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結構性融資助企業集資
支援一帶一路資金需求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沿線國家的工程項目,融資渠道多樣化,有助填補「一帶一路」龐大融資需求的缺口,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結構性融資能助企業轉移風險,讓企業透過資產抵押證券,出售未來可回收現金流而獲得融資。
2018年10月9日
亞太結構融資公會聯席召集人張秀芬於今年的亞洲金融論壇上,闡述對「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的觀點。她表示,香港憑着專業服務及法律制度的優勢,能協助及提升「一帶一路」投資者管理有關項目風險的信心。
(在線觀看) 亞洲金融論壇2018:結構性融資的潛力
亞洲融資需求達26兆美元
張秀芬表示,亞洲開發銀行在今年2月發佈了一份報告,預計整個亞洲從2016年至2030年的融資需求達26兆美元,這個數目是天文數字,當中東盟國家達3.5兆美元,結構性融資和資產證券化很重要,因為這些金融工具效力非常強大。
結構性融資有別於債權及股權等傳統融資方式,它能讓企業透過資產抵押證券,出售未來可回收現金流而獲得的融資。張秀芬認為:「結構性融資,如果能妥善利用,它亦可以幫助真正的集資,每一個項目,大概是20 至 30億美元,有些達50億美元,『一帶一路』有65個國家,如果是每個國家邀請中國內地,幫助他們做一些基建來說,提供技術和支援,融資也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結構性融資有助企業解困
傳統銀行或銀團審批企業融資的程序嚴謹,加上項目延誤風險及融資成本上漲,張秀芬認為,結構性融資能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基建項目風險頗高,風險卻可以控制,但如果項目規模達20至30億美元,每一位投資者會小心衡量風險。」
她以「綠地投資」為例指:「當項目是『綠地投資』,投資者大概的(投資)意欲比較小,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這個項目會不會做得成功,但如果項目已經成功了,道路已經建好了,橋也建好了,那就如香港的西隧、東隧,只等待每天有多少流量,在這情況下,投資者對這些『棕地投資』項目的信心多了,從這方面來看,結構性融資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

港法律制度早獲驗證
風險管理是項目融資的關鍵,而「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提升投資者管理風險的信心
。張秀芬相信,香港專業服務及法律制度的優勢有助業界把握機遇:「世界的投資者,直到目前為止,對於香港的專業,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的金融中心,都有充分的信任。現在中國內地的一些法律意見,也是很詳盡、很世界性,也都依照國際的標準,唯一的分別是,我們香港的法律制度早獲驗證。」
她認為,如果香港開始參與多一些大型的基建項目,那香港一定有很大的機會:「能夠在這裡成功的,那我們國際金融的地位,在那個時候就更鞏固。」
由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貿發局合辦的第12屆亞洲金融論壇,將於2019年1月14至15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金融及投資
- 香港
- 環球