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 登入 / 登記

語言

  • EN
  • 繁
  • 简
  • 活動
  • 我的資訊
  • 聯絡香港貿發局
  • 訂閱
  • 訂閱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語言

  • EN
  • 繁
  • 简
  • HKTDC.com |
  • 關於香港貿發局 |
  • My HKTDC |
  • 登入 / 登記 |

HKTDC.com 關於香港貿發局 My HKTDC

登入 登記

商貿全接觸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https://hkmb.hktdc.com/tc/NTkzODc1OTcy

經貿研究
儲存內容
分享 / 發送

請在微信中掃描二維碼然後按「...」以分享

走出疫境:家用診斷篩查開拓者

專訪尖思科研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柏衡

2020年12月7日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使市民大眾的健康意識大為提高,也令市場對醫療創新產生更大需求,其中包括遙距醫療解決方案。遙距醫療巧妙地結合了科技、臨床專業知識和支援服務,方便臨床醫生與患者進行遙距溝通,從而了解患者情況,診斷處方,給予指導和建議,以及跟進病情等。

新冠肺炎和其他傳染病一樣,也是預防勝於治療。現在人們日益關注健康,又因憂慮感染風險增加而不欲到醫院或診所就診,這些因素使家用診斷篩查設備變得日益重要,也像其他廣泛採用的留家抗疫安排般成為焦點。

為優先調配資源應對這次全球衛生危機,公共醫療服務受到很大的壓力。對免疫力低下而且依賴公共醫療服務的患者而言,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此外,感染新冠肺炎會否帶來長期後遺症,目前尚未確定,因此,數以百萬計的新冠肺炎康復者也需要密切監測和持續支援。

令人鼓舞的是,家用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進步良多,有助於構建健康資訊交換的基礎,支持遙距醫療的未來發展。在此背景下,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專訪了尖思科研有限公司(Gense Technologies)行政總裁陳柏衡(Justin Chan),了解這家屢次獲獎的初創公司如何研發專有的人工智能健康追蹤、診斷算法,以及低成本的便攜式生物成像物聯網技術,應用於早期臨床前檢測疾病,其中包括可能沒有症狀的疾病。

增強醫療保健系統

由於醫療資源有限,患者在公共診所和醫院通常要輪候多時。大部分公共醫療系統已實施分流制度,以便按照個案的緩急輕重,決定治理個別患者的優先次序。不過,患者在輪候期間,其整體健康狀況可能轉差甚至惡化,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根據醫院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香港某些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中位數長達120星期。

雪上加霜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斷,事實證明,這種傳染力極強的疾病在香港這樣人口稠密的地區是難以控制的。慢性病患者如果不能得到適當的護理和監測,確實會有病情惡化的重大風險。

家用成像設備就是一種安全的工具,在這些緊急情況下進行遙距諮詢。此舉可以減少疫情期間的社交接觸,並降低受感染患者轉介到全科醫生或急診室時所帶來的風險。同時,醫護人員亦可實時查閱患者的健康參數,以便持續監測、預先評估和決定優先處理次序。

克服多種障礙

現時在醫院主要使用的生物醫學成像技術並不適合家庭使用。陳柏衡解釋說:「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MRI)、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和超聲波檢查等5種生物醫學成像技術,幾乎都不可能在家中使用。原因有很多,包括一系列獨特的安全隱患、輻射釋放問題,以及必須進行入侵性程序,例如注射造影劑或示蹤劑等。

「這5種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都必須由技術員及/或醫生操作。X光、CT和PET程序均涉及電磁波高頻輻射,必須在密室內進行,防止洩漏有害射線。PET還要使用放射性示蹤劑以便掃描,有時需要靜脈注射。這就是上述成像技術無法在家中使用的主要原因。

「磁力共振的安全要求很高,由於磁場強,是地球磁場強度的3萬倍以上,因此必須在屏蔽磁場的房間中操作。此外,周圍環境不能有磁鐵,因此不得有金屬。這種程序須使用重量超過1公噸的掃描儀,要在家中使用根本是不可思議。

「最後,超聲波檢查雖屬非入侵性及無放射性,但操作者必須具備透徹的解剖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引導探頭在適當位置上成像。」

適用技術

為填補這個缺口,陳柏衡帶領尖思科研的團隊專注發展「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簡稱EIT),堅信它可以成為一種在成本效益與診斷準確性之間取得適當平衡的家用生物醫學成像技術。他解釋說:「EIT屬非入侵性,亦無放射性,以比靜電弱1,000倍的低電流探測人體。

「這種方法對電性能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通過已知電流量並測量人體周圍的電位,就可確定那個部位的電性能,從而及早發現異常情況。」

相片: 尖思科研的家用生物醫學成像解決方案讓用戶可以隨時了解其健康狀況。

尖思科研的家用生物醫學成像解決方案讓用戶可以隨時了解其健康狀況。

正如陳柏衡所說,這種技術已相當成熟,該公司只不過是以新的方式來運用而已。他說:「事實上,EIT自1978年以來就一直使用,是一種成熟的生物醫學成像技術。不過,由於現時已有其他方法可生成更高解像度的圖像,EIT已成為周邊技術,醫院較少用於醫學診斷。不過,在深切治療病房(ICU),EIT技術仍有用武之地,與呼吸機一起用於監測患者的肺功能。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提供了重新使用這種技術的機會,原因是現時人們對家居評估和監測解決方案大有需求。多年來的技術進步,也使EIT成為一種更易獲取及有用的篩選工具。」

圖片: EIT可用於檢測異常狀況,例如半徑3 厘米或以上的病變。

EIT可用於檢測異常狀況,例如半徑3 厘米或以上的病變。

全面釋放潛力

儘管EIT擁有這些優勢,但仍須克服一些問題,才能充分發揮潛力,成為重要的遙距醫療工具。尖思科研一直致力降低設備成本,使設備更方便攜帶,並開發便利用戶的界面,更重要的是提高成像準確度,目的是要盡量擴大市場份額。

陳柏衡相信他的初創公司比現有的EIT設備供應商更具優勢。他說:「有少數成熟的歐洲公司提供類似的EIT醫療設備,主要是在醫院用於監測肺部功能,但價格卻不便宜。設備的尺寸也是一個問題,例如,德國一款用於肺部疾病的EIT設備,高度往往在1.5米或以上。而且,這些醫院用設備普遍只用來監測肺部疾病。」

為解決這些問題,陳柏衡與其團隊致力開發一種使用EIT技術的低成本、便攜式生物醫學成像解決方案。他們設計了全新的人工智能健康跟蹤系統、創新的診斷算法,以及幾種相應的穿戴式設備。經過多年來與本地大學教授合作研發和試驗,陳柏衡的初創企業在多個地區取得多項專利,包括美國、英國和中國內地。現時,該公司專有而且價格相宜的便攜式成像設備,可以讓用家進行自我管理診斷篩查,不僅用於診所和醫院病房,還可以在體育館、養老院甚至一般家庭使用。

相片: 尖思科研的生物醫學成像設備大小如平板電腦。

尖思科研的生物醫學成像設備大小如平板電腦。

疫情推動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試驗工作,因此,這家香港初創企業決定專注於監測肺病患者,以發現潛在的異常情況。他們特別關注新冠肺炎康復者,以協助香港和全球社會對抗這場疫情。

在公共資金支持下,陳柏衡與其團隊正在準備為香港的新冠肺炎康復者進行第一輪臨床試驗,為使用者提供價格相宜的便攜式家用診斷篩查成像解決方案。這項試驗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追蹤並測量康復者的健康參數,以尋找潛在的感染後遺症跡象。在與新型冠狀病毒的長期鬥爭中,這項工作至關重要,原因是病毒對人們的長期影響,以及一旦放寬封鎖及社交距離措施後疫情將如何發展,目前所知不多。

尖思科研的低成本家用診斷篩查成像解決方案,可以協助進行大規模的相關臨床試驗,借此收集大量的生物醫學資訊,以得出有用的推論,不僅讓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復者受益,也能惠及遙距醫療以至整體社會的發展。

為保證取得具有統計意義的樣本數量,陳柏衡並不排除把臨床試驗擴展到海外的可能性。他說:「鑒於香港的確診病例相對較少,若能把臨床研究擴展到全球更多國家和地區,好處顯而易見。」

數碼健康路線圖

數碼醫療解決方案的數量和功能都在不斷增長。儘管多少受到全球疫情的干擾,尖思科研仍致力開發一種能夠檢測多種疾病的家用診斷篩查成像解決方案,從而推動遙距醫療的發展。為此,陳柏衡與其團隊正在擴大臨床試驗的範圍,以涵蓋人體的各個部位,首先是僅次於皮膚的第二大器官——肝臟,以及肌腱,這些部位的病理變化可能全無症狀,因此在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之前很容易被忽視。

在全球疫情爆發期間,公共和私營部門爭相將資源投入生物科技領域,陳柏衡期望在兩三年內全面推出其增強型家用診斷篩查成像解決方案。他希望在未來幾輪的臨床試驗中,可以收集到更多生物醫學數據。該公司還準備在未來6個月推出簡化的掌上版本,並在稍後時間逐步為失聰用家提供手勢控制腕帶和語音翻譯腕帶。

陳柏衡預料,隨著家用生物醫學成像設備的成本更相宜和更方便使用,不僅醫療行業,在其他相關領域也會出現突破,例如醫療及臨床研究,以及遙距醫療保險等金融科技範疇。

返回頁首 ^
    主題:
  • 醫療用品及醫藥,
  • 香港,
  • 遙距保健,
  • 遙距醫療,
  • 醫學成像,
  • 診斷篩查,
  • 醫療保健,
  • 疫情,
  • 新冠肺炎,
  • 人工智能
  • 醫療用品及醫藥
  • 香港
  • 香港
首頁

Article Topics

文章主題

醫療用品及醫藥24722
香港37021
遙距保健145843
遙距醫療145265
醫學成像145844

文章主題

醫療用品及醫藥24722
香港37021
遙距保健145843
遙距醫療145265
醫學成像145844
診斷篩查145845
醫療保健96942
疫情140703
新冠肺炎141086
人工智能119049

interest_article

相關文章

2022年8月1日

初創研科技解疫情痛點 推全球首款全走塑口罩

2022年6月20日

英手術機械人立足香港 拓展亞太市場邁向全球

2020年2月5日

日本生物科技博覽平台 業者積極創新開拓商機

2020年1月13日

創科高端產業先行一步 上海投資發掘內地機遇

Related Events

相關活動

2023年4月19至21日

亞洲授權業會議2023

2023年5月16至25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5月16至18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 2023 (實體展)

2023年5月17至18日

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2023
活動搜尋

Social Share

關注我們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newpaper-img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banner-img


本人確定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可將上述資料編入其全部或任何資料庫內作為直接推廣或商貿配對﹝因而可能成為可供本地及/或海外公眾人士使用﹞,以及用於貿發局在私隱政策聲明中所述之其他用途。本人確認已獲得此表格上所述的每一位人士同意及授權,將其個人資料提供予貿發局作此表格提及的用途。


*此選項是按歐盟有關保護個人資料法律的要求而設,對於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的客戶,請略過此項。

謝謝

感謝閣下訂閱香港貿發局市場資訊。

分享文章

電郵
LINKEDIN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D: HKTDCofficial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設計「我的資訊」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