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歐美企業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重要橋樑
2019年歐美企業調查
2019年9月3日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早前與香港美國商會(AmCham HK)、香港歐洲商務協會(EuroCham HK)及其旗下16個國家商會合作,訪問了55家在香港營商的美國和歐洲公司。結果顯示,雖然美國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溫,但受訪公司仍越來越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
是次調查於今年4至5月以問卷形式進行,藉此瞭解在香港營商的歐美公司如何以商業角度看待大灣區的發展。
整體而言,很多受訪公司都越來越留意大灣區的發展,當中很多更計劃擴充在香港的營運規模,更好地把握源源湧現的市場機遇。同時,受訪公司也對香港的專業服務行業充滿信心,相信可倚賴他們解決發展初期各種與跨轄區制度差異有關的問題。
機遇處處
整體而言,62%受訪公司表示,過去12個月他們的香港營業額當中,最多20%是源自大灣區。

令人欣喜的是,95%受訪公司相信,未來3年,隨著大灣區各市聯繫日趨緊密,他們的相關收益會和現有水平相若或上升。事實上,大部分受訪公司認為,在新的發展規劃下,他們可覆蓋的地區市場將大為增加,香港業務的規模將因而壯大。

發展前景可觀
大灣區市場日益龐大,超過一半受訪公司認為,就具體的新興機遇而言,以香港為總部的專業服務供應商擁有最佳的發展前景。其他預料可受惠的行業或活動包括消費品供應商(獲25%受訪公司選擇),採購(22%),工業產品、服務及技術業務(18%),以及投資及開設研發設施(11%)。

上述結果大致對應受訪公司的現行策略。為更適切地服務大灣區市場,36%受訪公司表示會擴充香港現有業務的規模,7%表示正考慮增設新的業務職能,特別是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及業務發展服務。不過,綜合而言,53%受訪公司表示至今未有計劃為把握大灣區機遇而調整業務策略,或是有關計劃尚未落實。

香港優勢帶來助益
調查又問到受訪公司預期在初次進入大灣區市場時會遇到甚麼挑戰。結果顯示,受訪公司覺得最大的障礙是瞭解及配合粵港澳三地法律法規的差異(58%);政策不夠明確公開(40%);資訊流通及安全(29%);知識產權保護(25%);以及跨境資金流動(25%)。

就應對在大灣區拓展業務時遇到的挑戰及減低風險而言,受訪公司相信香港的專業服務供應商可助他們一臂之力,尤其是一些經常與中國企業及國際同業溝通合作的專業人士。在香港各種專業服務中,法律及爭端排解(45%)預料受惠最大,隨後是會計(31%),以及銀行及金融(31%)。

受訪公司資料
是次調查訪問了55家公司,當中30家來自歐洲,25家來自美國。這些公司大部分為服務供應商(49%),之後是製造商(24%)及貿易商(15%),當中約71%在香港發展已超過10年,60%聘用的員工不足50人。
受訪公司的香港業務主要職能為銷售(45%)、營銷(40%)、行政(38%)、物流配送(24%)、企業財務(20%),以及研發(20%)。




特別鳴謝


- 法律服務
- 會計服務
- 銀行服務
- 香港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