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行高層轉戰創業
利用大數據AI掘金
時間就是金錢,對商界、財金界而言,可謂秒秒鐘千萬元上落。時刻掌握市場動態固然重要,但面對海量數據和資訊,要逐一搜尋篩選實在費時,或會白白錯失良機。在投資銀行打滾逾十年的陳敬倫深明此道,憑着獨到的眼光看準市場需要,創建大數據分析平台,帶領團隊在多個創科比賽中勇奪殊榮。
2018年12月5日
現年30多歲的陳敬倫曾任花旗銀行投行副總裁及瑞士銀行董事,於2015年與合作夥伴創立洞視科技,開發大數據分析平台,透過收集各地媒體、社交平台、網上論壇、投行報告、港交所公告等資訊,助客戶迅速掌握輿論情況及追蹤市場最新動態。
快速整理訊息 方便下載
陳敬倫指出:「客戶可自訂關鍵字以追蹤其關注的訊息,系統的人工智能(AI)技術如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功能,可分辨訊息內容的性質是屬正面、中性或負面,更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推送通知。」
陳敬倫對中港兩地的金融投資市場非常熟悉,因而真正了解業界和商界所需的服務,「投資銀行分析員每日要花數小時、利用不同渠道搜尋大量資料,再為他們的客戶撰寫報告;我們公司的系統可以把所有相關訊息快速整理,分析員一按鍵便能下載整份報告,更可自訂檔案格式。」
覷準市場前景 新規則造就機遇
另外,歐洲《金融工具市場指導II》(MiFID II)今年1月正式生效,衝擊金融業界。陳敬倫解釋道﹕「以往券商或銀行會向機構客戶免費派發報告,藉交易佣金支付研究經費,在MiFID II新規下,基金經理在讀取各項研究報告時必須付費,即需要獨立購買報告,不能只找他們偏愛的分析師免費索取資訊,因而提高投資者的成本。」
他相信,投資者會因MiFID II的實施,轉而尋求一些第三方平台,冀以較低價格獲得大行報告等資本市場重要資訊,促成監管所衍生的商機。
憑藉陳敬倫過去的投行經驗及敏銳的市場觸覺,再配搭具備科技背景的內地合作夥伴,促成洞視科技的誕生。

逾二千數據源 業務集中港兩地
陳敬倫透露,目前公司業務集中香港和中國內地,客戶主要為財經公關公司、上市公司投資關係部、證券商等,例如京東、新世界集團、博裕資本、泛海集團、成都金融辦等。
他表示,市場上提供同類型服務的公司並不多,「我們的優勝之處在於所追蹤的訊息源龐大而深入,現時擁有超過2,000個數據源,涵蓋範圍細至微博、微信、『貼吧』,還有沽空機構發文、分析員的聯絡資料等,同時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訊息。」
洞視科技由起初的二人公司,擴展至現時約30人的團隊。陳敬倫負責市場推廣及業務拓展,辦公室設於香港,而內地拍檔則管理於四川成都的研發分部。他期望在大灣區內城市設立辦公室,藉優惠政策在租金及聘請人才上獲得資助。

創業快綫計劃 助拓人脈網絡
洞視科技過去曾參加不同的創科比賽並獲得佳績,今年亦參與香港貿發局於3月推出的初創企業培育計劃「創業快綫」,成為10家優勝企業之一。「創業快綫」旨在協助初創企業建立人脈、拓展市場和尋找資金,每家優勝企業可獲等值約16萬港元的推廣資源,並陸續開始參與計劃的資助項目,包括免費到大灣區考察、參加全球重要的展覽會,以及與商界領袖會面等。
貿發局於8月底率領「創業快綫」優勝者到訪深圳及東莞,實地了解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陳敬倫坦言此行大有得着﹕「當時參觀了多家創業基地,包括騰訊眾創空間(深圳)、深港青年創業創新基地、松山湖(生態園)生態城市科普館等,讓我們了解當地的創科生態系統。我們亦有機會與內地官員、投資者,以及具北上經驗的港商交流,藉此建立人脈,這對公司日後在大灣區設立辦公室或有所幫助。」
洞視科技於今年11月參與貿發局在日本舉辦的「邁向全球 首選香港」活動,展示公司嶄新的產品,並物色合作夥伴。公司亦會參與明年1月由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貿發局主辦的亞洲金融論壇。

內地金融改革 冀能參與其中
初創企業資源有限,因此行每一步也要深思熟慮,但又不能畏首畏尾。陳敬倫表示:「創業者要大膽嘗試,但當然要評估風險。我們不只要緊貼市場,更要洞悉先機,不斷優化產品,才有機會成功。」他透露,公司與財新數據於今年9月攜手推出新服務,為客戶發布港股公司敏感指數,首次對港股公司敏感事件進行標準量化評估。團隊亦會繼續探索MiFID II所衍生的其他商機。
做生意,賺錢當然是目標之一,但陳敬倫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我希望有機會參與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進程,哪怕只是一個小角色。」他最近獲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取錄,參與其全球創業領袖項目課程,向他的目標再踏前一步。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金融及投資
- 科技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