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粵港澳大灣區:借鑒香港海關模式
2019年9月4日

ST&R 國際貿易律師事務所(Sandler, Travis & Rosenberg, Limited)亞太區負責人彭郁竹是一名精通海關法規的律師,向各類客戶提供如何便利貿易的建議。她盛讚香港海關人員訓練有素,以專業態度執行特區法律,可供內地有關部門借鑒。她指出,過去內地海關官員職位往往是由親屬「繼承」,現在情況正在改善。從宏觀角度看,香港的關區模式應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一點啟示。
不過,彭郁竹並非總是與香港海關看法一致,並表示曾有客戶的貨物要耽誤很久才能清關。她舉例説,客戶從新加坡運送貨物來港,清關通常只需4小時,但若這些貨物被視為戰略物品,便可能要耽擱約10個工作日。不過,總的來說,她認為香港海關確實盡責盡力,有利大灣區的監管和整合,值得表揚。
ST&R 國際貿易律師事務所致力協助外國公司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經商貿易,經驗豐富。他們的總部位於美國,香港是其亞洲營運中心,另外在廣州和上海設有內地辦事處。自1970年代末以來,ST&R 一直協助美國大型製造商和零售商在中國內地營運。他們的服務包括提供建議,讓客戶能以最低價格採購貨品,以及協助客戶尋覓合適的生產地點和運輸方式,以便向美國市場供應貨品,同時遵守美國衛生、入境和安全等領域的法規。ST&R 是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律師事務所,協助不同規模的進口商和出口商履責合規。
貿易增長
彭郁竹表示,儘管美中貿易戰持續,但自2009年以來大灣區的貿易增長迅速,最近更惠及香港。她說:「對有意進入中國內地商品和服務市場的美國大公司來說,香港一直是唯一考慮的地點,而且仍然是ST&R 九成客戶的重要『支付中心』。」
不過,鄰近香港的廣州番禺區以及深圳,現在也備受海外零售商等客戶重視,因為他們須在內地設立辦事處,以便與現在和未來在內地市場開設的店舖緊密聯繫。談到香港如何能提高自身的地位,彭郁竹說:「在許多美國客戶眼中,廣東省有無限的拓展潛力。香港的成本較高,而且尚未充分利用其卓越的海關監管框架來協助推動大灣區發展。」
在她看來,如果大灣區能夠採納一種可消除監管差異的海關制度,讓貨物和服務能更自由地流通,情況便可能改變。她說:「歐盟的神根區模式允許26個歐洲國家的人民在區內自由流動,大灣區若採用這種模式,將可大大改變現時的發展形勢。目前,關於大灣區的技術性問題已有很多人討論,但如何確保貨物和服務更快地流通,像香港的自由港那樣高效率,就缺乏商業上的真知灼見。」
海關做法不同
彭郁竹指出,中國內地對海關有一套截然不同的做法。她說:「例如,在美國,關稅僅佔聯邦預算的3%,而中國內地的關稅則佔整體稅收的35%左右。」她補充,若要大灣區的海關框架更協調和持續可行,側重稅收的方針必須改變。
內地已採取一些行動,加快貨物通關的速度。深圳是其中一個例子。當地的電子製成品通常經香港運往國際目的地,不過,雖然電子報關系統自2016年起已實施,但是這些貨物在到達香港之前仍須報關。彭郁竹表示,這對貿易有負面影響:「出口方面,深圳的做法大致上是明確快速的,但進口則是另一回事,檢查可以延誤貨物一個星期,對業務造成損失或破壞。」她又說,跨界合作起步後須轉型為更廣泛的政策主題,以取得更快、更清晰的商業成果。
香港優勢
彭郁竹認為,大灣區須發展一個可行的單一海關聯盟。她說:「現在是最佳時機,讓內地當局提出同時適用於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試點模式。此舉可能涉及在離岸關區內進行出口加工的自由貿易待遇,而3個地區都應賦予特殊地位。」
她指出,香港、澳門和中國內地目前都是以獨立實體的形式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運作,而世貿規則可以在新的大灣區框架下採用。同樣,為滿足貿易往來的需要,當局可以更有彈性地向港澳居民提供來往內地通行證。
彭郁竹認為,香港可以在兩方面受惠於大灣區發展:一是與內地相關貿易會因而增加,二是有更多機會接觸內地的先進科技,例如金融科技和保險科技。她表示,香港具備勤奮敬業的精神,有面向全球的文化,講求效率,貿易聯繫廣泛,對內地企業也可以產生示範作用。
彭郁竹指出,雖然香港仍然是一個卓越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大灣區對香港的未來十分重要。她說:「金融太單薄,香港不能單靠這個行業。大灣區提出的包容性正是香港發展所需的動力,尤如美國矽谷的發展一樣。香港作為『中間人』,適應力極強,例如面對發展中的東盟市場時便是如此。香港政策制訂者應把香港重新定位,積極發展高增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和相關服務。」
彭郁竹特別指出,香港應更好地在國際舞台上進行推廣,說明為何須調整發展政策。她說:「香港確實須在美國進行多層次的遊說,並與華府高層人員接觸溝通。我們許多美國客戶都認為中國內地業務十分重要,肯定會支持大灣區規劃在促進人流及物流方面所提出的措施。」
- 法律服務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