案。」
受訪者也認為,香港的法律制度發展成熟,可為他們處理跨境法律問題,其優勢在於一貫良好的法律公正(3.97分)、針對法律人士專業性的有效管理(3.96分),以及多元化法律服務(3.93分)。一家頂尖金融機構的董事表示,香港是「中國及東盟各方解決商業爭端的首選地點,因為其法律制度的公信力高,調解、仲裁及裁判服務具成本效益,且高效可靠」。
Essendant總經理Eddy Wong指出,香港擁有高透明度的法律及稅務制度,是個十分出色的核心商務平台。他說:「香港和區內很多其他城市的不同之處,是其深深明白程序合規的重要,商業流程極為嚴謹,同時不會忽略出品、產品及服務的質素。」
香港作為法律服務平台的表現 |
評分 | |
整體評分 |
3.79 | |
市場環境 |
法律專業人士和人才的供應 |
4.02 |
市場動態 |
與內地和東盟緊密的經濟夥伴關係,可進入當地的法律服務市場 |
3.75 |
政府支持和激勵 |
3.47 | |
配合市場新需求的法律改革 |
3.46 | |
法律體系成熟度 |
穩健獨立的法律體系 |
3.86 |
一貫良好的法律公正 |
3.97 | |
針對法律人士專業性的有效管理 |
3.96 | |
法律服務 |
穩健的知識產權保護 |
3.82 |
針對國際糾紛可使用的糾紛調解服務 |
3.75 | |
多元化法律服務 |
3.93 | |
針對中國內地法律提供法律建議的能力 |
3.72 | |
註:受訪者就各項因素評分,1分代表最不滿意,5分代表最滿意。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 |
儘管如此,很多受訪者都認為,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香港政府的支持及激勵措施(3.47)以及法律改革的步伐(3.46)均令人失望。一位受訪者指出:「香港一些法例並不切合各商業領域的最新發展,尤其是當涉及新技術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爭端解決服務的需求預計將不斷增加,受訪者期望政府可鼓勵及吸引內地及海外企業善用香港作為爭端解決中心。其中,港府若可與相關國家部門及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將有助推廣本港的法律及爭端解決服務。
為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亞洲領先法律服務平台的競爭力,受訪者希望本港可鼓勵法律服務業使用人工智能及其他新興科技。一家保險科技公司的行政總裁在訪談中強調:「香港的法律服務要適應不斷演變的新經濟模式,包括為初創企業提供創新定價選擇,在使用法律科技上發揮更多創意,並在產業融合的時代裡突破法律邊界,為不同行業提供服務。」
初創企業培育力度仍待加強
整體而言,調查顯示受訪者大致滿意香港為內地與東盟業務所提供的專業服務。不過,在評估一個經濟體不同方面的發展潛力時,一個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是該經濟體有沒有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來培育初創企業。較為可惜的是,香港作為區內創業孵化平台的表現相對較差,得分為3.19(滿分為5)。
受訪者對初創企業面對的整體市場環境感到樂觀,包括經商便利度(3.62)及可使用的私募融資渠道(3.29)。某著名初創企業協會的主席說:「香港在公共及私營領域都有大量資金來源,數量是區內之最。」另外,香港還有多家可供從事研發工作的世界級學府(3.26),能「提供卓越人才及科研設施」。
妙盈科技CEO涂鑒彧說:「香港擁有大量區內數據,並可從內地獲取技術,因此在亞洲擔當獨特角色。」同時,本港也是拓展地區業務的理想根據地,所提供的資金來源廣泛,包括政府計劃、企業加速器及孵化器、眾籌,以及來自全球的創業投資者和天使投資者等。
香港作為創業孵化平台的表現 |
評分 | |
整體評分 |
3.19 | |
市場環境 |
經商便利性 |
3.62 |
商業化機會 |
3.10 | |
可使用的企業加速器和孵化器 |
3.19 | |
可使用的私募融資渠道 |
3.29 | |
市場動態 |
有利於初創企業的政策和監管 |
3.13 |
政府支持和激勵 |
2.92 | |
與內地科研機構的合作機會 |
3.17 | |
人才 |
可利用的尖端教育和培訓設施作科研用途 |
3.26 |
培養人才的教育體制 |
3.13 | |
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 |
3.12 | |
註:受訪者就各項因素評分,1分代表最不滿意,5分代表最滿意。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 |
不過,受訪者同時認為香港市場缺乏商業化機會(3.1),且政府支持及激勵(2.92)也遠遠落後於市場期望。一家頂尖金融機構的行政經理於訪談中說:「要為初創企業創造可持續的發展環境,政府應推動根本變革,之後再讓市場適應及運轉。」受訪者相信,要在香港發展強大的初創生態系統,令其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一種結合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模式極為重要。
就自上而下來說,受訪者相信有效的法規及政府宣傳有助提高香港的聲譽。政府應制訂政策方向,並為初創企業打造安全環境,讓他們安心進行先導測試及營運。其中,政府應不時檢討法規,確保條文適用於新的營商模式、產品開發及流程。一家頂尖資源及能源公司的行政總裁於訪談中說:「過時的法例意味科技行業要面對更多不明朗因素。」香港若訂立日落條款,便不會拖慢高度創新企業的發展步伐。
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解決方案則需要香港各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行業協會可代表業界反映訴求,並就如何按照政策方向發展提出建議。企業、大學、投資者及初創企業圈可同心協力,為初創企業及創業人士提供全方位支援,包括指導、交流及融資等。初創企業本身則可創建成功例子及包裝品牌,以激發年輕創業人士挑戰現狀,從而為生態系統作出貢獻。
一家著名汽車公司的行政經理於訪談中說:「香港有潛力成為國際創新樞紐,以及面向世界的創新門戶。」的確,香港具備世界一流的專業服務,為初創企業的成長提供堅實基礎。雖然目前,香港作為區內創業孵化平台的表現或許未能達到受訪者的期望,但很多公司都預期政府及行業專業人士會加強合作。未來數年,香港對各階段企業提供的支援將不斷增加,可望發展成更全面的內地與東盟業務往來平台。
1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委託Deloitte Advisory (HK) Ltd. 進行調查,研究香港在中國內地及東盟的經貿往來上擔當核心商務平台的競爭力。調查結合公司深入訪談及網上問卷,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進行。
是次調查合共訪問了304名於公共及私營機構任職的高級行政人員,瞭解他們運用香港作為營商平台的經驗,另收回115份問卷,從六大範疇評估香港作為內地與東盟核心商務平台的優勢和弱點。該些範疇包括(1)貿易;(2)供應鏈和物流;(3)國際金融;(4)旅遊和MICE服務;(5)創業孵化;(6)法律服務。
- 法律服務
- 法律服務
- 法律服務
- 法律服務
- 法律服務
- 法律服務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東盟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東盟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東盟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東盟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東盟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