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渣打銀行與香港貿發局公佈第二季「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反映營商信心的「現狀指數」回落1.3點至50的中性水平,「預期指數」為58.7,意味復蘇勢頭不變。
兩個項目分別為盈宗製藥有限公司的納米纖維物料及呼吸器智能生產線項目,以及Sew Solution Limited的全成型針織毛衣智能生產線項目,各獲批1,500萬元資助,合共3,000萬港元。
是次調查主題為「通過香港商貿平台拓展大灣區疫後商機」,結果顯示,港商進軍大灣區面對低價競爭、不諳內地法規、融資及客戶信貸問題等三大挑戰,然而,港商在大灣區市場亦具獨特優勢,包括香港品牌聲譽及善於引進外國優質產品等。所以,港商宜善用優勢,藉大灣區開拓龐大的內銷市場。
第三季數據反映了更具挑戰性的外在和內部環境,包括利率上升、衰退風險升溫、新冠疫情影響持續,以及房地產市場疲弱等。
香港貿發局與東莞市商務局早前合辦GoGBA大灣區「政府優惠政策」研討會—東莞篇,邀得貿發局、東莞市有關部門及企業代表,介紹東莞的投資環境、優惠政策、物流及創新創業的最新發展,以及香港企業成功落戶東莞的經驗,助業界掌握東莞最新營商概況。
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系的黎鈞國(Quinn),因為熱愛組裝機械表,毅然辭去麥肯錫(McKinsey)的高薪顧問工作,於2016年創辦個人化機械表品牌EONIQ,運用約40萬美元眾籌資金創業,並成功為自家研發的機械機芯取得產地來源證,預計於今年底推出香港首隻「香港製造」的機械機芯腕表。
第二季營商指數按季下跌6.3點至49.6,是2020年第三季度以來最遜色。部份城市指數亦下跌,但「專業服務」及「創新和技術」指數則見改善。在大灣區城市中,香港的現狀指數下降1.7點至39.7,預期指數下降4.2點43.3。
據香港貿發局特約記者Nick Galanides於倫敦報道,全球製造業已逐漸重回正軌,表現更令人眼前一亮。去年較早時間,生產活動及訂單數量均展現前所未有的升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更把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5.8%。
今年首季營商指數按季下跌0.7點至49.6,是2020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跌破50。部份城市指數亦下跌,其中香港的現狀和預期指數分別大幅下降8.7和5.2點至41.4及47.5。然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為企業帶來新機遇。
2021年第四季度營商指數錄得50.3,較上一季度下跌2.4點;具前瞻性的預期指數下跌4.3個百分點至53.6。在眾多大灣區城市中,香港表現較佳,按季升2.5點至50.1,重回擴張領域並創下歷來新高。
今年第三季度營商指數錄得52.7,較上一季度下跌6點;具前瞻性的預期指數下跌1.4個百分點至57.9。然而,八個成分指數中有六個依然高於中性關口50,而城市預期子指數數值反映企業對第四季度前景樂觀。
據香港貿發局特約記者康彰榮於台北報道,全球經濟於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各行業普遍陷入低迷景氣,航運業也受到衝擊。隨着疫情於去年下半年趨緩,內地製造業復工復產,經濟開始復蘇。貨櫃航運業率先迎來多年來罕見的行業榮景,台灣多家海運企業也受惠。
據香港貿發局特約記者莊悅於廣州報道,在早前舉行的第30屆廣州國際鞋類、皮革及工業設備展覽會上,參展商展出各種智能化製鞋設備,以及注重綠色環保的原材料,並致力加強自身實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香港特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早前於網誌表示,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勞動力的先進製造業,有助推動本港經濟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