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趨勢及挑戰
2020年5月13日
外部環境轉變帶來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1]。面對近年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加上內地生產成本上漲、勞動力不足等挑戰,大灣區產業正積極轉型升級。粵港澳企業除了倚賴各自資源發展更高增值業務外,不少正積極利用粵港澳三地不同的區位優勢和經濟資源增強競爭力,更好規劃在大灣區以至國際市場的業務布局,爭取在中長期而言達到業務可持續發展目的。
大灣區企業積極尋求專業服務以應對外部挑戰。
事實上,粵港澳企業多年來在不同領域進行各種業務合作,攜手在內地和海外市場發掘商機。隨著中央於2019年2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企業更可利用隨之而來的相關便利措施進一步合作發展,例如更好利用大灣區日益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配合區內的通關便利措施提升跨境物流效率,聯繫大灣區和外國夥伴進行科技項目合作,並利用珠三角產能配合內地其他地區以至整個亞洲供應鏈降低營運成本,通過優勢互補更好開拓內地和海外市場。而且,中央政府正積極實施進一步對外開放,包括放寬外商投資准入,全面深入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推進降低進口關稅措施等,預期大灣區企業將迎來更多與外國夥伴對接合作機會。
可是,國際貿易及投資環境轉趨複雜,部分國家和地區又不斷實施針對中國內地產品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近年升溫,美國在貿易赤字增加情況下,以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於2017年開始再次對中國啟動 「301調查」[2],自2018年起先後多次對源自中國內地價值數千億美元產品徵收額外「301關稅」;美國商務部又以國家安全理由把一些中國科技企業納入美國產業與安全局出口管制實體清單(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Entity List)。雖然中美雙方於2020年1月15日在美國白宮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這些外部因素及國際經貿形勢發展已為不少企業、特別是對外貿易頻繁的大灣區企業帶來困擾,逼使他們重新審視及調整業務發展策略,及積極尋求專業服務支援以應對有關挑戰。
大灣區產業高增值業務邁進
大灣區的內地城市以至整個珠三角和周邊地區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已成為全球最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隨著世界科技快速發展,以及來自內地同業及外國對手的激烈競爭、外國貿易壁壘等外部因素,大大制約大灣區企業的業務發展。所以,不少大灣區廠商正採取各種應對策略,包括投資自動化廠房節省勞動力,重整供應鏈布局降低財務、物流及其他營運成本,同時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部分科創企業又乘時而起,專注例如物聯網應用、大數據分析、新一代通訊、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應用等先進技術領域,希望發展更高增值業務,並且通過例如香港等地尋找國際技術夥伴和專業服務,以便提升競爭力應對日益嚴峻的外部挑戰。
在這背景下,雖然廣東省的工業增長率已由多年前雙位數字逐步回落至2018年的6.3%,但因為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整體產業規模仍繼續保持穩定擴張步伐。而且廣東省工業的稅前平均利潤率,逐步由2000年約8.4%上升至2017年約10.3%,以及2018年9.5%水平,轉型升級努力漸見成效。特別是越來越多企業利用更精密自動化設備生產更高質量產品,並且發展更高增值業務,正逐步提高業務收益和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術製造業佔廣東省整體工業比例由2000年約20%,逐步上升至2018年32%水平;有關高技術產品主要以電子及通訊設備、電子計算機/電腦等電子類產品為主,合共佔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約90%。這其實也反映珠三角是全球眾多電腦、通訊及消費電子等終端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雖然如此,不少生產活動仍相當倚賴進口各類晶片組、半導體產品等關鍵零部件,企業所賺取的生產或組裝費用其實有限,有待進一步轉型升級提升業務附加價值。
其他高技術產品包括化學品、醫藥、醫療設備及航空航天設備等。此外,廣東也擁有不少先進製造業活動,例如通用及專用設備製造、汽車製造、石油加工等,以及生產種類繁多的消費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體育娛樂用品、紡織服裝和食品。
對外貿易方面,廣東省的出口業務也同步快速發展。2018年全省出口總額達6,470億美元,佔中國內地全年整體出口額26%。高新技術產品佔廣東出口比例也由2000年不足20%上升至2018年36%,與廣東省整體工業發展情況相若。廣東省其他出口產品包括家具/玩具等消費品、紡織品、塑料/橡膠製品和鞋帽等輕工產品,均顯示珠三角是全球重要的輕工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
發展技術及品牌業務轉型升級
在重整業務過程中,大灣區企業致力發展較高增值業務。雖然一些企業選擇把部分低端生產或採購活動轉移往內地或海外其他較低成本地區,但大部分廠商仍選擇繼續留在大灣區發展,從本業出發調整業務發展策略。明顯地,大灣區以及其他廣東企業目前更願意投入研發活動,以提升產品和業務的附加值,部分企業則從加工貿易轉型發展原設計生產(ODM)、零售及品牌業務,進一步開拓內銷和建立海外的銷售網絡,希望改變倚賴勞動力密集及低附加值生產的局面。當然,少數未能適應轉變又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則可能被迫終止營運。
特別有關科技研發活動,不少位處大灣區以至其他廣東地區企業,紛紛把技術創新定位為轉型升級的主要發展策略,希望沿價值曲線向上從事更多高價值業務。事實上,廣東省的技術研發活動近年快速上升,全省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由2010年809億元(人民幣,下同)上升超過兩倍至2018年2,705億元,佔全國總額14%而名列首位,領先其後的江蘇省(13%)和北京市(10%);同年廣東省R&D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達2.78%,高於全國平均2.19%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9成以上的R&D活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大灣區9市進行,特別是當中的深圳、廣州、佛山及東莞更是區內主要的R&D活動基地,2017年這4個城市的R&D經費支出已佔去全省82%,當地科研實力不容小覷。
在反映部分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方面,近年源自廣東省的專利申請量及授權數量不斷增加,2018年來自廣東省專利申請量超過79萬件,佔全國申請總量19.1%,超越江蘇省的60萬件及浙江省的46萬件而名列全國第一位 [3],以數量而言表現強勁,亦反映有關業者越來越重視維護知識產權,積極通過申請註冊有關權利以保障其科研成果權益。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專利申請主要以實用新型為主,亦有相當一部分為外觀設計專利,大部分其實涉及生產工藝和產品外觀設計等製造業務,至於與前端技術研發有密切關係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只佔整體專利申請量不到三成,若以授權數量計算,更只佔全省專利數量約11%。以另一角度分析,2017年每千名研究員 [4] 當中,廣東獲授予的本地發明專利數目約為80.9件,差不多達到全國平均81.1件水平,但日本及韓國的數目分別約達176件及193件,而美國則有大約110件 [5]。綜觀有關數字,廣東省的科研活動較多聚焦生產製造業務,至於能獲取較高價值的前端研發方面,其成果效益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若,但相對美、日、韓等先進國家表現仍較為遜色。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企業通過聚焦市場推廣轉型升級,極力由原件製造(OEM)轉為開發較高附加值的原設計產品(ODM)及發展品牌業務。尤其在品牌發展方面,廣東企業尤為積極,特別是近年不少企業甚至個人紛紛遞交商標註冊申請,希望取得有關商標權利,保護在品牌發展過程中,和進行有關宣傳推廣活動所涉及的知識產權,防止他人抄襲侵權,使有關品牌業務可以持續發展。事實上,中國近年的商標註冊申請數量快速增長,2018年商標註冊申請超過737萬件,已連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至於廣東省則是內地商標註冊申請個案最多的省份之一,2018年佔全國所有申請數量20%,遠超排名第二的浙江省(佔全國9%)。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灣區/珠三角作為內地傳統的輕工生產及出口基地之一,擁有密集的製造及銷售活動,所以有較多廠商及分銷商在轉型升級、發展品牌業務過程中願意花費資源提出商標註冊申請。
雖然提交申請不一定代表申請者可以成功註冊有關商標,並把商標轉化成為具市場價值的品牌,但要發展品牌業務,有關商標權利需要得到有效保護才會有機會成功。所以,在開發品牌業務達到轉型升級前提下,廣東企業十分注重保護其商標權利,防止侵權以便順利發展品牌。而廣東省以至中國的整體商標註冊申請數量近年快速上升,更顯示內地企業正加快發展品牌業務的步伐。
外國貿易壁壘帶來不明朗因素
可是,不少外國市場對源自中國內地產品實施不同的貿易壁壘。其中原因之一是,雖然內地企業不斷提升產品的設計、質量和科技含量,但不少仍倚賴低價策略在市場與外國同業競爭,引起歐、美等地憂慮內地廉價產品衝擊當地產業,屢次實施貿易措施針對內地產品,直接影響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例如截至2019年底,美國對140項源自中國內地產品採取反傾銷措施,及74項內地產品採取反補貼措施,相對2017年底時分別為121項及53項上升不少;此外,2019年底歐盟針對內地產品反傾銷措施達58項,並對7項內地產品採取反補貼措施。受影響的內地產品包括部分金屬、化學和工業用品,以及一些消費產品。這些措施動輒對受影響產品徵收由數個至數十個百分點的額外反傾銷或反補貼關稅,有時候部分額外關稅甚至超過100%,使被針對的內地產品難以進入有關市場。
美國及歐盟對源自中國內地產品採取反傾銷措施
美國 |
歐盟 | |
有效的反傾銷個案/確定反傾銷稅 |
140(121)項 |
58(56)項 |
現正進行反傾銷調查 |
2(8)項 |
5(5)項 |
有效的反補貼個案/確定反補貼稅 |
74(53)項 |
7(6)項 |
已展開的反補貼調查 |
2(6)項 |
2(2)項 |
註:截至2019年12月底數字(括號內為2017年12月底數字) |
而且,外國普遍存在中國企業侵犯知識產權的疑慮,對不少中國製產品持負面態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於2019年3月發表的一份報告 [6] 表示,即使在過去數年中全球總體貿易量增長停滯不前,但假冒和盜版商品的貿易仍穩步增長,目前佔全球貿易約3.3%,假冒偽劣商品當中最大份額種類包括鞋類、服裝、皮革製品、電氣設備、手錶、醫療設備、香水、玩具、珠寶和藥品,有關交易為有組織犯罪集團創造利潤,同時損害了相關公司和政府利益,而假冒的醫療用品、汽車零件、玩具、食品、化妝品和電子產品等更可危害公眾安全和健康。
該報告指出,海關檢查中發現的大多數假冒產品主要來源地包括中國內地和擔任轉口的香港,其他主要來源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土耳其、新加坡、泰國和印度;而受假冒影響最大的國家是美國,其品牌或專利涉及假冒產品的24%,其次是法國(17%)、意大利(15%),瑞士(11%)和德國(9%)。
這份OECD/EUIPO報告是根據2016年的海關緝獲數據,當年全球進口假冒商品的價值為5,090億美元 [7],該報告認為當中分別約47%(239億美元)及16%(83億美元)是出口自中國內地或由香港轉運。可是,雖然有關商品(239億美元)與中國內地當年出口總額2.1萬億美元相去甚遠,而且內地近年不斷積極打擊假冒偽劣商品,並加強有關法律法規懲罰違法集團和侵權者,但不少仍傾向將中國產品加上假冒偽劣標籤,使不少從事合規產品的內地企業在遇到有關糾紛或指控時處於不利位置,也直接影響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聲譽。
外國貿易壁壘帶來不明朗因素。
另一方面,美國貿易代表(USTR)辦公室根據美國《1974年美國貿易法》相關規定及301條款,對美國貿易夥伴在知識產權保護及執行情況進行年度檢視,而有關報告多年來把中國列入優先觀察名單。USTR於2019年4月發表的年度「特別301報告」認為,中國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包括針對商業秘密盜竊行為、在線盜版和假冒、製造和出口假冒商品以及阻礙藥物革新等。例如在針對假冒和盜版問題方面,「特別301報告」除了援引上述OECD/EUIPO報告有關中國是假冒偽劣商品出口地的數據外,又指美國品牌多年來受第三方在中國惡意搶註商標問題困擾,損害有關美國商標的權利持有人的商譽和利益。「特別301報告」又關注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在線盜版和通過電子商務進行的假冒商品交易日益廣泛,也嚴重影響美國權利人的利益。
此外,自2018年7月開始美國多次對源自中國內地合共價值數千億美元進口產品徵收額外「301關稅」後,USTR在2018年11月再發表有關中國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領域行為和政策的更新報告 [8],對中國在科技創新成就提出質疑,並提出指控中國進行和支持網絡盜竊商業秘密、技術數據等知識產權,而且通過投資限制強制美國公司轉讓技術予中國企業。該報告又認為中國政府不公平地推動中國企業進行系統性收購美國公司和資產,以獲取尖端技術和知識產權,包括中國投資者對美國矽谷等技術中心的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等。
為應對有關指控及釋除外國疑慮,中央政府近來推出多項政策和措施。例如於2019年10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部署以更優營商環境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及平等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包括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外國投資者和外資企業轉讓技術,依法保護商業秘密,完善電商平台專利侵權判定通知及移除規則。國務院又於2019年11月7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國發 [2019] 23號),提出20條政策措施,包括自2020年1月起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有關實施條例和配套措施,並致力確保外商投資法各項制度切實有效執行,保護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通過行政許可、監督檢查、行政強制等強制或者變相強制外國投資者、外商投資企業轉讓技術等。
另一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相關部門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一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包括推進修改專利法、商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重點加大侵權行為懲處力度,以提高違法成本;其他例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印發了《假冒偽劣重點領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的通知,大力提升市場監管執法能力和監管水平,包括加強市場巡查力度打擊侵權違法行為。
雖然如此,歐美等地對有關政策措施大多持觀望態度。特別在中美貿易糾紛下,除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外,科技轉移及知識產權等議題繼續成為焦點。最近,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多次談判磋商後,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一致,並於2020年1月15日在美國簽署協議文本,明確深化貿易領域雙向合作,擴大雙方在農產品、製成品、能源、服務業等領域的貿易規模,並且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為兩國企業提供更多市場機遇,而在關稅退坡問題上,美方承諾取消部分對華產品加徵關稅,實現加徵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等。值得注意的是,協議亦包含有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事項,包括雙方承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基於自願和市場條件的技術合作等,以更好地促進公平競爭,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與發展活力;同時,雙方將建立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安排,及時有效解決經貿分歧。在簽署協議後,美方又多次表示會密切追蹤協議的落實情況。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其他貿易夥伴仍會繼續關注中國在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的發展和執行情況。而且在政府層面以外,外國一般企業和消費者普遍仍抱有中國製屬低端產品想法,並且繼續受中國產品侵權的印象影響,短時間內難以消除。這些因素對相關內地企業的國際業務構成壓力。加上一些內地企業不熟悉國際市場情況,不認識外國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商業慣例,以致遭遇外國指控傾銷、侵權,甚至被指不當取得商業秘密時,可能缺乏有效的應對辦法。所以,大灣區以至其他內地企業極需利用合適的專業服務,一方面制訂防範措施控制風險,並且隨時積極回應外國指控和貿易措施,以便更好「走出去」發掘國際市場商機。
更多詳情,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文章:
[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訂明粵港澳大灣區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珠三角9市(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
[2] 美國貿易代表於2017年8月18日宣布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正式啟動針對中國有關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等不公平行為調查。資料來源: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7/august/ustr-announces-initiation-section
[3] 資料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4] R&D人員全時當量 (R&D personnel full-time equivalent)
[5] (i) 美國數字為估算數字;(ii) 有關數字基於多個來源及數據庫資料計算,包括中國統計年鑒、廣東統計年鑒、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OECD 數據庫及WIPO數據庫
[6] OECD and European Un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Trends in Trade in Counterfeit and Pirated Goods”, March 2019.
[7] 這些數字不包括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假冒商品,或通過互聯網分發的盜版產品。
[8] Office of the USTR, “Update Concerning China’s Act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novation”, 20 November 2018.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法律服務
- 知識產權
- 商業管理及顧問服務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
- 香港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