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創故事:活化工廈革新傳統農業
2020年10月22日
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及城市化,本地農業活動日漸式微。按政府估算,現時香港的農業用地面積約66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約6%。近年,面對城市土地供應緊張的難題,不少人希望革新傳統農業,將耕種活動帶進室內,同時藉此活化工廈,以達至物盡其用。綠芝園(Farm66)是香港首間室內魚菜共生種植場,致力研究新技術以發展室內農業,並憑藉相關技術和概念吸引不少海外公司與其合作。創辦人譚嗣籇在成立這家初創企業的歷程中遇到一些困難,而他認為,香港的法例必須與時並進,配合創新技術發展,才可令本地科研生態系統茁壯成長。
學以致用 解決社會問題
綠芝園創辦人譚嗣籇與營運總監林志揚進行科研及市場發展。
譚嗣籇當初成立綠芝園,理念源於其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他在大學主修可持續市區發展,曾就活化工廈的可行性進行研究。當時,他認為發展室內種植可以善用舊式工廈的空間,獲得同學和教授的認可和支持,於是便希望實踐這個概念,以幫助發展正在萎縮的本地農業。
譚嗣籇留意到香港的農地大部分屬於休閒式耕作而非大規模種植,真正的耕作農地為數不多,以致香港的農業自給率嚴重不足,十分依賴內地農產品,不利社會的長遠發展。此外,眼看不少香港人受食物過敏影響,加上市民對食物安全及環境保護的意識日增,本地市場對食物質素要求提升,於是譚嗣籇便決心發展室內農業,減少使用農藥及污染物,期望增加香港的另類蔬菜供應,為本地市場提供較健康和有質素保證的產品。
看準市場需求環境後,譚嗣籇便與搭檔著手進行科研,在2013年成立綠芝園,專注發展室內種植,次年即取得有關專利。一方面,在本地耕作能夠減少碳成本,而農產品毋須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可以減少由外地輸港造成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室內農業對環境影響也較少,不用開墾土地和大規模砍伐樹木,有助復修自然環境。
因應香港土地供應緊張,綠芝園使用「多層式垂直種植結構」,實行魚菜共生生態循環。
綠芝園應用多種新技術,包括「節能LED光波種植技術」及「魚菜共生生態循環技術」。魚菜共生有別於一般使用化學肥料的水耕,是利用魚的排泄物,經過植物床裡硝化菌的轉化,變成植物可吸收的肥料,而植物的根吸收了氮肥後,同時淨化水質,為魚建構良好的生活環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另外,這種模式比較傳統農業的優勝之處是可控性,運用「全自動化種植生產系統」營造最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保證一年四季皆有穩定的產出,且能夠預計產量。整體來說,譚嗣籇認為室內農業的產品質素和新鮮度,相對傳統農業的產出均有過之而無不及。
法例與時並進 配合創新技術發展
綠芝園成立時,接受室內農業概念的人不多,只是由譚嗣籇和幾位朋友自資創業。公司成立初期遇到不少挑戰,例如環境保護署認為室內農業不環保,初時其所在的觀塘工廈更被地政總署票告不合法改變工廠用途。團隊花了兩年時間與政府周旋,搜集大量資料辯解,又曾經諮詢立法會議員,又增加媒體曝光,引起關注,最後成功爭取把室內種植納入工廈用途,為日後進駐科學園奠定基礎。
譚嗣籇回憶,政府人員當時也認同綠芝園的理念,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還多番安排不同部門與綠芝園溝通會面。然而,由於初創公司很多概念都較為創新,無可避免與現行法例存在差距。事實上,香港的法例有時也因不合時宜而為人詬病,譚嗣籇慶幸綠芝園得到業界的支持,得以順利渡過難關。同時,他留意到其他新興行業如電競、汽車共乘等也面對類似問題,希望政府能配合時宜,加強與初創公司溝通。
憑藉團隊對食物安全的執著,以及自身技術的獨特性和優勢,綠芝園之後獲得不少機遇,更在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數碼港和香港科技園合辦的創業比賽中脫穎而出。綠芝園得到媒體廣泛報道後,陸續有很多投資者願意投資,注資額過千萬,公司規模得以在兩年內迅速發展,由2,000呎的工廈遷入科學園大埔工業邨逾20,000呎的廠房,員工人數也由3人增至20人,同時生產即食袋裝蔬菜,進軍零售市場。
在香港生態圈支援下加速業務發展
譚嗣籇認為近年的政府政策有助本地創科企業發展,可惜辦事效率仍然較低。他舉例,綠芝園和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成功申請創新及科技局的「創科生活基金」進行兩項研究項目。不過,根據以往經驗,單靠私人公司申請的審批過程較慢,綠芝園就曾經試過花兩年時間申請政府資助。目前,很多初創公司仍然要透過多種渠道(如:立法會議員、行業商會等)和不同的政府部門聯絡,譚嗣籇希望政府施政時能夠考慮並改善,例如加強創新及科技局作為本地初創企業一站式門戶的職能。
綠芝園生產的即食袋裝蔬菜及小麥草汁。
另外,譚嗣籇十分欣賞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培育計劃,對綠芝園的初期營運給予很大支援,如租金寬免、10萬港元的資助金、幫助產品商品化等。至於持續發展,尤其在開拓新市場方面,近年則受惠於香港貿發局舉辦的考察團及「一帶一路」商貿配對活動。這些活動令譚嗣籇得以瞭解迪拜、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泰國、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市場對室內種植技術的需求,據此制訂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目前,綠芝園正積極向海外市場推廣其公司專利和發展理念,並計劃以合資企業形式拓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
綠芝園生產優質蔬菜,客源以航空公司和酒店為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難免首當其衝。然而有危便有機,正因為疫情肆虐,市民更關注食物安全、多在家煮食用膳,該公司的大型超市訂單增加了不少。同時,綠芝園也推出蔬菜網上採購平台及提供送貨服務,令生意額不至大受影響。早前,譚嗣籇眼見疫情日趨嚴重,全城「一罩難求」,便決定承擔社會責任,暫緩擴充廠房的計劃,把大埔工業邨的8,000呎空間借予科學園設立4條無塵區口罩生產線,助建香港首批本地口罩廠。
與大灣區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展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譚嗣籇反應正面。大灣區著重大健康、扶持農業等發展方向與綠芝園的業務不謀而合。初時,譚嗣籇由數碼港介紹認識橫琴科技園,其後橫琴政府也主動邀請他在當地設立室內種植廠,唯該項目因疫情緣故暫緩。譚嗣籇相信大灣區是港商發展的重要基地,畢竟香港租金和人才成本高昂,而橫琴科技園經重新規劃後,物流、城市規劃等配套全備,各項優惠政策如政府的一對一投資配對均十分吸引。譚嗣籇期望待疫情過去可以盡快重啟項目,屆時綠芝園的蔬菜將可以直接供應給內銷市場。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