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 登入 / 登記

語言

  • EN
  • 繁
  • 简
  • 活動
  • 我的資訊
  • 聯絡香港貿發局
  • 訂閱
  • 訂閱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語言

  • EN
  • 繁
  • 简
  • HKTDC.com |
  • 關於香港貿發局 |
  • My HKTDC |
  • 登入 / 登記 |

HKTDC.com 關於香港貿發局 My HKTDC

登入 登記

商貿全接觸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https://hkmb.hktdc.com/tc/MzEzOTIwMDIy

經貿研究
儲存內容
分享 / 發送

請在微信中掃描二維碼然後按「...」以分享

香港創新及科技業概況

2021年3月12日



概覽

  • 根據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由香港、深圳及廣州的創新及科技業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是世界第二大科技集群。
    ​​​​​​​
  • 香港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蓬勃發展。2020年,香港初創企業數目增加6%至3,360家,聘用逾10,000名僱員。
  • 香港政府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列為具有優勢的四大發展範疇,並預期自2017年起計的5年內,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增加1倍。

 業界數據

全球排名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全球創新指數

16/127

14/126

13/129

11/131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數碼競爭力排名

7/63

11/63

8/63

5/63

資料來源: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研究中心

行業發展

由香港、深圳及廣州的創新及科技業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是亞洲一個戰略性商業平台及科技交易市場,也是一個日益壯大的本地研究集群。根據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廣深港科技集群是世界第二大科技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帶來源源機遇,而香港將可進一步善用各方面的優勢,包括研發能力、科技基礎設施、法律制度及知識產權等,推動創新及科技業節節上升,同時發揮商業平台的作用,協助創新公司打進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內地;或是協助內地創新公司走向國際。

近年,香港初創企業所需的基礎設施投資及資金支援均見增加,業內生態系統大為受惠,日益壯大。根據投資推廣署的調查結果,2020年香港初創企業數量繼續穩定增長,較1年前增加6%,聘用逾10,000名僱員。

香港初創企業的主要研究重點包括:資訊及通訊科技、即需即用軟件(SaaS)、物聯網、數據分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機械人、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以及新材料。應用方面,金融科技、智慧城市及智能家居、醫療保健和大數據應用等,都是一些極為熱門的領域。

鑒於越來越多企業參與培育和加速計劃,加上大學、數碼港、香港科學園等紛紛推行新計劃以推廣相關的初創企業,以及市場出現一連串令人注目的初創企業集資活動,特別是「獨角獸企業」崛起等種種因素,一般預期香港科技業很快會到達轉折點,增長速度將大大加快。

研發能力

人力資本是創新及科技業一個基本元素。香港的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在科學及工程學科方面尤其優秀,為培育香港創科人才發揮重要作用。在研究方面,大學內部的研發支出及研發人員數目均有上升趨勢。此外,越來越多研究項目可成功轉化為商業產品、成為與業界合作的項目,或是以其他形式為社會與經濟作出貢獻。

躋身全球大學排名首100位的本地大學(以學科分類)

學科

大學(排名)

電機及電子工程

科大 (20), 港大 (36), 中大 (65), 城大 (71), 理大 (92)

計算機科學及資訊系統

科大 (30), 中大 (31), 港大 (43), 城大 (68)

化學

科大 (31), 港大 (52), 中大 (95)

化學工程

科大 (32), 港大 (63)

數學

科大 (36), 中大 (37), 港大 (53), 城大 (86)

物理及天文學

科大 (37), 港大 (66) , 中大 (99)

醫學

港大 (39), 中大 (40)

資料來源: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以學科分類

除了培育本地人才外,香港也歡迎海外人才到來,為推動本地研發活動發展提供另一助力。根據投資推廣署2020年的初創企業調查結果,約26%受訪初創企業由非本地人創辦。此外,一些受中國內地市場吸引的跨國企業也把研發部門設於香港,原因是對海外研發人才而言,在香港生活和工作可能比在內地更易適應。

科技基礎設施

在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的基礎設施排名中,香港在131個經濟體中名列第11。香港政府於1998年公布創新及科技發展藍圖,並據此投資發展各項必要的基礎設施,包括注資50億港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創辦由政府資助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建立香港科學園、數碼港及5所研發中心。

香港科學園現有超過890家科技公司進駐,並約有9,000名研發人員在園內工作。整體而言,科學園重點發展五大科技群組,包括:(1)生物醫藥科技、(2)電子、(3)綠色科技、(4)資訊及通訊科技,以及(5)物料與精密工程,同時積極推動三大跨界別技術平台:智慧城市、健康老齡化,以及機械人技術。

數碼港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是一個創意數碼社區,雲集超過1,500家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數碼港的願景是成為全球創新及科技樞紐。同時,為推動本地經濟發展,數碼港一直致力履行各項使命,包括培育數碼科技界的初創公司及創業人士,推動協作以集中資源及締造商機,以及推行策略發展計劃及合作,促進數碼科技普及化。

在政府推行的香港研發中心計劃下,5所研發中心於香港成立,旨在策劃及統籌選定核心技術範疇的應用研發工作,推動研發成果商品化及技術轉移。這5所研發中心分別是:

  • 汽車零部件研究及發展中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屬下機構)
  • 香港資訊及通訊技術研發中心(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屬下機構)
  •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由香港理工大學承辦)
  • 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承辦)
  •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有限公司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擁有多元化的專業技術知識,在智能產品、智能製造、自動化、新材料、表面處理、智慧出行、綠色運輸及環境科技等方面,進行市場導向的應用研發項目,提升香港企業的生產力及國際競爭力。此外,該局也為香港企業提供顧問、技術轉移、培訓及其他支援服務。

政府鼓勵初創企業的最新措施

香港政府在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確立四大發展範疇,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政府循八大方向加強創科發展,包括︰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提供科研基建、檢視現行法例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改變採購制度和加強科普教育。過去3年,政府投放過千億港元發展創科。

資金幫助

創新及科技基金現時共有17項資助計劃,目的包括支持研發、推動科技應用、培育創科人才、支援科技初創企業及培養創科文化。

其中一個資助計劃為2014年創新科技署推出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每年向6所本地大學提供資助,每所大學的資助額高達800萬港元,鼓勵大學師生創立科技初創企業。每家企業每年的資助額高達150萬港元,以3年為限。大學員工、學生及校友若成立以「知識」和「科技」為重點的公司,便有資格申請資助。

另外,香港政府於2017年成立20億港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創投基金共同投資本地的創新科技初創企業。政府希望藉此吸引「醒目資金」流入香港,為本地創新科技初創企業帶來更多投資。

截至2020年底,創新及科技基金已經資助19,008個項目,核准資助金額達224億港元,涵蓋不同產業,包括基礎工業(佔總累計核准項目17%)、資訊科技(14.6%)、電氣及電子(14.4%)、生物科技(9.7%)等。

創科基建

除了資金幫助,香港政府也致力提供足夠的科研設施,以推動創科生態圈的持續發展。為增加研發及工作空間,政府已經為擴建科學園及興建數碼港第五期預留資源,分別提供約28,000及63,000平方米的樓面面積,主要供研發或創科企業營運。

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DT Hub)於2020年第四季開始營運。DT Hub旨在提供基建,供將軍澳工業邨和香港的數據中心及轉換中心作數據轉移業務及全球電訊的附屬或配套用途,並配合數據中心支援、多媒體處理,以及這些範疇的研發活動。

另外,在科學園旁邊的「創新斗室」於2020年底落成,提供約500個具靈活設計的住宿空間,配以共用工作室等設施,支援科學園的科研人員。

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元朗工業邨的微電子中心,分別會在未來數年落成,為智能生產和高端製造業提供共超過140,000平方米的樓面面積。

推動研發

香港政府致力加強對創科領域的投資。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宣布5年內把本地研發總開支在本地生產總值中的佔比提升1倍,由0.73%增加至1.5%。本地研發總開支近年已見上升。

另外,香港政府於科學園建設兩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包括專注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和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首批約20間研發實驗室會於2021年首季陸續啓動。政府正積極探討建設第三個研發平台。

培育人才

香港政府於2018年5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海外和內地從事科技研發的專才提供快速處理安排,到港從事研發工作。

為培育創科人才,政府正積極推動STEM教育,落實多項措施,包括更新課程、提供教師專業培訓、資助及舉辦大型學習活動。政府將於2021年上半年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支持大學吸引國際知名創科學者和團隊來港,參與創科教研活動。

其他提供就業機會和持續培訓的措施包括:「研究人才庫」已資助超過3,700個研發職位;「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已為1,800多家企業的逾3,500個僱員提供在職培訓;2021年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設約700個創科職位名額,促進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在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從事與創科相關的工作。

金融科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資訊及通訊科技領域發展成熟,加上擁有日益有利初創企業的生態系統,本地金融科技行業近年因此大幅增長。香港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數目增加超過3倍,由2016年的138家增至2020年的468家。

在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報告》中,香港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全球排名第八位。香港得以成為金融科技公司的理想營運地點,背後因素眾多,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優勢有:

  1. 為有意在香港及亞太區發展的新晉及基礎穩固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基地,尤其香港有大量地區性金融機構營運,自然成為亞太區的商貿樞紐。
  2. 專注企業對企業(B2B)金融科技,推動金融科技公司及專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企業擴大發展,以滿足區內需要。
  3. 吸引中國內地金融科技、資訊科技及電子商貿公司在港成立,作為拓展地區和國際市場的基地。

香港也能向有意擴展內地市場的國際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支援。由於內地主要銀行及保險公司均有在港設立業務,因此在港營運的公司可輕易與內地主要金融科技公司接觸。

具體金融科技領域方面,香港最重要的科技發展範疇包括數據分析、機械人技術、大數據、點對點(P2P)技術及自然語言處理等。近年,金融科技已為多個金融服務行業帶來顛覆性影響,包括外匯、網絡安全、電子商貿、財富管理和機械人顧問等。

另一方面,香港成立了多個專門的金融科技平台,促進金融科技市場參與者與公營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這些平台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的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設立的金融科技聯絡辦事處,以及保險業監管局屬下的保險科技促進小組等。

為鼓勵金融機構採用金融科技,金管局、證監會及保監局均推出監管沙盒,讓金融機構在受控環境下收集實際運作數據,以及金融科技產品/服務使用者的反饋意見。

為推動香港進入智慧銀行新紀元,金管局已向首批共8家虛擬銀行發出牌照,容許這些銀行透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另外,保監局已授權4家虛擬保險公司使用全數碼分銷渠道進入香港保險市場。

2020年11月,金管局公布新的金融基建設施,包括商業數據交流—在客戶許可的情況下,容許銀行和數據持有人透過其平台安全及有效率地交換數據,以及央行數碼貨幣,以促進跨境支付。

生物科技

香港在科技領域表現優秀,研究方面屢見突破,驅動本地生物科技行業不斷發展,競爭力強勁。據估算,目前香港各家大學每年發表約250篇具高影響力的生物醫學論文。此外,香港對國際大規模基因工程項目,以及在確認和定性沙士(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禽流感病毒等新型傳染病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科學貢獻。

香港擁有兩所優秀的醫學院,獲「ISI基本科學指標」(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評為在臨床醫學領域位居世界前列。這兩所醫學院的成就包括利用血液中循環無細胞DNA和處方藥「口服三氧化二砷」進行分子診斷研究,以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香港多家大學擁有的研究專利已在全球各地發出專利許可及轉授許可,這領域因而冒起不少初創企業。

香港也是全新藥物的主要臨床試驗中心。2014年,兩家第一階段臨床試驗中心在香港成立,至今已和一些跨國製藥公司建立廣泛合作關係。香港眼科醫院、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可為新藥進行臨床試驗,以獲取美國新藥註冊審批。這3所機構更是首批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的內地以外機構,可為有意在內地註冊的不同領域藥物進行臨床試驗。

在各種公共基金和投資的支持下,多所研究機構相繼在港成立,推動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的發展,包括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和生物科技研究所。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在1988年創立,為生物科技行業進行研發工作,同時促進技術轉移及產品商品化。研究院也在1996年成立了生物技術培育中心,為本地初創企業和國際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設備、技術及行政支援。

香港的生物科技生態系統獲得世界知名研究機構青睞。2016年,瑞典頂尖醫科大學Karolinska Institutet在港設立海外研究分支,重點研究疾病領域,包括幹細胞技術。2017年,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所在香港科學園成立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

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推出新上市制度,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0年,共有23家醫療健康企業在香港上市,融資共980億港元,其中包括14家通過新上市制度上市的醫療健康公司,共融資400億港元。為加強香港作為生物科技公司融資平台的地位,中央政府同意把按新上市制度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推動力,其特性是自動化和連接性。隨著互聯網連接裝置受到廣泛應用以及雲端運算科技日益進步,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當今的主流技術,對金融、營銷、零售和物流等許多行業而言也日趨重要。

香港也擁有不少頂尖的私營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例如商湯科技(SenseTime)。該公司由湯曉鷗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共同創立。湯教授研發了採用深度學習演算法的新型人臉識別系統,準確率超過99%,而商湯科技也只花了3年時間,便於2017年發展成獨角獸初創企業。網上貸款平台WeLab是另一例子。該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客戶提供個人化貸款建議。

在2017年12月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中,政府承諾建設基礎設施,助公私營機構採用更多人工智能技術。此外,政府也會在運輸、海關檢查及網絡安全等公共及城市管理服務中增加使用人工智能技術。

2018年5月,阿里巴巴、商湯科技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宣布一項新舉措,成立非牟利的香港人工智能及數據實驗室,以支持和推動香港發展成全球人工智能中心。實驗室的目標是要推動香港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包括協助初創企業把旗下技術商品化、激發創新思維,以及促進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共享。

智慧城市

香港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時又配備世界級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和互聯網連接,因此是許多智慧城市應用技術的理想試驗場。為了跟上全球趨勢,把香港建設成世界級的智慧城市,政府於2017年12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劃未來5年的發展計劃。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六大創新及科技範疇,推動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包括:(1)智慧出行–智能運輸系統及交通管理;(2)智慧生活–免費公共wi-fi服務,以及用於政府和商業網上服務的免費數碼個人身份;(3)智慧環境–綠色建築、能源效益應用技術、廢物管理、污染監測;(4)智慧市民–培育創新科技人才;(5)智慧政府–開放數據、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及電子公共服務;(6)智慧經濟–利用創新及科技強化目前的經濟支柱及發展新的經濟支柱、促進共享經濟。

2020年12月,政府公布《藍圖2.0》,提出超過130項智慧城市措施。新措施包括應用「建築信息模擬」、優化智慧旅遊平台、開發交通數據分析系統,以及推行智慧鄉村先導計劃等。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藍圖2.0》提出研究在香港使用遙距醫療、視像及遙距診療,以及在已推行及策劃中的抗疫工作善用創新科技,如推出「安心出行」感染風險通知及流動應用程式。

此外,香港科技園公司夥拍工業製造公司西門子(Siemens),在科學園設立智慧城市數碼中心。該中心的工作重點是加快發展針對香港市場特有需要的智慧城市應用技術。

內地及國際合作

香港與內地的公司和研究機構關係緊密,因此可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樑。

目前,香港有16所獲中國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這些研究實驗室由香港政府資助的大學及研究中心負責管理。此外,中國科學院屬下的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所在香港科學園成立了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

香港一些大學已在深圳開設分校,讓教職員可在內地進行研究工作,同時也可拓展內地市場。

為進一步發揮香港科技界在國家科技建設的作用,香港的大學及研究機構自2018年中起可以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在香港使用有關資助。容許科研資助跨境流動的安排,將促進本地科技人才與內地合作及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2017年1月,香港和深圳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據此,雙方將在佔地87公頃的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預期會吸引港深兩地及其他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長遠而言將發展為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第一批設施預期可於2024至2027年分階段落成。全面發展後的創科園會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提供120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 

香港獲得多家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青睞。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於2010年開始與城市大學展開合作計劃,成立香港首家動物醫學院,以滿足香港對獸醫的需求。此外,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於2016年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Innovation Node),善用香港在鼓勵原型製作及拓展規模方面獨有的製造業基礎設施。2016年,瑞典的Karolinska Institutet在香港科學園設立首家海外研究中心,加強再生醫學方面的研究工作。這些活動和國際合作充分突顯香港的吸引力。

返回頁首 ^
    主題:
  • 科技,
  • 香港,
  • 工業工程,
  • 技術進口,
  • 科學園,
  • 生物科技,
  • 綠色科技,
  • 精密工程,
  • 數碼港,
  • 科技基建,
  • 技術轉移,
  • 科技企業集群,
  • 科技創新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首頁

Article Topics

文章主題

科技24758
香港37021
工業工程74574
技術進口74579
科學園74583

文章主題

科技24758
香港37021
工業工程74574
技術進口74579
科學園74583
生物科技74584
綠色科技74567
精密工程74585
數碼港74586
科技基建74587
技術轉移73716
科技企業集群123520
科技創新83037

interest_article

相關文章

2023年3月29日

三大科技展顯創科活力 倡智慧生活拓跨界機遇

2022年11月18日

創業日及知識產權論壇 助初創中小企增競爭力

2022年10月28日

貿發局創業快綫五周年 全方位助初創拓展業務

2022年1月20日

生科企業回港設生產線 抗衰老產品啟長壽之門

Related Events

相關活動

2023年4月12至15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 2023 (實體展)

2023年4月12至22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4月12至22日

香港國際創科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4月12至15日

香港國際創科展 2023 (實體展)
活動搜尋

Social Share

關注我們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newpaper-img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banner-img


本人確定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可將上述資料編入其全部或任何資料庫內作為直接推廣或商貿配對﹝因而可能成為可供本地及/或海外公眾人士使用﹞,以及用於貿發局在私隱政策聲明中所述之其他用途。本人確認已獲得此表格上所述的每一位人士同意及授權,將其個人資料提供予貿發局作此表格提及的用途。


*此選項是按歐盟有關保護個人資料法律的要求而設,對於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的客戶,請略過此項。

謝謝

感謝閣下訂閱香港貿發局市場資訊。

分享文章

電郵
LINKEDIN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D: HKTDCofficial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設計「我的資訊」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