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公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詳情
2020年11月4日
新華社11月3日消息,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届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建議》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包括展望2035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强國、教育强國、人才强國、體育强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另一方面,《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中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後5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6大主要目標:(1)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2)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3)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4)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5)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和(6)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並且在多方面提出詳細建議,包括:
-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强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强國。强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訂科技强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强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同時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强國、質量强國、網絡强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中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製造。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强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另一方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此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及加快數字化發展。
- 形成强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包括暢通國內大循環,依托强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同時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强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强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並且全面促進消費,及拓展投資空間。
- 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中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包括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强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平台作用。此外,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並且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建議》又明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增强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資料來源:國務院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