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商貿全接觸
  • 登入 / 登記

語言

  • EN
  • 繁
  • 简
  • 活動
  • 我的資訊
  • 聯絡香港貿發局
  • 訂閱
  • 訂閱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語言

  • EN
  • 繁
  • 简
  • HKTDC.com |
  • 關於香港貿發局 |
  • My HKTDC |
  • 登入 / 登記 |

HKTDC.com 關於香港貿發局 My HKTDC

登入 登記

商貿全接觸

Section Menu

  • 市場機遇
  • 可持續發展
  • 創業新聲
  • 科技及創新
  • 時尚創意
  • 貿發局消息
  • 焦點專題

https://hkmb.hktdc.com/tc/1X0AK14T

科技及創新
儲存內容
分享 / 發送

請在微信中掃描二維碼然後按「...」以分享

大灣區助醫療科技發展
科研成果迎老齡化挑戰

人口老化令香港及內地的醫療系統壓力愈來愈大,先進的醫療科技有望成為「減壓」的新途徑。《商貿全接觸》將一連17期刊登「新動力 新出路 新機遇」系列報道,讓企業把握市場發展新趨勢,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商機。(十七之八)

2020年2月28日

文章概覽

  • 深圳視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浩說,以人工智能學習及電腦醫學影像分析技術開發人工智能(AI)輔助診療平台,並提供輔助診療的方案建議,可提升醫生診症的速度和質素。
  • 中大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林煌權說,現時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機會,有助釋放研究成果,而香港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說,大灣區的醫療政策打通後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地的醫療水平,滿足內地市場對提升醫療質素的需求,以及港人到大灣區生活的需要。

  • 愈來愈多本港初創醫療科研企業,選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為孵化器,進行研發及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以減低文化及配套差異。目前香港和內地醫療政策雖然有待打通,但大灣區建設長遠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地醫療水平,滿足內地市場對提升醫療質素的需求,以及港人到大灣區生活的需要。

    AI輔助診療平台 提升醫生診症速度

    深圳視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浩說,2018年進駐中大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以人工智能學習及電腦醫學影像分析技術開發人工智能(AI)輔助診療平台,並提供輔助診療的方案建議,主要涉及放射、病理及放療三個領域。由於內地醫生增長數量,遠遠不及病理切片、放射放療科的醫療影像增長,令陳浩決定鑽研這項技術。

    他以檢查子宮頸癌為例,按國家統計數據,內地目前每年有一億人次的婦女需要做篩查,以現時的醫生數目計,保守估計需時十年才可以完成,因為醫生需要對着醫療圖片,在數萬個細胞中找出十多個異變的細胞。如果使用AI,醫生便不用再花時間尋找異變的細胞,從而令病人縮短輪候時間五倍,提升醫生診症的速度和質素。

    陳浩說,AI能協助醫生迅速把異常的細胞找出來,再形成自動化的診斷報告。「醫生不再需要在顯鏡下看數千個視野,只需要在機上看十數個視野,就可以作出診斷報告,這是提速;而且醫生也會累、會看漏,不能不停地整天工作。用機器、輔助及自動化的系統去做,較易規模化及較具彈性,可靈活地按需要增加機器,機器亦可以24小時工作。」

    現時該公司的技術在內地已獲逾50間醫院臨床應用,每日服務病者逾5,000人次。陳浩說,當初在相關領域發佈了30多篇論文,希望學以致用,不想錯把技術落地的關鍵時間,所以決定將AI產業化。

    陳浩
    深圳視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浩說,以人工智能學習及電腦醫學影像分析技術開發人工智能(AI)輔助診療平台,並提供輔助診療的方案建議,可提升醫生診症的速度和質素。

    落戶深圳 把技術變為產品

    中大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孟慶虎研發的無線膠囊內窺鏡在2001年面世,屬革命性技術,但受腸胃蠕動制肘,醫療人員無法控制移動該內窺鏡;現時團隊研究的主動性無線膠囊內窺鏡,是技術的二次革命。孟慶虎在這項技術領域研究多年,至2018年才抓着契機,決定把研發技術變為產品。

    「以前我們寫文章,博士們畢業後只將研發結果公開,也沒有再進一步產業化。直至2018年初,看到一些類似的東西跟我們的技術差不多,例如腸胃道、膠囊等,這樣的系統竟然在內地取得很多投資,並做得如火如荼,後來我們仔細研究他們的技術,發現跟我們的技術還是有差離。這樣的技術都可以變為產品,我們世界領先的技術為何不能?」

    孟慶虎現時的團隊分為研發主動型腸道膠囊機械人,以及自動診斷系統兩方面。硬件的機械人仍有待進行動物及臨床實驗,估計一至兩年時間才可投入市場;軟件的診斷系統基本完成,但需時申請醫療註冊證,期望在2020年中面市。

    孟慶虎當初選擇在深圳開公司,主要是方便內地企業直接投資,而且當地的人力市場資源豐富,容易選到合適的人才加入團隊。他亦接觸過不同的孵化器,最終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中大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進來以後,很多東西都不需要進一步交流,因為大家都熟悉各自的文化,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們也清楚中大的團隊過來以後會有何水土不服;也不是說其他孵化器不夠貼心,相對來說,科學園是為香港所有創業人士服務,創業人士都是它的潛在客戶,但深圳研究院不一樣,落戶後,後你會感到自己還是中大的一部份,我覺得自己還是在中大的範圍內工作。」

    孟慶虎
    中大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孟慶虎說,當初選擇在深圳開公司,主要是方便內地企業直接投資,而且當地的人力市場資源豐富,容易選到合適的人才加入團隊。

    內地製造業與香港科研 互補不足

    中大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林煌權說,內地的製造業配合香港的科研,兩者可以互補不足,釋放科研技術。他指很多本港研究團隊在技術方面享有絕對優勢,但由於以前只集中研究,缺乏相對應的產業配套,以及一些實現產業化的場景。「現時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機會,令過去的研究及深厚的研究積累都可以釋放出來,香港優勢在於有相當的科研積累,亦具有領先優勢,因此暫時優勝於深圳。」

    林煌權說,研究要成為產品推出市場,才能為群眾提供服務,所以中心希望協助相關技術落地。現時中心的服務對象是中大的持份者,包括教授、學生、校友等,但如果未來可以解決資金、土地及平台的專業服務質素,以及應付增長的進駐公司,不排除可以進一步對外開放,他笑言中心現時都是「創業」,正探索適合的發展模式。

    林煌權
    中大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林煌權說,現時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機會,令過去的研究及深厚的研究積累都可以釋放出來,而香港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盼內地降低門檻 便利港企北上發展

    瞳訊醫療研發了智能篩查糖尿眼技術平台,是科學園的培育公司。該公司行政總裁伍灝桓說,技術通過分析客戶的視網膜照片,以檢查他們有沒有患上眼底疾病,例如糖尿眼、老年黃斑、青光眼等。只要登入該公司網站,上傳病人眼底相,便可以即時獲取報告,知道病人有沒有糖尿上眼的症狀。

    該公司現已投入香港市場,在部份眼鏡店提供服務,但深圳的分公司仍未正式開展業務。「有關技術已可以在內地應用,但因為內地有其監管法規,加上我們涉及人工智能技術,內地這方面的監管法規仍未非常明確或未完善地公佈,所以要待內地相關法規申請、認證等方面的規則出台,我們才可以申請。」

    伍灝桓說,香港企業在內地會被視為外商,進口醫療器械的申請認證程序不及內地企業般快,所以期望有關當局未來可剔除相關障礙或降低門檻,以及簡化手續,減省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發展的時間成本。

    伍灝桓
    瞳訊醫療行政總裁伍灝桓希望,內地有關當局未來可剔除進口醫療器械等障礙或降低門檻,以及簡化手續,減省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發展的時間成本。

    打通內地醫療政策 滿足大灣區需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亦同意,內地醫療仍在政策問題上需要改善:「目前有一些措施及政策需要打通,例如本港常用的藥物及醫療儀器,即使在香港註冊了,但由於內地有另一套制度,它們未必已註冊。另外,如在內地城市投資醫療機構或診所,資金的流動、進出等方面需要更便利。」

    聶德權又指,政策打通後便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地的醫療水平,滿足內地市場對提升醫療質素的需求,以及港人到大灣區生活的需要。

    聶德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說,大灣區的醫療政策打通後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地的醫療水平,滿足內地市場對提升醫療質素的需求,以及港人到大灣區生活的需要。

     



    內容合作夥伴:香港商業電台

     

     






    相關網頁:

    • 香港貿發局中小企服務中心
    • 貿發局四合一推廣平台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 「一帶一路」資訊網站



    延伸閱讀:

    • 善用創新科技適應市場 初創靈活攻大灣區商機
    • 大灣區推便利創業措施 港特色產品服務拓商機
    • 專業服務界拓灣區機遇 港建築設計北上迎商機
    • 大灣區推科研資金過河 便利粵港大專院校合作
    • 大灣區發展成就新機遇 拉動內需吸納港消費品
    • 企業申請資助注入科技 加快升級轉型提生產力

    返回頁首 ^
    資料提供
      主題:
    • 醫療用品及醫藥,
    • 科技,
    • 中國內地,
    • 粵港澳大灣區,
    • 初創,
    • 創科,
    • 老齡化,
    • 醫療政策,
    • 孵化器,
    • 深圳視見醫療科技,
    • 人工智能,
    • 孟慶虎,
    • 無線膠囊內窺鏡,
    • 中大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
    • 林煌權
    • 醫療用品及醫藥
    • 科技
    • 中國內地
    首頁

    文章概覽

  • 深圳視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浩說,以人工智能學習及電腦醫學影像分析技術開發人工智能(AI)輔助診療平台,並提供輔助診療的方案建議,可提升醫生診症的速度和質素。
  • 中大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林煌權說,現時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提供了產業發展的機會,有助釋放研究成果,而香港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說,大灣區的醫療政策打通後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地的醫療水平,滿足內地市場對提升醫療質素的需求,以及港人到大灣區生活的需要。
  • Article Topics

    文章主題

    醫療用品及醫藥24722
    科技24758
    中國內地36293
    粵港澳大灣區106521
    初創108609

    文章主題

    醫療用品及醫藥24722
    科技24758
    中國內地36293
    粵港澳大灣區106521
    初創108609
    創科125140
    老齡化77014
    醫療政策141043
    孵化器115216
    深圳視見醫療科技141044
    人工智能119049
    孟慶虎141045
    無線膠囊內窺鏡141046
    中大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141047
    林煌權141048
    瞳訊醫療141049
    智能篩查糖尿眼141050
    聶德權135788

    interest_article

    相關文章

    2022年11月28日

    香港深圳結合創科優勢 助大灣區構建智慧城市

    2022年10月28日

    貿發局創業快綫五周年 全方位助初創拓展業務

    2022年9月19日

    初創改寫傳統醫保方案 全面照顧僱員身心健康

    2022年8月1日

    初創研科技解疫情痛點 推全球首款全走塑口罩

    Related Events

    相關活動

    2023年4月12至22日

    香港國際創科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4月12至15日

    香港國際創科展 2023 (實體展)

    2023年5月16至25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 2023 (商對易)

    2023年10月13至16日

    香港貿發局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 2023 (實體展)
    活動搜尋

    Social Share

    關注我們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newpaper-img

    訂閱每周電郵通訊

    banner-img


    本人確定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可將上述資料編入其全部或任何資料庫內作為直接推廣或商貿配對﹝因而可能成為可供本地及/或海外公眾人士使用﹞,以及用於貿發局在私隱政策聲明中所述之其他用途。本人確認已獲得此表格上所述的每一位人士同意及授權,將其個人資料提供予貿發局作此表格提及的用途。


    *此選項是按歐盟有關保護個人資料法律的要求而設,對於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的客戶,請略過此項。

    謝謝

    感謝閣下訂閱香港貿發局市場資訊。

    分享文章

    電郵
    LINKEDIN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D: HKTDCofficial

    如仍未成為登記用戶,請即登記!

    設計「我的資訊」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