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強弱危機分析:國際金融中心
2020年10月12日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全球首次公開招股集資(IPO)最大的金融市場之一,是備受國內外企業青睞的集資市場。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第三位,緊隨著新加坡及美國之後。受訪者普遍認為香港擁有穩定成熟的投資及融資平台、資本和資訊在香港能夠自由流動、集聚多元化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及其他金融服務都是香港的優勢。加上鄰近中國內地的地理位置和市場優勢,擁有廣受認可的法律體系和金融及經濟監督機制、合理的稅收制度、靈活的貨幣調控體系,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和充足的金融人才,這些因素使香港具備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隨著更多中國內地企業走向全球市場,香港作為亞洲第二大私募基金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離岸中心,正有效地促進中國內地與海外市場的資本流動。香港也擁有大量的專業金融及風險管理人才,他們能支持香港的金融機構為區內和境外的企業,提供全面的融資選擇及滿足相關的業務需求,創造更多在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調查顯示1,很多大灣區企業表示基於香港擁有卓越的國際化金融體系,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較低的融資成本以及資金能自由流動,企業會選擇香港作為其集資融資平台,以及進行海外業務擴張的平台。
受訪大灣區企業當中有248家企業(佔總樣本的62%)曾經使用過或正使用香港提供的金融服務,圖表1顯示其中使用商業銀行為主(47%)、其次為外幣兌換服務(32%)及保險服務(26%)。這顯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最為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大灣區企業對香港的金融服務中的投資銀行服務、外匯兌換服務及保險服務評價最高(圖表2),分別給予12.0,11.9及11.9分,而使用率最高的商業銀行服務(如貿易金融、跨境清算和結算、貸款服務)受訪者僅給予11.2分(總分為15分),在效率方面只給了3.6分。有從事創新及科技行業的受訪者表示以其在香港使用金融服務的經驗來說,可能是由於香港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銀行內部的風險管控嚴謹,導致審批程序複雜、手續繁瑣,銀行處理文件及申請的效率較低。這說明對大灣區企業來說,香港雖為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所提供服務的效率方面仍然有很多改善的空間。
受訪者亦根據其相關經驗,對有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陳述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受訪者的贊同程度越高。(圖表 3) 80%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在考慮建立投資及融資基地時,資金的自由流動是一個主要考慮因素(評分為4.1分),而在這方面的高評價也與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在深度訪談中得到的結論相一致,資金能夠自由進出香港是受訪的大灣區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其與海外市場進行貿易及開展海外業務平台的主要因素,再加上其所提供的優質的金融服務,方便其進行貿易結算及對外投資,使香港成為世界前列的國際金融樞紐。香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針對內地的資本市場開放措施,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資金鏈的互聯互通及人民幣全球化。因此,有超過70%的受訪者贊同香港提供的多樣化離岸人民幣交易產品和服務使大灣區企業進行交易時有足夠靈活性(評分為3.9分)。
在監管方面,有79%使用過香港金融服務的受訪者贊同香港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並有利於企業發展(評分為4.1分)。接受深度訪談的受訪者亦反映香港的金融監管制度發展成熟,金管局、證監會和保監局等監管機構各司其職,令他們在香港使用金融服務及開展金融業務時非常放心。
此外,有78%的受訪者亦贊同完善的國際網絡使得香港成為備受大灣區企業青睞的融資中心(評分為4.0分)。從深度訪談中得知,與內地城市相比,香港在融資方面主要的優勢在於其較低的息率,對於需要資金發展的大灣區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來說,香港是首選的融資平台。內地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一直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最重要的窗口。根據商務部資料,2009年中國實際利用的外資金額為918億美元,其中,香港對內地投資就佔了540億美元,佔比約60%2,此後更是連年攀升。商務部最新統計資料指出,2018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50億美元,當中有960億美元來自香港,佔比高達71%3。
有受訪者提出能夠促進香港銀行業持續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是香港建基於普通法,擁有健全透明的法律法規制度。有受訪者以香港與內地的資產抵押貸款法規差異為例,指出香港的法規制度是一大優勢。在香港,銀行對於已簽訂抵押貸款合同的抵押物,根據法律法規享有控制權。在內地,各地對抵押物控制權的規定並不清晰。因此,投資者會傾向於使用香港提供的金融服務。
當然,香港具有大量的銀行業人才是銀行業蓬勃發展的一大重要原因。香港銀行業獲得今天的成績不但靠硬體,更離不開「軟實力」。「軟實力」指的是能夠提供合適的法律及監管框架、多元化及優質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以及優秀的銀行業人才。由於香港銀行業的監管法規相對完善,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術和操守要求也很高。
然而,雖然香港的金融行業發展比較內地城市成熟,但僅有53%的受訪者贊同或非常贊同「香港在金融科技發展和創新方面領先於其他亞洲國家」(評分為3.5分)。在深度訪談中有很多受訪者反映,相比其他大灣區城市,香港在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及銀行服務的資訊化及電子化方面相對落後於內地城市。例如,在內地使用手機端處理銀行業務十分方便,銀行也樂意提供上門開戶等便利服務。反觀在香港,很多銀行業務都必須親身入分行才能辦理,對於不經常在港或上班的客戶來說便利化程度不高。現時企業的很多交易選擇在網上進行,而香港銀行對網上交易的限制較大,額度有所限制,也對企業進行網上交易造成不便。這表明香港的金融業須加快科技的應用以提供服務的質量及效率。
香港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相關的領域也隨此蓬勃發展。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調查顯示現時香港有約600間金融科技公司,較去年增加了10%,多於一半的受訪公司表示正在大灣區營業或正準備擴展至大灣區4。近90%本港零售銀行已採用或計劃採用人工智能經營業務。「國際結算銀行創新樞紐」香港中心在2019年11月正式在港開始運作。此外,金管局與香港科技園聯合啟動了「金融科技合作平台」,以科技為本方法支援金融科技發展。有受訪者也提及了「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沙盒可供券商及初創企業試行金融科技產品,是一項重要舉措。由香港大學編製的「香港金融科技發展指數」也顯示金融科技服務行業普遍對發展前景樂觀。該指數主要針對本港38間金融科技公司的營商環境、經營業績、研發投資及人才需求4個分類指數作出年度問卷調查及分析編製而成。由此可見,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前景仍然充滿希望,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及創新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 有關此報告的背景資料,請參閱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樞紐的地位(摘要)內的附錄。
2 2009年1-12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快訊
3 2018年1-12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快訊
4 資料來源:香港投資推廣署,《投資推廣署11月2日至6日橫跨深港舉辦香港金融科技周2020》
此報告中文版由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撰寫。此報告英文版由香港貿易發展局按中文版翻譯。如中英文版有衝突或含糊之處,則以中文版為准。
羅兵咸永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其他羅兵咸永道實體、其合夥人、雇員及代理人,不承擔或接受本報告(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版)引起的任何責任,不論是基於合同或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於疏忽),亦不承擔任何由於閱讀者可能對報告(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版)的使用、不當使用或依賴而對其造成的損失或損害(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或損害)的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羅兵咸永道實體是指屬於 PricewaterhouseCoopers 全球網路中的實體或合夥制事務所(“羅兵咸永道實體”)。各羅兵咸永道實體均為個別及獨立的法律實體。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金融及投資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